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誤解--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前兩天帶筱妞去北京科學中心玩,小傢伙一直在樂此不疲地玩著聲紋識別的項目,我在看著她樂,突然聽見“啪”的一聲,接著是一個男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循聲看去,一位女士正攔著一位憤怒的男士。那位男士正揚著手,眼看著就要打到一個小男孩的臉上。想必之前那聲清脆的“啪”,就是這麼來的。

一開始我以為是小孩偷錢包被逮了現行之類的,因為以前有過類似的遭遇,而且除了這一類混蛋的事情,我也想不出還有什麼理由讓一個五大三粗的大男人這麼暴力的對待一個小孩。然而我想錯了,從後來女士不停安撫男士和訓斥小男孩,以及三人一同離開不難猜測,這應該是一家三口一起來科學中心,也許是爸爸已經累了想回家,而小朋友還沒有盡興不想離開,於是就出現暴力征服的場景。

我不知道這位父親是不是一貫如此跋扈,但在很多認為孩子就該聽話,就該無條件服從家長要求的父母看來,這恐怕是最好的讓孩子屈服的辦法。沒錯,只要一巴掌下去,就能“贏了”孩子,他們就能乖乖聽話,不再反抗,不再頂嘴,也不敢再違背家長的意願。但這一巴掌,可能也打掉了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打破了孩子一天的快樂,打碎了孩子的尊嚴。

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很大的誤區,家長們認為一定要“贏了”孩子,這樣孩子才能“聽話”。


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誤解--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正面管教》中說,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贏得”孩子。贏得孩子的信任,贏得孩子的合作,贏得孩子的尊重,進而讓孩子自發自願地聽從父母正確的建議,同時也保留自己的看法。“贏得”孩子時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這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並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贏了”孩子,是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

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那要怎麼做才能“贏得”孩子呢?

《正面管教》中給出了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1.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共情”,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他的感受。“共情”是一個非常有魔力的做法,它能夠很好地幫助對方控制情緒。

“共情”不僅僅適用於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也非常適用於成人之間的交流。我們應該都有過這類體驗,自己有什麼東西忘記放在哪裡了,這時候如果家人很理解你的情緒,安慰說“彆著急,慢慢找,丟不了,肯定在家裡,好好回憶下”,是不是心裡會舒服很多,哪怕最後沒有找到,心情至少是舒暢的,因為情緒被接納了。而如果家人是吹毛求疵的性格,一上來就指責說“你看看,總是這樣,說過你多少次了,你什麼時候才能把東西收拾好,這麼大個人了這點事都做不好”,諸如此類,聽到這些話,就算最後東西找到了,是不是心裡也會有個疙瘩?

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誤解--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2.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是,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這其實是進一步地表達對孩子的理解,重點是讓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感受不代表你認同他的行為。

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 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

其實孩子都很簡單,如果父母能夠很好地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他們的小脾氣就好了一半兒了。筱妞也會有鬧脾氣的時候,尤其是晚上舍不得睡覺,一讓她洗漱就各種彆扭。這時候我會摟著她(身體的接觸是建立共情的第一步),問她說,你是不是想再多玩一會兒?她會點點頭,然後我會告訴她我理解她想一直玩,不過現在已經是睡覺的時間了,如果不能按時睡覺,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一般這時候她已經不再吵鬧,而是能很好地聽我說話。接著我會告訴她,剛才那樣吵鬧不睡覺的行為很不好,並提出我的建議,可以洗漱完上床再十分鐘書,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都可以和媽媽商量,洗漱完後看十分鐘書再睡覺。就這樣,不用吼叫也不用生氣,筱妞慢慢地就能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

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誤解--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認為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聽家長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妨試試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