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剖腹产——妇产科病房里的故事

剖腹产,医学上称为剖宫产。根据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美英等国的剖宫产率均在警戒线以下,日本仅为7%。而中国的总剖宫产率为46.5%,而其中有一半是可以自然分娩的。在我生产及产后恢复期间所住病房里,前前后后总共4个孕妈(包括我)都是剖宫产,在这个四面八方的病房里,“生产”出不一样的故事:

带你了解剖腹产——妇产科病房里的故事

一位因为血糖不稳定。

这位孕妈已经在别的科室因为血糖偏高住院,住了大半个月。平时就是老公和婆婆照顾着,看着比较内敛,应该挺能撑的,都不愿去麻烦别人照顾自己。我记得那天晚饭时间,她的婆婆与另一床的婆婆去了超市,久久未回。挂着点滴的她,特别想去厕所。我能看见她脸上的焦虑,以及她的辗转反侧,我想她是需要帮助了。问她需要帮忙吗?她却违心的回答,说自己没事儿,没关系,她的婆婆可能快来了。而另一床的孕妈回答道:她的婆婆很能逛,恐怕带着她的婆婆还要许久。说完,那位孕妈就打电话去联系了。联系不上后,这才不好意思地接受了我们的帮助。

她为了控制血糖指标的稳定,每天坚持按照医生的要求,吃得很少,很清淡。因为妇产科的病床紧张,直到准备生产的前一天才与我住进了同一个病房。住进来的那天夜里,她的血糖偏低了,我还记得那天我将自己的吐司分享给她。因为很少摄入糖分及能量,那天夜里也不知什么原因血糖偏低需要补点食物。

带你了解剖腹产——妇产科病房里的故事

她心里很想顺产,并且一直努力让胎儿在她的肚子里能呆到预产期再生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医生的开导下她还能坚持这么久要顺产。直到我住院的那个晚上,医生告诉她次日必须要剖宫产将胎儿产出,否则就会有风险的情况下,她任然在做最后的挣扎——她不想剖宫产。不知道是因为剖宫产的费用,还是因为产后的恢复速度能让她赶快照顾婴儿,又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她的眼神里总透露着欲言又止和忧郁。第二天,在主任医师的指导下,与我同天生产,剖宫产,产下一名男婴。

她进手术室的同时,因科室需求,护士和她的老公将她的病床移至到了另一个病房。生产后的第二天下午,护士长见我挺能撑的,将阵痛包撤了,让我下地走走。我忍着疼“训练”了一天后,便去看望了她。也许是因为少了亲生父母的陪护,也许是因为老公的“憨厚”,婆婆又不怎么会做事,躺在病床上的她显得更加让人心疼。

我准备出院那天,因为医院赠送的新生儿纪念牌写错了日子,嵩爸拿着这牌子便去重新改了一下。去的时候去了她的病房,告诉他们日子写错的情况。结果他们早就发现了,却一直没有去更改,嵩爸就带上她的老公去产房更改了。之后嵩爸又去帮我办理出院的各种手续,他们不是很懂,又叫上她的老公一起,他们才弄明白出院要办哪些手续,要怎么办。

一位因为“难产”。

这位孕妈很瘦小,一直照顾孕妈的妈妈也很瘦小。但是她的胆量却与她的身型不相符合,她在生产前5天就住了进来,准备顺产。在周围一个个都剖宫产的情况下,任然坚持自己。白天妈妈照顾,除了做检查就是休息,晚上老公来看她,陪她在厅内散散步。

带你了解剖腹产——妇产科病房里的故事

在这个病房里,只有她是本地人。又有妈妈的照顾和老公的探望,她看上去远远比第一位孕妈自信多了。不仅如此,还略略带有独生女的骄傲,这一看便是从小环境和地域给予的气质。她与我们几个孕妈交流的并不多,但是也是一位挺好相处的孕妈。嵩爸很喜欢聊天,又加上嵩爸是本地人,也许方言促进亲切感吧,她和她的妈妈与嵩爸聊的会比我们多些。在我出院的那天,医生将她实行催生(挂点滴),但是晚上没有顺产成功,后来又进行的剖宫产手术,产下一名女婴。

因为紧急,没有找“操刀厉害”的手术医生,也没有找“厉害”的麻醉师。

一位因为剖宫产史。

因为她还没有到预产期,也还不能生产,只是因为胎儿心率不稳定住进来安胎。至于为什么知道她也是剖宫产,因为她告诉我们,因为夫妻两个都是外地户口,那时候年纪小,未婚。又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在当地的医院生产,第一胎去了私立医院进行过剖宫产手术,之后也就只能再剖宫产了。

带你了解剖腹产——妇产科病房里的故事

这位孕妈虽是外地户口,但是她不仅有第二位孕妈的自信,还是个性格比较开朗的二胎妈妈。她是我们这几个里最后生产经验的孕妈,也是她告诉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能不能顺产,否则就会遭受两次疼痛的折磨。她的话倒是医生对第一位孕妈的开导起了些许作用的。

她和第一位孕妈简直就是两个活法似的。一个眼里忧郁,一股想说又不能说的话。一个就是开朗,噼里啪啦想到什么就能说什么的。

或许因为她家在这个城市开了餐厅,并且生意不错,因为缺少工人,她的老公又在她家帮忙。她要吃苹果,她的老公就帮忙削苹果,她要喝水,她老公又立马倒水。总之她想干嘛,她老公都会满足她,很是被宠爱。自然她的整个状态都是非常精气神,确实挺让人羡慕的。

带你了解剖腹产——妇产科病房里的故事

原本我想通过我看到的真实案例来告诉那些最后都剖腹产生产的实际情况,可回忆着这个病房里的这些家庭,我都想感叹“人生”。这三个我眼里的真实故事,生活中不一样的三个家庭,也是不同人生,不同活法的三个孕妈。都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老公的对待有关系。不然怎么说是,女孩的两次“投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