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静说历史


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持续时间长达8年,直接导致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首恶安禄山在发动叛乱后仅仅不过一年多时间便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可为什么安史之乱还是打了八年?




唐朝在经过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和“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后,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巅峰。但是唐玄宗统治中后期,天下承平日久,开始耽于享乐、奢靡无度。宠信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对胡人安禄山委以重任。天宝十四年(755年),早已谋划很久的安禄山以除奸臣之名(此奸臣即杨国忠)起兵15万反唐,叛军起兵,天下震动,安禄山叛军在短时间内就占领了河北,同年十二月攻破东都洛阳,不久又大败唐朝名将哥舒翰,潼关失守。天宝十五年六月(756年)安禄山叛军进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奔成都,途中于马嵬驿发生政变,杨贵妃被高力士缢杀,杨国忠被乱刀砍死。




进入洛阳的安禄山很快就称帝建制,成为了大燕皇帝。叛军进入长安后安禄山眼疾复发,不久即双目失明。同时他在立储之事犹豫不决,想废长立幼,弃次子安庆绪而改立幼子安庆恩,安庆绪因此心忧如焚时刻担心被废。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夜,安禄山被安庆绪安排的宦官李猪儿弑杀。但是奇怪的是,叛乱首恶安禄山死后,安史之乱却依然又打了六年,深挖原因,我们会发现这场叛乱远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安禄山为发动这场叛乱显然是筹划多时准备充足,他在反叛前深受玄宗的恩宠和信任,他不仅身居要职而且还手握兵权,身兼范阳、平卢以及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上有钱有粮有兵,据《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所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全国有军马八万匹,而安禄山治下的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就占去了26000匹。安禄山出京之后,秘密操练兵马,散其财资而招募胡人入伍,这些军士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极为凶悍,特别是骑兵人数众多,在实力对比上,安禄山的叛军与唐军对弈中丝毫不落下风。




其次,唐朝统治阶级内部本身腐朽不堪矛盾重重。大唐太平日久,玄宗本人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朝廷大小事皆委于杨国忠、李林浦等奸臣贼子,致使军资不足,装备简陋备,马匹废弛,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平叛过急,没有采取据险固守消灭叛军锐气待机出击的正确平叛方式,而是反而过早出兵反攻。而敌军崔乾佑养兵蓄锐,看准时机,引诱唐朝军队出战;并在双方会战时,假装偃旗撤退,实则引诱唐朝军队进入后方伏击地,计谋得逞,致使平叛之战没能成功。同时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谗言,冤杀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名将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唐军扼杀潼关,玄宗又听信谗言,且平叛心切,诰命哥舒翰出兵,知道必败的哥舒翰被迫出关,结果唐军果然大败,他自己也被叛军活捉了。一连串的战略失误反而使叛军发展迅速,东西两京的沦陷,玄宗的出逃更是一度使安史叛军占据了绝对上风。




最后,安史之乱的核心领导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史思明作为安禄山手下的第一悍将绝非泛泛之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也都是颇有领兵作战的能力,安禄山被弑杀后,史思明独撑大局,虽降而复叛但依然使叛军苟延残喘了许多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弑杀后,不认输的史朝义带领余下的叛军又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在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全力剿杀下,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大国布衣


首先,安史之乱一共打了七年零两个月。安禄山去世是在757年春天,安史之乱结束是在763年春天。

至于安禄山为何造反一年后就死了,安史之乱还持续了六年之久,原因有五点:

一、唐玄宗决策失误

唐玄宗决策的失误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不听杨国忠和太子说安禄山要造反的警告,甚至安禄山造反半个月后,才相信大臣们奏折上说的安禄山“造反”的事情;二是唐玄宗在封常清、高仙芝采取守势时,杀死了这两位名将,后来又逼迫哥舒翰用刚训练的新兵去对抗安禄山的精兵,导致二十万唐军逃回来数千人。

二、宦官误国

安禄山的背叛,给皇帝带来的教训就是依靠大臣不如信任自己的亲信太监。

司马光说 “明皇始霎旧章 , 是崇是长 , 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 , 乃至进退将相 , 时与之议 , 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 , 宦官自此炽矣 。...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

此时,皇帝让太监任监军,牵制将领,防止叛乱。但更多时候,却是带来灾害,比如郭子仪因为和监军不和,被罢免兵权;封常清、高仙芝因为宦官进谗言,被皇帝杀掉。

悻臣程元振 、鱼朝恩在安史之乱中绝对算得上天坑,看他们如何举报郭子仪的:时方握强兵 , 或方临戎敌, 诏命征之 , 未尝不即日应召, 故谗谤不能行 。

三、唐军在叛乱初期损失惨重

叛乱一开始,唐朝就损失了三员大奖,加上二十多万大军,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

反观安禄山一边,15万部队起兵,由于势头太猛,遇到抵抗很少,加上一路收拢的降军,势力突破了30万。

四、安禄山的死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安禄山的死,是军师严庄、宦官李猪儿共同实施,但继承人安庆绪却是合理合法地。故而,安禄山死后,实力交接并没有出现太多损耗。

五、史思明的接盘

安史之乱应该分为两个部分看待,邺城之战前,叛军首领是安禄山、安庆绪。但在后期,安庆绪被唐军彻底击溃后,史思明就接盘了他的残兵和“燕国”,开始当上了“大圣燕王”。


所以,综合五点理由,安史之乱在安禄山死后,还能持续六年之久。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唐肃宗李亨继位后的第二年,大唐帝国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反攻,仅仅一天时间就攻克了长安城;又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洛阳城收复;在此基础上,中原战场也开始全线反攻,于是叛军开始纷纷投降,安禄山也在一片绝望之中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到此为止,安史之乱似乎就要结束了。但是很不幸,随后不久,这场叛乱又死灰复燃,并且又持续了整整七年才结束,表面上看,是因为安禄山死后,还有安庆绪和史思明,他们率领叛军继续和唐军对抗,等到史思明被杀后,还有史朝义。所以这场叛乱,才会持续这么久。

但真实原因,显然没这么简单。因为,单从实力上分析,如果大唐皇帝的敌人只是安禄山、安庆绪和史思明等人,大唐帝国早就把他们给剿灭得干干净净。问题是,在大唐皇帝眼中,所有的军方大佬,都是潜在的敌人,如果不好好防范他们,他们都会变成安禄山的。

换句话说,当时唐肃宗、甚至后来的代宗皇帝,内心最大的阴影,绝不是安史叛军,而是那些挂着大唐旗帜的政府军。因为,政府军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远胜于安史叛军,如果不构建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就算把叛军打败,无非是前驱狼后入虎。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前,他们的地位都高得都不能再高。所以当时的唐肃宗都发愁的说,现在郭子仪、李光弼权力地位高到这种地步,如果他们收复两京后,我该拿什么封赏他们呢?

也正因为此,在唐肃宗的眼中,政府军绝不是省油的灯,只要控制的力量稍弱,政府军也会变得和安史叛军没有区别。在这种背景下,眼看着叛乱即将平定,唐肃宗却开始大玩怪招。于是,大太监鱼朝恩开始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军方大佬。

这样一折腾,军方大佬自然在关键时候集体拉稀。因为,皇帝像防贼一样的防着政府军,显然会削弱政府军的战斗力。而且,前线九个大帅各自为战,让一个大监居中协调,肯定会把政府军的战斗力削弱殆尽。

于是,政府军被叛军打得大败而归。然而,即使到了此时,大唐皇帝依然继续出昏招,于是郭子仪被皇帝解除了兵权,赋闲在家。表面上看,这是大唐皇帝脑袋让驴踢了,但实际上,是因为如果大唐皇帝一昧放任郭子仪,郭子仪也会变成安禄山的,就算郭子仪不想当安禄山,他手下的小弟也会哭着喊着支持他当安禄山。

因为类似的原因,无论唐肃宗、还是唐代宗,都是像防贼一样的防着郭子仪。从来不会轻易把兵权完全交给郭子仪,就算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把兵权交给郭子仪,事情一结束,也会马上把兵权收回来。因为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给郭子仪的权力太大,郭子仪也随时可能变成安禄山的。

事实上,在收复两京之后,对大唐皇帝而言,真正的心腹之患,已经不再是安史叛军。因为单纯安史叛军,它已经不算是啥大事,如果皇帝一门心思就是消灭安史叛军,早就把它灭得干干净净。

对于当时的大唐皇帝而言,他最大的威胁,是军人势力日渐高涨,如果不能想出好办法控制他们,平定安禄山,还会有王禄山;甚至而言,一个安禄山倒下了,还会有无数个安禄山站起来。

所以,唐肃宗在在收复长安洛阳后,开始变变本加利的用太监驾驭军人。当然,唐肃宗的这种行为,自然会受到军人集团的集体抵抗,因为叛军还没有被消灭,皇帝就这样对待军人集团;等叛军被消灭后,皇帝还会给军人集团活路吗?

所以大唐皇帝在平定叛乱的关键时候,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掉链子。很多人以可能会觉得,如果大唐皇帝能够毫无保留的信任军方将领,他们自然会对皇帝忠心。但问题是,这个世上还真没有绝对的忠臣良将,尤其对于皇帝来说,一旦丧失制约,任何忠臣良将都会变成安禄山的!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平定安史之乱最著名的的三个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郭子仪早早被皇帝解除了兵权,而且一直严加防范,而郭子仪自己也能经起各种诱惑,所以最终功德圆满。

李光弼已经半只脚踏上乱臣贼子的道路,结果意外病逝,所以虽然没有功德圆满,但好歹没有进入乱臣贼子的行列。至于仆固怀恩最后朝着乱臣贼子的道路越走越远,盖棺定论就是乱臣贼子。

所以,面对这种事实,哪个大唐皇帝敢相信将帅的忠心呢?既然皇帝从内心不信任军方大佬,那么在平定叛乱时,皇帝自然会时刻防备着军方大佬。既然如此,大唐政府军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也无从发挥出来,平定叛乱也就变得遥遥无期。



我是赵帅锅


安史之乱时,唐朝的国情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唐玄宗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这盛世之后,却有着非常大的隐忧。首先唐玄宗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与杨贵妃沉缅于爱情之中,纵情酒色,为了吃几个荔枝,要从南方不远千里运来。二是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不明是非;三是对于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节度使缺乏警惕心,纵容其坐大。此时唐朝表面上国力强大,但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已成为唐朝尾大不掉的问题,中央难以统一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打破了唐朝表面上的安定繁荣。

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处于流亡阶段;唐玄宗废除了府兵制,实行募兵制,使节度使的权力无限膨胀,而朝庭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严重缩水。加上唐朝对吐藩、南诏等连年用兵,虚耗国力,等安禄山叛乱开始,将唐朝廷打了个措手不及。安史之乱是唐朝矛盾的总暴发,不只是安禄山一个人的生死问题可以解决的。安禄山死后,还有他的儿子安庆绪。史思明死后,还有他的儿子史朝义。矛盾解决不了,叛乱既便平息了,也会继续酝酿下一次叛乱。安史之乱为何持续了八年,正是唐玄宗、唐肃宗两任皇帝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的结果。因为藩镇问题最终也没有解决,所以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迅速下降,直到灭亡于藩镇之手。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大唐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大唐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大唐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但这个时候的大唐君臣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师,唐肃宗的神经不再紧绷,他不再信任武将,而且身边还围绕着权势滔天的宦官。当再次出兵的时候,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但却不设元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监军。最初还比较顺利,当围困邺城的时候,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史思明领兵救援。

期间鱼朝恩拒绝李光弼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而且最终唐军败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构陷而失去了兵权,只能待在京城这个皇帝看得见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经成为主旋律,这让唐军平叛之路越走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史朝义对于叛军的掌控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与唐军的对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这个时候平定叛乱依旧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构陷。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绝身亡。唐代宗接过平叛的担子,然后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并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请求让他们官复原职,唐代宗急于结束战乱,并且想安抚人心,于是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安史之乱就以这种形式被压了下来。这之后,吐蕃攻进长安、仆固怀恩反叛等等让大唐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更远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大唐新的大问题。


尚宫女史


所谓的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发起的政变,安禄山死了,还有史思明以及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建在,两人也不是那么好对付,尤其是史思明。再加上当时大唐指挥战争的人不专业,错失良机,才会让安史之乱延续下去。


一、安禄山死后,史思明与安庆绪继续对抗大唐

安禄山只参加安史之乱一年,就被自己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谎称父亲突发疾病暴毙,赢得忠臣信任,大家继续拥护安庆绪积极对抗李唐。

而此时,安禄山好友史思明在干嘛呢?他可也没有闲着,原本他也对权利有着极度的渴望,如今安禄山死去,他也想乘机夺权,只是碍于名不正言不顺。

但是史思明怎么可能就此罢休,聪明绝顶的史思明选择假投降于李唐,上演一出借李唐的刀帮他铲除异己安庆绪的大戏。

果然李唐选择信任他,并且对他封官加爵,等待将安庆绪收拾的差不多之时,史思明再故意找茬继续叛乱。

史思明有着非凡的军事能力以及谋略,老奸巨猾用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最主要最后他还把安庆绪设鸿门宴弄死,自己称帝。

要不是他儿子史朝义将其杀死,估计李唐的天下不保,何谈平叛。


二、李唐昏招不断,导致错失良机

先不说安禄山活着的时候李隆基派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去平叛最终吃败仗死去的事情,单说安禄山死后攻打安庆绪一战就足以证明李唐执政者的昏庸。

当时李光弼、郭子仪等名将一起率领所谓的六十万大军打算将安庆绪一举拿下,可是群龙无首,没有主将指挥,还派一个啥也不懂的宦官参与做副将,瞎指挥一番。


最后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率领五万精兵战败,落荒而逃,惨不忍睹。原本这一战是可以轻而易举取得成功,但是皇帝李亨担心大将势力过大影响自己皇位,从而对权利把控过于谨慎,导致最终因作战计划有问题而失败。

此战之后,史思明与安庆绪关系又好起来,两人合力应对李唐,更是拖延战期,让郭子仪一而再再而三去平叛才最后于史思明死后两年平叛完安史之乱,可是为时已晚,安史之乱对大唐造成影响过大,以至于大唐正式走向衰落。


结语

之所以安史之乱延期那么久,敌人实力不可忽视,但最重要还是大唐执政者的昏庸无能导致的!



嗔痴历史观


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整整七年两个月的时间,但是让人觉得搞笑的是,安禄山带人打了一年多的乱就一命呜呼。

为什么乱党能捣那么长时间的乱呢?其实,朝廷本来是有很多机会一举端了他们这些乱党的,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的机会可谓是稍纵即逝的,不会多停留在你面前一秒钟。朝廷一次又一次错过这样的机会,反而是和打持久战,想要把他们这些人拖死,每一次基本上都是表面上平息了叛乱,但是还没有起到根治的作用,叛乱得不到彻底的平定,只有接着打下去的。

当年安禄山是忍不住皇帝对他的不信任才突然起来造反的,但这个时候的安禄山今非昔比,手上的人马无语有十五万之多,虽然在这么多人中,不能说任何一个都愿意听安禄山的话,但是很大一部分还是誓死追随安禄山的。除了这些人之外,安禄山还自己招募了不少人,所以他才对别人说他手中一共有二十万人,这么多人一起向着南方打来了,刚开始皇帝还在梦中,不信安禄山已经反叛了,结果看了这么多人已经行进了一段距离后皇帝才真正从梦中醒了过来。

没过多久洛阳就落到了安禄山的手里,而且在潼关堵截安禄山的另外二十万人也是被安禄山轻轻松松的打败了。

马嵬坡兵变,促成了大唐的转点。在兵变之前,太子已经和皇帝就不在同一条战线上了,皇帝忙着赶紧逃跑,而太子忙着赶紧收复失地。

后来,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弄死了,这对那些对收复失地有着信心的人又增添了特别大的鼓舞,随后,在太子的带领下,集合最大能力,对安禄山的傻儿子进行了猛攻,安庆绪本来就没什么能力,那么强悍的进攻他的人根本就挡不住,这样一来,朝廷军队就把北方的很多失地都给收复了。

不久后史思明重新反叛,朝廷军队又开始起兵镇压,但是朝廷中又出现了矛盾,这时的皇帝对平叛不想原来那样紧张了,反而放松了很多,他排出20万人去攻打叛军,但是没有设置主帅,让这20万人像一盘散沙一样,开始还比较顺利,但是时间长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组织是不能有多大作为的。

后来史思明直接把安庆绪弄死了,史思明的能力让朝廷特别头疼,这个时候宦官掺和进来了,但把主帅陷害了,也使得皇帝和副帅产生不信任,这就让朝廷军队越打越没劲,平叛之路越来越艰难了。后来,史思明儿子把史思明弄死了,朝廷皇帝也换了,话说唐代宗还真争气,一上任就把史朝义给打败了,还逼着史朝义自杀了,这样经历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下来,大量叛乱军都向朝廷投降了,可以说这次镇压真的太不容易了,简直让大唐的国力倒退了几十年。



新华通迅


安禄山虽然起兵造反后一年多就死了,但大唐朝廷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歼灭叛军,平定叛乱。安禄山死后先后三个叛军首领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期间,叛军主力尚存,虽然凝聚力越来越差,但一直到安史之乱结束也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也是半拉子工程,是靠认可叛军残余势力实际割据地方结束的。叛军残余势力形成的河北三镇,之后一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头疼的问题。

天宝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起兵造反。跟随安禄山起兵的边军编制兵力有范阳镇(兵力91400人)、平卢镇(兵力37500人)、河东镇大同军(9100人)等部,多达138000人,是全部大唐边军的三分之一左右。安禄山还驱使了同罗、契丹、奚等胡人部族共同叛乱。安禄山叛乱时的实力,在中国历史上的体制内造反中,堪称空前绝后了。

安禄山虽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大部分河东镇兵力没有跟随安禄山造反。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让河东镇暂时陷入混乱。安禄山横扫河南河北时,各路边军都没来得及回援,内地没啥有战斗力军队,安禄山很快一路占领洛阳、直逼潼关。边军陆续回援,战线在潼关一带稳定下来。

(安禄山)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以河西军陇右军边军为主力的哥舒翰部20万人出关作战,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唐军最大的一只重兵集团河西陇右军基本覆灭。

潼关惨败后,叛军进入关中,唐玄宗逃往四川。唐玄宗逃亡途中,发生了马嵬坡之变,杨国忠杨贵妃被杀。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唐玄宗继续前往四川。李亨到达灵武后自行继位,成为皇帝,史称唐肃宗。

安禄山晚年是个大胖子,身体其实很差,应该有严重糖尿病之类症状。安禄山起兵后,很快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无常,宛如疯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儿子安庆绪、谋士严庄等人合谋杀掉了安禄山,安庆绪成为新的首领。安禄山起兵造反开始到被杀,不到13个月,事后看造反对他自己其实毫无意义。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叛军内部开始四分五裂。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发动反攻的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九家节度使在围困邺城的安庆绪数月后久攻不下,原本已经降唐的史思明重新背叛唐朝,起兵从范阳南下救援邺城。唐军与史思明交战中惨败,诸军皆溃,这是哥舒翰惨败后唐军又一次战略决战失败。

史思明进入邺城后杀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再度占领东都洛阳,唐朝形势又重新回到安禄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时代。唐军此时的主要军事将领李光弼(郭子仪邺城惨败后失去兵权在长安为官)还算得力,局面还能维持。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史思明大战,因为唐军内部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等人的矛盾,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看起来很有机会再次占领关中。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杀史思明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内讧自然不再威胁关中。史朝义的号召力更差,叛军内部实质已经四分五裂。

广德元年(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被唐军斩杀,安史之乱表面上平定。但安史叛军残余势力并没有真正被剿灭,唐军也无力彻底消灭叛军。叛军余部向唐军投降,但实际继续割据一方,形成四个河北藩镇。其中的三个藩镇被称为河北三镇,一直是唐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安禄山死后,唐军有过多次机会,可以更早、更快地平定叛乱,但却因皇室的接连失误,大唐神奇地错过了这些机遇,令人遗憾不已。

战略进军路线,放弃良策,欲速则不达

尽管叛军一路顺利,连续攻克洛阳、长安,声势浩大,但却也渐渐暴露了命门:由于叛军没有攻取山西,使得叛军的整条战线都暴露在唐军面前。几千里的战略纵深,在内线唐军面前,变成了一条绵延几千里的战线!

智者李泌一眼看出了这个软肋!

当唐肃宗在灵武站稳脚跟后,他曾经咨询李泌反击的方法。


李泌指出:叛军把劫掠的东西都运回范阳老巢,可见,他们不是胸怀大志者,我们有机会击败他们。

李泌规划的战略反击步骤为:

(1)、以李光弼击常山,郭子仪击河东。这样,史思明等将领不敢离开范阳、安守忠等人不敢离开长安,唐军可以以三地锁四将。然后,以新征的军队驻扎在扶风,配合郭子仪、李光弼。敌人救这边,我们就打他那边;如此反复,不出一年,敌军就会疲敝不堪!

(2)、在疲敝敌军后,我们不要急着收复两京,应该派大军,配合李光弼出击他老巢!


(3)、最后,我们再各路合击,把敌人彻底歼灭!

这个方略,把准了叛军的命门。如果采纳这个方略,不仅可以把握主动,疲敝敌军,而且,唐军可以彻底平叛,后来困扰大唐一辈子的河朔三镇之乱,也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李泌提出这个方略时,唐肃宗没有表态。

在唐肃宗犹豫期间,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

首先,尽管唐肃宗没有表态支持李泌的方略,但是,英雄所见略同,郭子仪、李光弼的做法,与李泌规划的第一步非常接近!

郭子仪收复了河东,甚至一度进入潼关(后退出)。李光弼也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

其次,叛军方面,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被杀后,安庆绪的威望、能力都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如果采取这种疲敌之策,效果可能会比当时李泌提出时更好。

可是,唐肃宗最终觉得这个方略太迂,决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方略,以直接进攻,收复两京为主要方向。

这是此后唐军平叛时间漫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李泌所分析的,叛军的战斗力很强。唐军精锐多来自西北,对关中地区炎热的天气不适应,消耗极大。因此,即使能快速收复长安、洛阳,也很难趁胜追击,而叛军,则可以得到休整之机,不断复苏战力!


后来的战事,确实正如李泌所预料的。唐军打长安,打陕州,打洛阳,步步进击,损耗极大!在收复洛阳后一年多没有作为,使得叛军不断复苏战力,战事非常焦灼。

皇室过分注重收复两京,不注重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唐军直接进攻,果然不大顺利。第一次攻长安,失败。


所幸唐军名将善战,请来的回纥援军也英勇,因此,在香积寺之战中,大败安军!

在香积寺取胜后,仆固怀恩建议,立刻趁胜追击,抓住敌人主力,一举歼灭!

可是,李俶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大军已经疲惫,需要休息一下,明日再打!仆固怀恩气得差点吐血:现在敌军的名将、精锐就在对面,他们刚刚大败,这正式天赐良机,让我们消灭敌军。怎么能等到明天呢?

李俶不听。

等到“明天”时,唐军发现,叛军精锐已经撤出长安!


李俶不愿追击,无非是怕追击过程发生意外,影响他收复长安的计划。因此,宁可放走敌人的精锐,也绝不冒险。

两京固然重要,可是,大唐在进行的,是一场关乎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不能把握时机,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又怎么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呢?

对投降处置不当,错失叛军内乱良机

唐军收复两京后,确李泌所言,唐军疲惫不堪,需要休整。叛军趁机恢复了力量。

恢复力量的叛军,甚至有闲心搞起内讧。安庆绪对史思明猜忌,想要密谋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在众将的劝说下,以所部十三郡、八万军队投降唐朝!紧接着,河东节度高秀岩也投降了!河北地区大部都归顺了唐朝!

这对大唐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机遇!

诚然,史思明等人或许可能复叛。但是,如果能妥善安抚,以之为榜样,完全可以动摇其他叛军将领!

退一万步说,即使唐军最终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些靠不住的家伙,也应该在平定安庆绪后,再做处理呀!

可是,在唐肃宗的许可下,李光弼急切地要除掉史思明,最终,图谋泄露,史思明复叛!

对大唐来说,史思明复叛,或许并不是最严重的后果。自此以后,本来因安禄山死去,动摇的叛军将领们,又都纷纷坚决反唐了!


即使在安史之乱结束后,河北地区的藩镇军,依然把安禄山、史思明视为“二圣”。因为,他们知道,大唐是不会放过他们的,他们只有牢牢把握割据力量,才可能生存下去!

用宦官,防将领,不设统帅

在收复两京后,慢慢吞吞恢复过来的大唐,继续发起对叛军的进攻。

可是,或许是被安禄山、史思明被弄怕了,大唐始终不敢放手使用这些将领。因此,在随后的战争中,始终不设,或者不明确指挥关系,最终,导致唐军在平叛过程中走了无谓的弯路,终于精疲力尽,无法彻底平叛!


在攻打邺城时,唐军九个节度使一起上。只以宦官鱼朝恩“观军容”,不设主帅。结果,占据绝优势的情况下被大败!洛阳再次丢失!

在随后的收复洛阳之战中,又是指挥关系不明确。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就列阵位置争执,导致大败!

可以说,打仗不设主帅,这是极为作死的行为!若非叛军内讧,李光弼忠勇,天下属谁,尤未可知!即使后来叛乱已平,大唐也已精疲力尽,草草收尾。

为保南阳,功勋卓著的来瑱,得罪宦官程元振而被杀!

满门忠烈的仆门固怀恩,天子明明知其无反心,他却依然被逼反!


热血洒疆场,却受尽猜忌,谁敢 忠心事唐?

最终,大唐开启宦官监军,武将爱忌的先河。中华帝国豪情万丈的开放时代,渐渐远去了!

李沁、仆固怀恩,道理都说得非常清楚!这些道理,天子不难懂!而军中无帅的后果,宦官不知兵的现实,甚至仆固怀恩有没反心,天子也懂!可是,大唐天子依然贪慕晨昏之恋,执着于快速收复两京;依然见战机而不追,依然以无才宦官主兵!

懂得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因此,虽然知道道理,依然被焦虑和恐惧主使,不能实事求是。

与君共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死后,是谁领导叛军坚持了八年?

战争不是儿戏,不是想要停止,说停就停下来的。

安禄山和史思明可以说是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也是以他们两个为主,才造成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造反的资本,其实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给他的,这也是出于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毫无根友的信任,也是毫无防范。

安禄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辜负李隆基的信任,选择了起兵造反。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儿子杀害了。

自从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这个所谓的“大燕皇帝”一直流传,是叛军的领袖。

756年,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

757年,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

758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大燕皇帝”;

761年,史朝义杀父史思明,即位称帝。

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大燕皇帝”,就这样随着阴谋与背叛兜兜转转,最终在史朝义身上,兵败自尽。

安禄山确实是死了,但是由安禄山挑起来的“安史之乱”,却没有结束。天下间数不尽的野心家,也在这一刻,揭竿而起,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

再加上,唐朝内部唐肃宗、唐代宗,都不是特别贤明的皇帝,不能给予将领充分的信任。而朝廷军队内部分裂也比较严重,仅仅只是几个藩镇的军队拼凑起来的,也不是一条心。所以,“安史之乱”绵延日久。

“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是,带给百姓的是深痛的苦难。而唐朝也由盛转衰,陷入藩镇割据之中,再也不复之前的辉煌。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