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静说历史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藩镇打藩镇,叛军和镇压叛军的唐军都是藩镇兵。唐玄宗和唐肃宗两父子对藩镇军队的忠诚度持怀疑态度。因此这就导致了唐军在镇压叛军的过程中:皇帝对唐军的态度很纠结,他既要依靠藩镇去镇压叛军,但又不信任参与平叛的藩镇兵,经常做出一些愚蠢的决定。

于是,参与平叛的唐军就在皇帝不信任和皇帝扯后腿的前提下,花了七年零两个月才彻底荡平安史之乱。


唐朝中前期的皇帝,除了唐高宗李治外,全部都是非正常上位。

高祖李渊篡隋朝江山上位;

李世民靠玄武门之变上位;

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上位;

唐中宗靠“神龙政变”上位;

唐睿宗靠“唐隆政变”上位;

唐玄宗靠“先天政变”上位;

唐肃宗在临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篡了玄宗的皇位。

一个通过篡位或者政变才上位的皇帝,他们最害怕什么?必然是害怕别人也用同样的方式篡夺自己的皇位。因此,唐朝皇帝普遍都有多疑的毛病,既不信任亲人也不信任文臣武将,只信任宦官和狗腿子。

但问题是,狗腿子虽然听话,但这些人不能打硬仗。真正要打硬仗了,还是需要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行。就比如,安史之乱的两个祸首安禄山和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以及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被砍了脑袋的高仙芝、哥舒翰等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玄宗皇帝也确实是这样安排的。

比如他在全国设立十个藩镇,其中西北设立陇右、朔方、河西三个藩镇,总兵力约二十一万人,交由郭子仪等人负责;关东设立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藩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交由安禄山等人负责。这六大军区的总兵力接近四十万,实际上就是维持大唐江山的基石。然后唐玄宗再让杨国忠这类狗腿子制衡安禄山这些大将,达到内、外臣相互制约的作用。

应该说,这种制约架构还是合理的,唐朝也拜这种架构,达到了鼎盛。但问题是,玄宗给予安禄山的权力太大了,并且唐朝中央军因为无所事事,没有战争的历练,战斗力奇差。于是这就给了安禄山造反的机会。



安禄山造反后,叛军势如破竹,大有直取东都洛阳的趋势。玄宗当时还不知道安禄山叛军的厉害,傻乎乎的派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去洛阳募集新兵抵抗安禄山。其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悬念——唐军被打得大败。

其后,封、高二人率残兵退回潼关,想借助潼关之险,防御安禄山。然后等援军抵达后,出关消灭安禄山。但是唐玄宗爱怀疑文臣武将的毛病在这个时候犯了,他怀疑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忠诚度,便在奸臣的蛊惑下,将二人斩首。

斩了封、高二人后,玄宗让名将哥舒翰继续守潼关。可是没过多久,玄宗又开始怀疑哥舒翰的忠诚度。任凭哥舒翰如何力辩,就是逼迫哥舒翰出关迎战安禄山。其结果又是无悬念,哥舒翰被打得大败。

当哥舒翰兵败后,安禄山都要笑疯了,他原本攻不下潼关,有退兵的打算,但是玄宗千里送人头,以近乎于二逼的方式把潼关拱手让给了他。这种美意他岂能放过?于是安禄山大军西进,攻下了长安城。

至于唐玄宗,他在连续逼死大将后,早已经是人心尽失。愤怒的御林军杀掉杨国忠,还逼玄宗赐死贵妃杨玉环。玄宗无奈,只得顺从御林军的意思,处了杨玉环。



这个事件之后,唐玄宗算是没脸了。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天子威严,在这一刻是到丢得干干净净。太子李亨看出跟着玄宗已经没前途了,便离开玄宗,选择北上灵武,并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在临武登基后,先是召集西北藩镇的将领开会,布置反击的方案;接着又派人去回纥借兵,代价是允许回纥在长安纵兵抢劫三天三夜。在这一系列的布置完毕后,唐军的反击正式开始。

前面说了,唐军的主力分成两大块,一大块是安禄山的关东军,另一大块是郭子仪等人统领的河西军。这两支军队实力相当,若是交起手来,安禄山占不到便宜。而肃宗又拉拢了回纥参战,唐军在实力上占优势。因此当唐军发动反攻后,叛军立刻就崩了,先后退出了长安和洛阳。

其后不久,安禄山被杀,叛军的二号股东史思明宣布降唐。叛军仅剩安庆绪一支。叛军的士气一落千丈,俨然有土崩瓦解之势。这个时候只要唐军加把力,消灭安庆绪,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唐肃宗继承了玄宗多疑的毛病,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判断:

安禄山是藩镇,他能造反。郭子仪、李光弼也是藩镇,他们会不会也造反?

太子李俶在前线坐镇,他整天与节度使混在一起,他会不会在平定安庆绪之后,带兵杀回长安,逼自己退位?

想到这些,唐肃宗就睡不着觉了。于是,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围剿安庆绪的关键当口,肃宗把太子李俶调回了长安。

然后唐肃宗表示,围剿安庆绪的这一仗,就不要统帅了,太子回长安,他不去了,副元帅也不设了,你们各自为战。但是呢,也不能让你们十个节度使各自为战,这会导致扯皮,所以我要派一个人去筹划全局。这个人就是我最信任的人——鱼朝恩(太监)。

结果大战爆发后,鱼朝恩卵用没有,十个节度使还是各自为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互相扯皮,局面一团糟糕。十节度使之一的李嗣业扯皮扯烦了,说他自己率军去攻城,然后他就战死了。

早先降唐的史思明听说此事后,立即就起了兴致。他敏锐的判断出,现在的唐军就是一盘散沙,虽然人多,但凝聚不起战斗力。此时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机会。

于是,史思明就带着兵来了。跑到离安庆绪不远的魏州(大名县)观望战况。



当时,身为十节度使之一的李光弼本能的察觉到史思明这是来者不善,便向监军鱼朝恩大公公建议:史思明偷偷摸摸的来了,现在我们兵力占绝对优势,应该抽调部分兵力专门盯着史思明。以免他偷袭我们。


对此,鱼公公表示,滚一边去。然后史思明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没人管。

再然后,史思明想确定唐军是不是真的存在指挥不一、互相扯皮的毛病,就大胆的派一支小股部队袭扰唐军的粮草。

由于史思明派出的都是小股部队,唐军认为这就是史思明最大的胆儿了,毕竟咱们这里有十个节度使,号称有步骑六十万,史思明还敢打咱们?

于是,唐军也就继续不管史思明,都在安庆绪的城下守着,准备等安庆绪断粮后,抢一个头功。

结果,史思明见唐军果然是一盘散沙,便率军直接突袭。唐军远远看到史思明大军,都以为是友军,都不做防备。(这就是没有统一指挥的弊病,因为大伙都不知道友军在忙啥,肃宗简直是个“天才”)。

于是,唐军就这么被史思明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十节度使之一的鲁炅直接战死。郭子仪本想反击,但由于碰上风沙,无法组织还击,只得被迫撤退。

然后,唐军就在史思明的攻击下,稀里哗啦的全溃散了。九个节度使退回本镇,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是全军而还,其余都是损失惨重。郭子仪也是损失惨重,只带出一部分溃兵。不过他没有回本镇,而是撤到河阳,因为他担心史思明会打洛阳,所以他就带兵去了河阳(洛阳门户)。

于是,原本很有希望在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就提前平定的叛乱,因为唐肃宗这一近乎于二逼的安排,就给又往后拖了四年。



史思明杀退唐军后,他也没追击,而是设计杀掉了安庆绪。然后,他把安庆绪驻守的邺城丢给儿子史朝义掌管,自己回去范阳老巢了。

唐军原本以为史思明会来追杀,一开始还怕的要死,可是见叛军按兵不动后,喜欢闹内讧的毛病又犯了。

唐肃宗派人去斥责郭子仪,质问他是怎么指挥的。郭子仪表示,我又不是总指挥,为什么就来质问我?钦差表示,你虽然不是总指挥,但你以前当过总指挥,这口大黑锅锅不背在你身上,还背在谁身上?

然后,郭子仪就光荣地接过黑锅,被唐肃宗一脚给踢回老家去了。

再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指挥前线。但是这个副元帅只是个虚职,没人听他的,李光弼只能调动自己手上的那点兵马。

郭子仪之前当副统帅,太子是正统帅,虽然太子不会行军打仗,但是郭子仪以太子的名义号令三军,他的命令是有效果的。可是肃宗只任命李光弼,不给他派镇场子的人,这就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大败。(唐肃宗简直就是一个“天才”)

四个月后,史思明大军反攻洛阳。李光弼手里没人,其他的节度使都不服李光弼。逼得李光弼实在没办法了,只能下达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命令——放弃洛阳,让叛军进占洛阳周围各地。然后唐军各打各的,袭扰叛军,但不要和叛军决战。

就这样,东都洛阳继安禄山反叛之后,第二次丢了。

几个月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唐肃宗稳不住了,质问李光弼为什么还不能收复东都洛阳?你是不是怯战?

唐肃宗在搞倒郭子仪后,又开始准备搞倒李光弼了。

李光弼想到当年的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后脊背发凉。看来要是不去跟叛军决战,皇帝要搞死我啊。于是李光弼就下定决心,准备跟叛军决一死战。


但是,唐军的野战能力太弱,野战必输。所以李光弼决定依托邙山列阵,削弱叛军在野战方面的优势。

可是,唐肃宗派去监军的仆固怀恩认为,朝廷从回纥借来的兵,都是花了钱的,依托山地列阵,让那帮回纥骑兵怎么打?于是他就要求李光弼在平原列阵,以便发挥回纥骑兵的长处。

然后,李光弼表示反对,大骂仆固怀恩不懂兵法。仆固怀恩也不甘弱,嘲笑李光弼倒是懂兵法,不也被史思明压着打?

再然后,仆固怀恩拉太监鱼朝恩出来,让鱼朝恩逼李光弼答应自己的计划。李光弼看到鱼朝恩就火大,当年就是因为你才败的那么惨,现在你又来?于是他就更不答应了。

再再然后,就在三个人持续撕逼的时候,就在唐军不知道该在哪儿列阵的时候。史思明的叛军就杀来了。

再再再然后,唐军被再次打得大败,输的连脸都没有了。

最后,仆固怀恩背锅。因为唐肃宗考虑,要是再处理李光弼,唐军就真没人了。难不成要让自己去当大元帅?



李光弼见皇帝没处分自己,心就宽了。接下来他也不收复洛阳,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打,先收复被叛军进占的其它区域,最后再跟叛军决战。虽然这个步骤的进展缓慢,但也还算是比较顺利。

在这期间,史思明被史朝义所杀,史朝义接管叛军;唐肃宗病死,唐代宗继位,安史之乱来到了第七年。

唐代宗借到回纥的兵马援助后,立马让儿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元帅镇场子,当年背锅的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筹划全局,对东都洛阳发动了反攻。由于这次唐军终于有了总指挥,因此顺利得收复了洛阳。

收复洛阳之后,唐军副统帅仆固怀恩采用挖墙脚的方法,连续诏安了史朝义手下得四个实力派将领,导致史朝义成了孤家寡人。然后史朝义就开始逃窜。

时间来到第八年,仆固怀恩派各路军队追杀史朝义,结果刚投降唐军没几天的李怀仙率军追上了史朝义,史朝义自杀。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才算是完全终结了。

平定安史叛乱后,唐代宗并没有撤掉叛乱的藩镇,而是把这些藩镇分割,削弱这些藩镇的实力,让他们相互之间牵制,不能威胁到中央的安全。



总结: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时间长,主要就在于皇帝不信任大将,对出身于藩镇的将领时时提防。限制了大将的指挥权,相当于是给叛军送助攻,扯唐军的后腿。这么胡乱的指挥,平叛时间当然就长了。

如果说,当年哥舒翰死守潼关时,玄宗不逼他出战,而是等大军集结后,再来个里外夹击安禄山,或许安史之乱就平定了;

如果说,当十节度围剿安庆绪时,肃宗继续让唐代宗做摆设元帅、郭子仪做副元帅,或许安庆绪当时就被唐军彻底给灭了;

如果说,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的后方。让李光弼独立指挥收复洛阳,或许唐肃宗还能亲眼见到平叛的最终胜利。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从玄宗和肃宗两父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因为安史之乱虽然只是一场军事叛乱,但是在皇帝的眼里,这不仅仅是尽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战争可以慢慢打,可是权力,皇帝的权力不能旁落啊!


Mer86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杨国忠和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假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之死和安庆绪

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邺城之战和唐肃宗的策略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史思明剧照)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军的覆灭

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仆固怀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干死了,史朝义自己称帝。不过史朝义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穿越再现彼岸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起,至763年止,历时7年零三个月。

之所以叫安史之乱,不叫安禄山之乱,说明除了安禄山,还有别的首领。在安禄山死后,其他的首领坚持了六年。

安禄山:


严格的来说,安禄山死后,叛军确实是在走下坡路,叛乱一方和腐朽的唐王朝拉锯一样的拉了六年多,最终唐王朝取得了胜利。

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腐败,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信任安禄山,让他当三镇节度使,拥有十几万精兵,客观上为安禄山造反提供了条件。由于安禄山和杨国忠矛盾很深。

加之安禄山又是胡人,这些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民族矛盾等各方面的矛盾结合在一起,终于量变到质变,引发了“安史之乱”。 初期,叛军势如破竹,连克洛阳、潼关,进逼首都长安。唐朝许多文臣武将纷纷投降。

叛军进军路线:


756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可是称帝后的安禄山,由于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对身边的人也是刑罚日峻。

(757年)正月,其子安庆绪指使心腹李猪儿将安禄山刺杀,自立为帝。 逃难中的唐玄宗在马嵬遭遇兵变,被迫让位给儿子肃宗。肃宗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

叛军方面由于连丢长安和洛阳,内部矛盾越来越深,且史思明的势力越来越大,安庆绪总想找机会除掉史思明,没想到史思明先下手为强,先干掉了安庆绪。

安庆绪:


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尽归史朝义。唐军在回纥的帮助下,在洛阳大破史军,763年,随着部下纷纷降唐,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被平定。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多,其实,如果唐军上下齐心,统帅得力,是有机会提前结束这场叛乱的。

第一个机会是潼关保卫战。当时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采坚守潼关不出,叛军攻打不下,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诌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起用哥舒翰后,又逼哥舒翰出战,结果潼关丢失,长安不保。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接边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只要守住潼关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叛军必溃。

老将哥舒翰:


第二个机会是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部20余万人(后增至60万)包围,但由于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谗言。对郭子仪产生猜忌,将郭子仪召回京城,大军因此没有统帅,以致叛军大败唐60万大军。

如果不是肃宗的神操作,此次是剿灭叛军的最好机会。 所以,本该两三年结束的战争,由于双方都有神操作,结果打了七八年。

虽然安禄山这个罪魁祸首死了,唐军也不能立刻平定叛乱,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刚日读史


安禄山造反仅一年就被儿子安庆绪给杀了。但是“安史之乱”最终却延续了近八年的时间。这仗为什么会打成这样呢?

(安禄山剧照)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从一场“狂风”说起。

这场“狂风”发生在唐乾元二年(759年)。

当时安禄山已经被安庆绪给杀掉。此后安庆绪的军队在和唐军作战时,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退居邺城。这时候,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唐朝大军总共60万人,已经对邺城形成包围之势。唐军只需要围着邺城,就算不攻,耗也把安庆绪耗死了。事实上,当时也已经耗了安庆绪四个月之久,安庆绪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多次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同时还对史思明说,只要他愿意来救援,就把皇位让给他。

当时叛军除了安庆绪外,也只有史思明一支军队,总共有13万人。史思明本来正在观望,想等唐军把安庆绪杀掉了,自己正好登基称帝。不过,看到安庆绪穷途末路,他也很担心,怕唐军拿下邺城后,反过来收拾他。于是率5万兵力前来救援。

5万打60万,再加上史思明不过是些散兵游勇,而唐朝都是正规军,这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拿鸡蛋碰石头。唐军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围点打援”,消灭史思明军队。

史思明军队在和唐军开战后,果然不敌,节节败退。可这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大作。风一吹,唐朝九路大军都四散奔逃。大风过后,郭子仪大军溃退到河阳桥,李光弼的大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也都带着本部人马,回到自己的军镇。这样,安庆绪得以解救,史思明诱杀安庆绪,把儿子史朝义留在邺城,自己则一路追击,重新占领洛阳,声威赫赫。

本来唐朝军队就几乎要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了的。却是一张风作怪,“安史之乱”又死灰复燃。

(史思明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天意”?“上天”想要再乱一乱大唐?

显然,所谓“天意”是不可能的。从一场风吹散唐朝60万大军这件事,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在围剿“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军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什么问题呢?

一、唐军缺乏统一主帅。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且得到唐玄宗的认可后,他就成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实际指挥者。但是唐肃宗受他爹唐玄宗的长期挟制,他本身并没有什么能力,又容易受太监及老婆的摆布,因此指挥更加错乱。

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最好的做法,就是找一个兵马大元帅,让他来作为平定整个“安史之乱”的总指挥。这样,各路兵马都好节制,打叛军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易如反掌。

但是,唐肃宗却害怕这样做。因为他不想有第二个安禄山出现。有这样一个统帅出来指挥作战,固然很容易就把叛军镇压下去,但是,这个统帅也可能夺了他的皇位。那样一来,他不是白忙活了吗?所以,一直都没有选择这样的统帅。

(唐肃宗剧照)

二、节度使们顾惜实力。

一场风真的就能吹散60万唐军吗?世上恐怕还没有这样的风。但是,各军镇却借题发挥,因为一场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了自己的军镇。

节度使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想保持自己的实力,不想和史思明以及安庆绪的亡命之徒硬碰。

由于唐玄宗怠政,对地方节度使缺乏管理和有效的节制,在天宝年间,已经造成了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而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发起叛乱,也正是因为他的权力太大,中央其实已经没办法节制他了。

这样一种情况,所有的节度使们都心知肚明。他们明白,平定“安史之乱”是容易的,重要的不在于平定,重要的在于战后的利益分割。只有保存了军队的势力,在战后才有拥兵自重的资本。

三、安禄山称帝激励叛军。

安禄山虽然被儿子杀了。但安禄山从一个边镇将军,一年之内就当了皇帝。这种太容易成功的“捷径”,对叛军是个极大的激励。所以,整个叛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安禄山过了安庆绪,安庆绪过了史思明,史思明过了史朝义,大家都想过一把皇帝瘾。这战争就这样往下延续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唐肃宗李亨继位后的第二年,大唐帝国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反攻,仅仅一天时间就攻克了长安城;又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洛阳城收复;在此基础上,中原战场也开始全线反攻,于是叛军开始纷纷投降,安禄山也在一片绝望之中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到此为止,安史之乱似乎就要结束了。但是很不幸,随后不久,这场叛乱又死灰复燃,并且又持续了整整七年才结束,表面上看,是因为安禄山死后,还有安庆绪和史思明,他们率领叛军继续和唐军对抗,等到史思明被杀后,还有史朝义。所以这场叛乱,才会持续这么久。

但真实原因,显然没这么简单。因为,单从实力上分析,如果大唐皇帝的敌人只是安禄山、安庆绪和史思明等人,大唐帝国早就把他们给剿灭得干干净净。问题是,在大唐皇帝眼中,所有的军方大佬,都是潜在的敌人,如果不好好防范他们,他们都会变成安禄山的。

换句话说,当时唐肃宗、甚至后来的代宗皇帝,内心最大的阴影,绝不是安史叛军,而是那些挂着大唐旗帜的政府军。因为,政府军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远胜于安史叛军,如果不构建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就算把叛军打败,无非是前驱狼后入虎。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前,他们的地位都高得都不能再高。所以当时的唐肃宗都发愁的说,现在郭子仪、李光弼权力地位高到这种地步,如果他们收复两京后,我该拿什么封赏他们呢?

也正因为此,在唐肃宗的眼中,政府军绝不是省油的灯,只要控制的力量稍弱,政府军也会变得和安史叛军没有区别。在这种背景下,眼看着叛乱即将平定,唐肃宗却开始大玩怪招。于是,大太监鱼朝恩开始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军方大佬。

这样一折腾,军方大佬自然在关键时候集体拉稀。因为,皇帝像防贼一样的防着政府军,显然会削弱政府军的战斗力。而且,前线九个大帅各自为战,让一个大监居中协调,肯定会把政府军的战斗力削弱殆尽。

于是,政府军被叛军打得大败而归。然而,即使到了此时,大唐皇帝依然继续出昏招,于是郭子仪被皇帝解除了兵权,赋闲在家。表面上看,这是大唐皇帝脑袋让驴踢了,但实际上,是因为如果大唐皇帝一昧放任郭子仪,郭子仪也会变成安禄山的,就算郭子仪不想当安禄山,他手下的小弟也会哭着喊着支持他当安禄山。

因为类似的原因,无论唐肃宗、还是唐代宗,都是像防贼一样的防着郭子仪。从来不会轻易把兵权完全交给郭子仪,就算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把兵权交给郭子仪,事情一结束,也会马上把兵权收回来。因为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给郭子仪的权力太大,郭子仪也随时可能变成安禄山的。

事实上,在收复两京之后,对大唐皇帝而言,真正的心腹之患,已经不再是安史叛军。因为单纯安史叛军,它已经不算是啥大事,如果皇帝一门心思就是消灭安史叛军,早就把它灭得干干净净。

对于当时的大唐皇帝而言,他最大的威胁,是军人势力日渐高涨,如果不能想出好办法控制他们,平定安禄山,还会有王禄山;甚至而言,一个安禄山倒下了,还会有无数个安禄山站起来。

所以,唐肃宗在在收复长安洛阳后,开始变变本加利的用太监驾驭军人。当然,唐肃宗的这种行为,自然会受到军人集团的集体抵抗,因为叛军还没有被消灭,皇帝就这样对待军人集团;等叛军被消灭后,皇帝还会给军人集团活路吗?

所以大唐皇帝在平定叛乱的关键时候,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掉链子。很多人以可能会觉得,如果大唐皇帝能够毫无保留的信任军方将领,他们自然会对皇帝忠心。但问题是,这个世上还真没有绝对的忠臣良将,尤其对于皇帝来说,一旦丧失制约,任何忠臣良将都会变成安禄山的!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平定安史之乱最著名的的三个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郭子仪早早被皇帝解除了兵权,而且一直严加防范,而郭子仪自己也能经起各种诱惑,所以最终功德圆满。

李光弼已经半只脚踏上乱臣贼子的道路,结果意外病逝,所以虽然没有功德圆满,但好歹没有进入乱臣贼子的行列。至于仆固怀恩最后朝着乱臣贼子的道路越走越远,盖棺定论就是乱臣贼子。

所以,面对这种事实,哪个大唐皇帝敢相信将帅的忠心呢?既然皇帝从内心不信任军方大佬,那么在平定叛乱时,皇帝自然会时刻防备着军方大佬。既然如此,大唐政府军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也无从发挥出来,平定叛乱也就变得遥遥无期。



我是赵帅锅


“安史之乱”始于755年末安禄山起兵造反,终于763年初史思明长子史朝义自杀,确切的说只有七年两个月。


造反的始作俑者正是玄宗的“胡儿”安禄山,起兵之前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由于玄宗对安禄山的过分放纵和信任,当安禄山以讨逆为名起兵之时唐朝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连败退。

由于战斗太顺利,起兵仅两个月的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此时的安禄山深受病魔的折磨,根据史书记载此时安禄山全身长满毒疮,眼睛几尽失明,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安禄山已经处于糖尿病晚期,无药可治。

即便已经病入膏肓,安禄山还是落了个遇刺身亡的结局,称帝当天安禄山近侍李猪儿联合军师严庄,次子安庆绪刺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立为帝,大权落入严庄等人手中。

叛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起兵两个月就挂了,可是叛乱却远未结束。

邺城之战

其实在邺城之战前战局已经发生转变,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严庄被逼降,安庆绪仅余千余名士兵逃奔邺城,在邺城安庆绪困兽犹斗击溃追击唐军并开始大肆招募军队,但此时叛军内部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从太原败退回守范阳的史思明不断收拢残军势力渐渐做大,逐渐不服安庆绪调遣,最终撕破脸皮的史思明假意归唐,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另一方面唐军开始集结力量消灭安庆绪的叛军,调集了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名节度使围攻安庆绪,与此同时实在装不下去的史思明复叛僭称大圣周王。

面对唐军多路大军围攻,安庆绪以禅让帝位为条件请求史思明出兵相救,因为唐军缺乏统一调度,数路大军各自为政没有统帅,最终被史思明援军击溃。史思明入邺城杀安庆绪后自立为帝。

邺城之战结束后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了。

邺城之战后唐军又陷入守势,史思明多次率兵出击甚至南下至江淮一带,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史思明再攻洛阳,李光弼主动撤出退至河阳死守,挫败了史思明多次猛攻,避免了长安再度落入敌手。

史思明的最终结局和安禄山一样,由于战事不利史思明对手下将领和长子史朝义非常严苛,最终史朝义等人杀史思明自立。

在史思明死后叛军失去主心骨发生内讧,史朝义一无资历二无能力,导致局面失控,叛军力量极大削弱,另一方面唐军重新集结力量开始对叛军发动最后一击。公元762年史朝义众叛亲离后自尽,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叛乱持续七年多一方面是唐军在叛乱之初缺乏警惕被叛军打了措手不及,劣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唐朝内部种种弊端混乱暴露无遗,邺城之战如果肃宗用人得当安史之乱很可能早几年结束。安史之乱之所以打了这么多年完全是唐朝统治弊端多年积累留下的后遗症。


一点点历史


安禄山虽然起兵造反后一年多就死了,但大唐朝廷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歼灭叛军,平定叛乱。安禄山死后先后三个叛军首领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期间,叛军主力尚存,虽然凝聚力越来越差,但一直到安史之乱结束也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也是半拉子工程,是靠认可叛军残余势力实际割据地方结束的。叛军残余势力形成的河北三镇,之后一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头疼的问题。

天宝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起兵造反。跟随安禄山起兵的边军编制兵力有范阳镇(兵力91400人)、平卢镇(兵力37500人)、河东镇大同军(9100人)等部,多达138000人,是全部大唐边军的三分之一左右。安禄山还驱使了同罗、契丹、奚等胡人部族共同叛乱。安禄山叛乱时的实力,在中国历史上的体制内造反中,堪称空前绝后了。

安禄山虽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大部分河东镇兵力没有跟随安禄山造反。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让河东镇暂时陷入混乱。安禄山横扫河南河北时,各路边军都没来得及回援,内地没啥有战斗力军队,安禄山很快一路占领洛阳、直逼潼关。边军陆续回援,战线在潼关一带稳定下来。

(安禄山)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以河西军陇右军边军为主力的哥舒翰部20万人出关作战,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唐军最大的一只重兵集团河西陇右军基本覆灭。

潼关惨败后,叛军进入关中,唐玄宗逃往四川。唐玄宗逃亡途中,发生了马嵬坡之变,杨国忠杨贵妃被杀。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唐玄宗继续前往四川。李亨到达灵武后自行继位,成为皇帝,史称唐肃宗。

安禄山晚年是个大胖子,身体其实很差,应该有严重糖尿病之类症状。安禄山起兵后,很快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无常,宛如疯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儿子安庆绪、谋士严庄等人合谋杀掉了安禄山,安庆绪成为新的首领。安禄山起兵造反开始到被杀,不到13个月,事后看造反对他自己其实毫无意义。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叛军内部开始四分五裂。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发动反攻的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九家节度使在围困邺城的安庆绪数月后久攻不下,原本已经降唐的史思明重新背叛唐朝,起兵从范阳南下救援邺城。唐军与史思明交战中惨败,诸军皆溃,这是哥舒翰惨败后唐军又一次战略决战失败。

史思明进入邺城后杀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再度占领东都洛阳,唐朝形势又重新回到安禄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时代。唐军此时的主要军事将领李光弼(郭子仪邺城惨败后失去兵权在长安为官)还算得力,局面还能维持。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史思明大战,因为唐军内部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等人的矛盾,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看起来很有机会再次占领关中。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杀史思明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内讧自然不再威胁关中。史朝义的号召力更差,叛军内部实质已经四分五裂。

广德元年(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被唐军斩杀,安史之乱表面上平定。但安史叛军残余势力并没有真正被剿灭,唐军也无力彻底消灭叛军。叛军余部向唐军投降,但实际继续割据一方,形成四个河北藩镇。其中的三个藩镇被称为河北三镇,一直是唐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723年唐玄宗为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在边地设兵镇,赋予节度使军权、行政、财政、土地等大权,雄踞一方,因少数民族无入朝称相资格,宰相李林甫为一已之私,大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因此安禄山能独掌15万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

从741年,唐玄宗懈怠朝政,纵情声色,杨贵妃一家权欲熏心,任意挥霍,其堂兄杨国忠官拜承相,妒贤忌能,骄纵跋扈,安禄山与杨国忠争宠争权因而交恶,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终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范阳兵起,七天后,唐玄宗确信乖儿子安禄山率兵造反,才调兵遣将防守洛阳,但仅月余洛阳被占。兵临潼关,直逼长安。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坚守潼关不出,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安禄山有意撤军,但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斩封常清、高仙芝,自毁长城。

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唐玄宗命病废在家的哥舒翰率军20万,镇守潼关。哥舒翰立即加固城防,闭关固守。安禄山强攻不下,设计想诱哥舒翰出战,被哥识破坚守不出。奸相杨国忠怕势力渐大的哥舒翰危胁到自己,极力鼓动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战。

756年6月,哥舒翰部20万人出关作战,遭遇惨败,唐军最大的一只重兵集团河西陇右军基本覆灭,哥舒翰被部下火拔归仁绑到马肚子上投降安禄山。

潼关失守,唐玄宗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逃亡四川,长安沦陷,不久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被高力士勒死。唐玄宗继亡命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756年7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史称唐肃宗,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

安禄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无常,宛如疯子,身边侍卫饱受其苦。加之安禄山欲废大儿子安庆绪立小儿子安庆恩,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叛军内部开始四分五裂。

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吃人为粮坚守睢阳,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同期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757年9月和10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狼狈的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史思明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

此时如朝廷继续围打安庆绪,安史之乱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此时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长安,李享保权成了重中之重,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千载难逢的机会稍纵即逝了。

758年9月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部,千古奇事的是唐肃宗唯恐功高盖主,难以驾驭竟不设大元帅之职,各部自行其事,更可怕是还派宦官鱼朝恩监军,让外行领导内行,安庆绪被唐军包围,急派人许以让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

759年3月,九路兵马与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九路兵马被狂风惊散溃败。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760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唐朝形势又重新回到安禄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时代。

761年2月,李光弼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史思明大战,因为唐军内部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等人的矛盾,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看起来很有机会再次占领关中。

761年3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762年10月,唐代宗继位,启用仆固怀恩统兵进军洛阳,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最终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叛军余部向唐军投降,但实际继续割据一方,形成四个河北藩镇,其中三个被称为河北三镇,之后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头疼的问题。


美丽青春您真痘


要说我国历史几千年中著名的强盛时期,那唐朝肯定算其中一个。大家都知道,唐是建立在隋的基础之上,继承了前朝大部分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又有所创新。如中央管理机构三省六部制,各部分工明确,效率很高。


▲:《刺客聂隐娘》剧照

而唐朝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无疑是太宗在位时。据记载,这段时期法制情况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贞观三年之内被判死刑的只有20人。

除此以外,在经济上,减免农民赋税使其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诗中描绘了当时的场面,盛世时一个小地方都有近万人口居住。

可见盛唐确实是人间桃源一般。唐的富强到此不再多说,因为万物都有一个规律,物极必反。在走上顶点后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这个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是谁发起的?它为什么会对富强的唐有那么大影响?

这场史册记载的十分有名的叛乱,领导者是安禄山。他发起这场暴乱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争权的欲望,详细过程是这样的。

▲:电影《妖猫传》中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晚期,因为国家一直安定,没什么大的麻烦,于是君主开始有些懒政。之后遇到杨贵妃后情况更加严重,只顾和她取乐不问朝堂之事。使得杨国忠趁机把持朝政,此人是贵妃之兄。没什么才能心胸还很狭隘,不能容人。

安禄山因为有功被皇上看重,引起他的嫉妒,两人从此不和。

而安禄山本就有二心,再加上百姓对统治者越来越愤怒,于是在公元755年发动了叛乱。而这场暴乱之所以会使唐国运转衰,原因是平定叛乱消耗了大量国力,此后又被宦官把持大权,百姓更不满。

于是盛唐就在这种情况下走了下坡路。

安禄山在这场暴乱中很早就被害死,按说领导者没了乱军应该散了,但为什么暴乱还持续了八年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因为这场暴乱的领导者并不只有安禄山一个,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和同党挑起了大梁,继续和唐对着干。

而且如果不是后面反叛者内部不和,可能唐的历史就会提前结束。说回具体情况,在公元756年玄宗出逃之后,为了挽回局势收复失地,李亨在灵武称帝,既后世所说的唐肃宗。



接着他重用郭子仪李光弼二人,此后战场上局势开始好转。

而另一边安禄山已经失智,行为疯疯癫癫,还要立小儿子为太子,想要废大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大儿子安庆绪密谋杀害了他,接着即位主掌大权,并且指挥战场事务。

但唐军势盛,安军这边一败再败。


最后安庆绪没办法以让位为条件请史思明来救援,这才大败唐军。之后史思明掌权又支撑了两年,直到最后兵败。

史思明能从十几万兵马中解救安庆绪,他最后又为何兵败?

史思明的确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是古往今来,起兵判乱者都有一个困扰的难题,那就是内部团结问题。

安禄山是被自己人杀的,原因是因为权力。而史思明在这一点上也步了他的后尘,他也被自己的儿子杀掉。

在他大败唐军后,公元760年他将安庆绪杀害,带领兵士来到范阳,创建大燕,自己做皇帝。并在公元761年再次打败由李光弼带领的唐军。


此时叛军这边形势大好,朝廷之中没有能和史思明抗衡的臣子,实现夺权的目的指日可待。但就是在761年3月,军队之中发生政变。史思明被其子杀害,此时朝廷中也发生了变化,代宗即位。派仆固怀恩进攻洛阳,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抵挡不住,最终兵败自杀。

这场判乱也到此结束。


小小嬴政


“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死后,是谁领导叛军坚持了八年?

战争不是儿戏,不是想要停止,说停就停下来的。

安禄山和史思明可以说是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也是以他们两个为主,才造成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造反的资本,其实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给他的,这也是出于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毫无根友的信任,也是毫无防范。

安禄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辜负李隆基的信任,选择了起兵造反。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儿子杀害了。

自从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这个所谓的“大燕皇帝”一直流传,是叛军的领袖。

756年,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

757年,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

758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大燕皇帝”;

761年,史朝义杀父史思明,即位称帝。

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大燕皇帝”,就这样随着阴谋与背叛兜兜转转,最终在史朝义身上,兵败自尽。

安禄山确实是死了,但是由安禄山挑起来的“安史之乱”,却没有结束。天下间数不尽的野心家,也在这一刻,揭竿而起,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

再加上,唐朝内部唐肃宗、唐代宗,都不是特别贤明的皇帝,不能给予将领充分的信任。而朝廷军队内部分裂也比较严重,仅仅只是几个藩镇的军队拼凑起来的,也不是一条心。所以,“安史之乱”绵延日久。

“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是,带给百姓的是深痛的苦难。而唐朝也由盛转衰,陷入藩镇割据之中,再也不复之前的辉煌。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