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三一五”一場晚會,電子煙被點名了。

作為一種新興潮流,電子煙一直打著健康的名頭,作為香菸的替代品,在年輕人之間突然流行起來。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什麼是電子煙呢?

電子煙是一種模仿捲菸的電子產品,有著與捲菸一樣的外觀、煙霧、味道和感覺。它是通過霧化等手段,將尼古丁等變成蒸汽後,讓用戶吸食的一種產品。

長久以來,電子煙苦心經營,建立起所謂的健康理念,被央視短短的六分鐘視頻,把遮羞布無情地揭開了。

電子煙無害,打從一開始,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所謂“清肺”

其實是個騙局


相比起傳統香菸而言,電子煙確實少了上千種有害物質,但並非無害。

常規的煙液中,主要的成分是丙二醇、尼古丁、香精及水分。

這幾類物質看似無害,但在央視曝光的畫面裡,電子煙的危害昭然若揭。

實驗表明,當電子煙燃燒時,煙霧中檢測出的甲醛含量,實際上是超標的。

而甲醛,作為一級致癌物,一直被大眾熟知,當人體長時間處於甲醛超標的環境時,會感到明顯不適。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更何況這些煙霧本身,是進入人體循環後排出,其中的損害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在煙霧當中,檢測出一定含量的丙三醇、甘油。

這類理論上無害的物質,經過霧化加熱,長期吸食,同樣會累積在人體,引發不可逆轉的傷害。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那些商家所鼓吹的,電子煙霧是“水蒸氣”,不過是個披著資本外衣的謬論。

當你以為遠離了香菸中的焦油,就能高枕無憂時,另一種致癌物,卻在悄無聲息地侵害你的生命。

這種侵害是不自知的,也是致命的。

港媒也曾有過類似的報道,

2018年,美國賓州一位18歲健康女孩,在吸食電子煙三週後,被送進了ICU。 經過診斷,她患上了俗稱“溼肺”的過敏性肺炎,這是由於吸入化學物或灰塵等過敏物導致的疾病。 她的主治醫生表示,正是由於電子煙中的化學物質,導致女孩的肺部發炎,引起免疫系統的嚴重反應。

《美國生理學雜誌》也發表過聲明,電子香菸中使用的添加劑、香料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不亞於傳統菸草,甚至更糟糕。

所以,所謂的“清肺”、“無害”,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局。

所謂的戒菸

只是另一種成癮


戒菸是電子煙出現的初衷,而後一直作為電子煙產家鼓吹的噱頭。

但是,在這次央視的曝光中,部分電子煙煙液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過了傳統香菸。

有研究表明,尼古丁的成癮性,高於多數毒品,其危害性實際上僅低於可卡因和海洛因。

電子煙的可怕之處在於,在無害的“糖衣”,讓人成癮而不自知。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事實上,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指出,電子煙不是有效的戒菸手段。

根據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調查估算,在2015 年,美國只有 2070 名吸菸人士,在電子煙的輔助下成功戒菸。

而更多的人,卻成了這種替代品的“癮君子”。

國外的某項網絡調查顯示,儘管有66.8%的吸菸者,通過使用電子煙的方法,減少了煙量,但這當中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是曾經戒菸成功的菸民。

毫無疑問,電子煙在引導戒菸的同時,卻又將他們引入另一種成癮的歧途。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對於任意一種致癮物質來說,放任即是災難。

更糟糕的是,當長時間吸食電子煙後,人體同樣會產生對尼古丁形成依賴,甚至會養成吸食香菸的習慣。

而這也恰恰背離了電子煙問世的初衷。

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子煙不過是披著“畫皮”的惡魔,為吸食尼古丁的人,打上一層心安理得的保護色,僅此而已。

電子煙

時尚還是威脅?


最近幾年裡,電子煙在年輕人間風靡,開始與“前衛”、“流行”掛鉤。

在年輕人的圈子裡,電子煙使用者更願意稱自己為“玩家”,而不是菸民,不少人把吸食電子煙,當做時尚的標杆。

電子煙的流行,並非空穴來風。

在某視頻網站上,通過電子煙的關鍵詞,可以搜索到上萬條關於電子煙炫技的短視頻。

不少時尚博主鼓吹電子煙文化,在視頻裡,吞吐著菸圈,將電子煙玩出花樣來,加速了電子煙的傳播。

甚至在商家和利益團體的暗中推動下,吸食電子煙更是演變成獨特的街頭藝術——“電子煙文化”(vape)

由於電子煙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耍酷,在公共場合玩起電子煙。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2018年7月,有電子煙玩家在北京地鐵,吞雲吐霧,在被乘客勸阻後,甚至反懟:這是煙嗎?沒文化。

這並非個例,電子煙早已成為年輕人的另一種社交方式,並迅速漫延。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電子煙造成的二手菸,甚至比普通香菸危害更大。

《新京報》也對此進行過解讀,

“對比無煙的清新空氣,二手氣溶膠(電子煙的二手菸)可以造成PM1.0值高出14-40倍,PM2.5值高出6-86倍不等。 尼古丁含量高出10-115倍。乙醛含量高出2-8倍,甲醛含量高出20%。其產生的某些金屬含量,比如鎳和鉻,甚至比傳統捲菸產生的二手菸的含量還要高。”

香菸有害,已經是既定事實。

但是同樣有害的電子煙,在網絡和不良商家的鼓吹下,又成為了新一代危害健康的毒瘤。

當一種潮流一旦成為趨勢,不可逆轉時,實際上會成為一個定時炸彈。


比香菸更有害的

是電子煙


在各種不負責任的輿論加持下,電子煙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

2017年,深圳市控煙辦曾做過專門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對電子煙的瞭解和使用情況令人堪憂。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聽說過、見過、使用過電子煙的比例分別為54.0%、33.9%和3.8%。

這大大超出了深圳市吸菸人口的佔比,更讓人揪心的是,這份調查完全是來源於孩子的認知。

孩子是最容易受外界輿論干擾的個體,一旦電子煙真正成為潮流的風向,在中小學生中漫延,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有大數據指出,在電子煙消費者中,過半數是不曾接觸過香菸的小白。

吸了3周電子煙後,我被送進了ICU:所謂的戒菸,只是另一種成癮


新華社也報道過,年輕人在電子煙的消費佔比達到了3成以上,並且,這個比例還在持續提高。

尼古丁對於未成年人的大腦損傷極大,特別是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一旦對尼古丁成癮,將對他們的身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打著無害的幌子,才是最傷人的。

70多年前,菸草公司曾經宣稱吸菸是健康的,甚至可以用來治病。

後來,菸草讓全世界付出了慘痛的健康代價,每年有700多萬人因它失去生命。

如今電子煙也想通過相似的標籤和路徑,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曾經,我們沒能阻止菸草的流行;現在,我們應當避免、阻止讓電子煙成為時尚。

電子煙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披著無害的外衣,讓吸食者健康受損,而不自知。

電子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智商稅罷了。

參考資料:

丁香醫生 Jame、宅、Karen《原本設計來戒菸的產品,正讓更多中國年輕人染上煙癮》

輕讀實驗室 《“電子煙無害”,騙了3億中國人》

正解局《電子煙戒菸,一場精妙的騙局》

作者/Ch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