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離職,恐慌的絕對不是老闆,而是這兩類人!

員工離職,恐慌的絕對不是老闆,而是這兩類人!

凡事都有兩面性,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能看到的,想到的只有一面。

員工離職,在職場中,稀鬆平常,但離職背後,卻是驚濤駭浪,險象環生。如果說,離職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電閃雷鳴,那麼其離職之後,真正的傾盆大雨才剛剛開始。

一般來說,員工離職,作為主管或老闆,頂多也就是按照流程,談話、交接,有些還會有一個歡送宴,好合好散。

但有些單位的老闆,在處理員工離職一事上,頗有心機,絕對是老謀深算,即通過離職員工之口,窺探到了平日裡根本看不到的真相,可謂是資源利用高手。

員工離職,恐慌的絕對不是老闆,而是這兩類人!

  • 離職員工一走,死對頭本該慶幸,但結果恰恰相反。

作為離職員工來講,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論是自己主動辭職還是被動離職,在即將離開原單位的那一刻,意味著從此以後,或許與往日的人和事,再無交集,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有所顧慮,有話不敢說,不能說。

出於人性使然,離職的那個人在無任何顧慮的情況下,絕對會供出死對頭的所有缺點,乃至曾經犯下的種種錯誤。

而這個死對頭,可能還在暗自慶幸,自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或者少了一個對立面,但實際上,他的日子並不好過,搞不好下一個離職的就是他自己。

以下為職場中實際發生的案例,想必看完後,你也會倒吸一口涼氣。

小李近期要離職,老闆覺得這是瞭解公司真實信息的一個很有效的方式,於是在其辦完離職手續後,老闆與其進行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大概意思是,對於小李的離去,公司表示很惋惜,也肯定了小李對公司的貢獻,並祝願小李會越來越好,接下來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了老闆真正的目的。

老闆最後請小李談下對公司的建議與意見,小李見老闆如此真誠,也不免感動涕零,一股腦將公司所有人點評了一遍,其中就包括死對頭,在這之前,老闆對這個死對頭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假象,而在聽完小李的評價後,老闆頓覺自己被騙了,從此對這個死對頭的態度也是大為轉變,變得不再那麼信任了。

可能這個死對頭還在竊喜,小李終於離職了,自己終於可以舒口氣了,他估計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載在小李的手裡。

員工離職,恐慌的絕對不是老闆,而是這兩類人!

  • 離職員工一走,死黨不知避嫌,終被殃及。

當然,小李的離職,除了會給自己的死對頭沉重打擊外,也會殃及到與其關係好的死黨,小張與小李平日裡關係最好,兩人走的最近,面對小李的離去,小張心裡也不是滋味,不捨中有些難過。

在大部分公司,員工一旦要離職,原來公司裡的很多同事,忽然間一下子變得冷漠起來,似乎從不相識,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而小張待人真誠,無視職場的這些潛規則,竟然在小李離職的敏感時期,與小李仍舊是形影不離。

而且比起以前,似乎還要走的更近,這一切都被老闆看在眼裡,認為小張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原本對小張的認知,也在此刻變得不一樣了,畢竟,老闆和員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關係,離員工近了,自然就離老闆遠了。

通過以上員工離職的案例,其實可以得出兩點啟示,一是切記,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今日的所作所為,來日還得自己買單,二是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識,即永遠記得自己在公司的角色,並以此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僅憑個人喜好。

員工離職,恐慌的絕對不是老闆,而是這兩類人!

“人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而謹言慎行,也確是知易行難。

職場中的博弈,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場人性的救贖之旅。

小職場,大社會,更多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紅與黑(zhichanghongyuh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