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接到消息,宋神宗派来的钦差皇甫遵携带圣旨即将到达官衙。

苏轼顿时惊慌失措,他预感到可能是自己的诗作被人检举了,钦差是奉神宗的旨意来兴师问罪的。

不出所料,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带至京城,八月十八日关进御史台的监狱。宋代的御史台是负责高级官员监察事务的机构,古时候的御史台大门外一般都种植高大的柏树,象征不畏寒霜、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些柏树上常常有大群乌鸦栖息,因此御史台又称作“柏台”或者“乌台”,苏轼被问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元 赵孟頫《苏东坡像》

乌台诗案是震惊当时朝野的重大事件,该案牵涉了新党和旧党多达几百人。御史们搜查苏轼的家,从他的诗作中找“诽谤朝廷”的罪证,欲置苏轼于死罪。

苏轼年轻时便显露出卓越的才华,他参加科举考试被欧阳修和梅尧臣看中推荐给宋仁宗,说苏轼是将来可以做宰相的人才。他的仕途一直平坦、顺利,而且被奉为文坛领袖。然而,四十二岁的他遭逢牢狱之灾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这让一帆风顺的苏轼迎来人生重大的转折。

苏轼在狱中是准备赴死的,他和弟弟苏辙感情深厚,写下了绝命诗《狱中寄子由》: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早年和苏辙参加科举考试前夜曾秉烛夜谈,如果兄弟二人都考中,将来做官就会两地分别,而现在自己即将和弟弟阴阳两隔,永远的别离,此时苏轼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悲愤。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开国皇帝宋太祖立下了不杀文臣的规矩,因此宋神宗对于苏轼的处置举棋不定。苏轼的好友甚至政敌王安石等都纷纷谏言,认为不应该因为写诗就置他于死罪。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王安石

于是宋神宗免去苏轼死罪,发配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并且不许苏轼干涉政务,也不能领取俸禄。由于苏轼没有了收入,他在黄州名义上是官员,实际上就是被监视居住的囚徒而已。在好友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城东找到了一块山坡地,在此开荒耕田、结庐而居。他此时感慨人生的起伏,便给自己取了“东坡”的名号,从此苏轼就成为了苏东坡。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局部

苏轼最为著名的书法《寒食帖》,就是在黄州期间写下的。苏轼在到了黄州三年后的一个雨夜写道,自己在黄州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每年都珍惜春天的美好,然而春天又是令人无奈的匆匆而去。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局部

今年的梅雨季节,雨水又很频繁地下了两个月,本应该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是凄风苦雨之中却好像是秋天一般的萧瑟。海棠花在雨打风吹后飘落满地,洁白的花瓣被泥水所污浊。

时间真的是飞快啊,就好像生病的少年一样,痊愈以后须发都已经斑白了。

这是苏轼比喻自己遭逢乌台诗案,经历此劫他发现自己已经衰老了。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局部

春雨这时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苏轼的茅草屋像一叶扁舟在凄风苦雨中飘摇不定。本来想找些野菜凑合一下煮熟充饥,偶然间抬头发现窗外有乌鸦衔着白纸飞过,他才意识到已经到了寒食节了。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局部

由于古代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几天,也是祭扫祖先的日子。乌鸦衔着祭扫剩余的纸钱飞过苏轼的窗口,一下把他的记忆拉回了当年在乌台被关押的场景。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局部

同样的乌鸦,不同的处境,让苏轼唤起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但是君王的反复,仕途的险恶,让名士阮籍都会坐在地上绝望而哭。经历牢狱的苏轼此时的心境恐怕如同死灰一样,完全熄灭了他重回官场的欲望。

苏轼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打击,从一个意气风发、众所瞩目的翩翩少年转而成为大腹便便、白发苍苍的中年大叔。他认清了人世间的沧桑,也看淡了功名利禄。

有一次,苏轼去集市买东西,迎面一个大汉粗鲁地将他撞倒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对自己说:“渐不为人识”。此时的他早已不是高中榜眼的士子,也不是文人竞相邀约的名士,此时的他只是一介草民而已。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乾隆题跋

苏轼一次与朋友夜饮很晚才回到家,小僮已经入睡根本听不到苏轼敲门的声音。如果是年轻时的苏轼,恐怕早已像贾宝玉一样踹门而入了。然而此时的苏轼却淡然的倚着竹杖,在家门口的小溪边听流水潺潺。

敲门不应,好比人生的阻碍,遇到阻碍可以直面而上,当然也可以选择转圜和变通。苏轼经历过人间的磨难,明白了视角是可以轮转的,当一个人失去了他所曾拥有的,却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独特美景,这不也是人生快意之事吗?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一群富有创造力、有理想、追求独立人格的人,然而这个群体也最容易被打击、排斥。他们在逆境中往往会生发出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也正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创作出传世的经典名作。苏轼在江边听惊涛骇浪,感慨人生如梦才会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流传千古的词章。如果他没有遭受那些痛苦磨折,也许中国就会少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苏轼在思想上的转变同样反映在他的书法中,苏轼早期被欧阳修看中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书法。苏轼在答卷上一手精美的小字,让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惊叹不已。然而《寒食帖》中的书法却仿佛完全转换了一个人,不论行笔还是章法都不符合一般的书法审美标准。

书法作品中,起首第一个字是最突出的,书法家一定会把第一个字写得精美而醒目。然而苏轼第一个字“自”就写得绵软无力,毫无特色可言。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苏轼在此帖中“年”、“中”、“苇”、“纸”四个字的竖笔拉得很长,但是又并不精心而为。这四个竖笔应该是用侧锋、枕腕随意拉出的,笔划之中既不流畅也无气势。苏轼的本意应该是想造成疏密变化,但却是不经意而为之的。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这就是美学中所说的“败笔”,一幅优秀的作品中或许存在着败笔,但是苏轼在《寒食帖》中存在大量的败笔,但为何还能被历代文人所钟爱呢?

苏轼的好友黄庭坚写字“悬腕”、“高执笔”,写完字往往大汗淋漓,苏轼就笑他,“何必如此为难自己呢?”黄庭坚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苏轼,他在看到《寒食帖》后激动不已,在卷尾题跋“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可见黄庭坚在苏轼面前是不敢“称尊”的。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寒食帖》卷尾黄庭坚题跋

苏轼在政治风暴之下,被迫害得毫无还手之力,然而乌台诗案只是个开始,之后接踵而来的打击更让苏轼领略到人生的无常。苏轼在人生的失败中领悟出遇到艰难的挑战,不一定要知难而上,退一步反倒是海阔天空,这就是败中取胜的道理。苏轼后来被皇帝赦免,并且任命为高官,有人提议把当年迫害苏轼的人列个清单,然而苏轼并没有这样做。他的人格魅力更超其文学成就。

苏轼是古代文豪的代表,受到历代文人的尊崇,金庸先生作为当代文学家对苏轼也是推崇备至的,他曾在三苏祠祭拜苏氏父子,还深情地留下了墨宝。

《寒食帖》为何如此备受追捧?金庸也为之痴迷!

▲ 金庸书法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借由张无忌的口说出了九阴真经的秘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在他的小说《笑傲江湖》中有武林绝学独孤九剑,独孤九剑为独孤求败所创,是他在败中悟出的取胜之招。风清扬对令狐冲说:“有几人能悟出败中取胜的道理呢?”当然九阴真经和独孤九剑都是臆造的,但是能有如此的理论基础,可见金大侠对于苏轼是心领神会的。

苏轼在中国人的心中,特别是中国文人的心中往往是完美的楷模,这既是源于他卓绝的文学才华,更源于他旷达不羁、乐观真率的性格,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黄庭坚和金庸在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肯定不会着相于外在的华丽和秀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关注古代文人的文化内核是什么,这种精神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