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京剧的爱好者可分两大类:

  • 一类是只爱听爱看的;
  • 另一类是不只爱听爱看,并且本人业余进行京剧艺术的实践活动,歌唱或演奏。
京剧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这种非专业的“活动者”就被称之为“票友”。他们常常组成一个松散的组织共同活动,这种组织就叫票房。从历史上看,京剧的票友和票房几乎和京剧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又同时衰落的。

最早的一批大约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同治以后渐多,最著名的是翠峰庵票房。到了民国时,票房已遍布我国京、津、沪等各大城市,并且有了分化:清唱票房,彩唱票房,家庭票房,街头票房。这最后一类于清晨、黄昏,在街头巷尾、公园绿地等处露天活动,是没有“房”的“票房”。几乎是天天聚在一起,不认识的不仅可以站在一旁静听,而且也可以即兴唱唱,来去自便,非常灵活。

京剧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此类“无房之票房”,是当今最具有群众性的最广泛的。并且其成员不仅是退休的老年人,也有不少的青年人参与,是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娱活动。历史上的票房活动与京剧事业兴衰的同步现象已经有变化,如今专业京剧演出虽不太景气,但票房活动却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票房就不下50多个。不仅大城市里有,中小城市甚至农村里也有;不仅中国大陆上有,港台和海外的华人中也有。大陆上已经举办了全国性的京剧票友节,并成立了“中国京剧戏迷联谊会”,联系全国的戏迷和票房,增进友谊,普及京剧,发现和培养业余京剧人才,组织全国和地区的戏迷活动,促进京剧艺术在全国和全世界的传布。

京剧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与专业的京剧工作者比较,票友最大的特点是他们都对京剧怀有极大的兴趣,演员演戏是要“收”钱的,而票友演戏则相反,是自愿“付”钱的。多数比较正规的票友还具有两大特点:

  • 一是文化素质较高,历史上真正能有一定成就的票友多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经济地位。典型的例子是俞振飞,他本是大学教师,家学渊源。长期“票戏”,后来下海成为名演员。
  • 二是善于对京剧艺术进行研究,造诣很深,演技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名票陈彦衡,著名演员余叔岩、言菊朋和梅兰芳等都曾向他学习求教。

票友和票房对京剧的贡献是很大的。首先是为京剧培养大批的爱好者,他们常常进行“义务”演出,扩大了京剧与群众的接触面。其次是向专业剧团培养和输送优秀演员。著名京剧演员余叔岩、孟小冬和程砚秋等都曾经在票房中活动过。票友中下海成为名演员者很多。第三是一些票友身份较高,影响较大,有很大的能量促进京剧艺术的发展。如金融巨子、名票张伯驹邀请众多名演员与他同台唱戏,组织京剧研究会,举办专题讲座和观摩演出等,对推动京剧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京剧的“沃土”——票友和票房

票友

在票房中活动的多数票友也有其局限性,如戏路狭窄,基本功差,艺术上比较保守,自我感觉良好等。这些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应该看到,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票房、票友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

在振兴京剧的事业中,他们是专业队伍的重要的“友军”,是京剧艺术最广泛深厚的“沃土”。专业演员应该热情地到票房中去,与票友交朋友,帮助他们提高技艺,带他们一同“共舞”。甚至还可以像过去京剧大师那样,向某些票友请教。专业演员参加票房活动,常常会被票友那种对京剧的热情所感动和感染,这不仅有利于敬业精神的建立,而且还会发现自己从事的艺术和职业有着广阔的天地。对艺术流派的形成也是有益的。

专业演员,特别是高水平的演员深入到票友中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放下架子,二是不可“要价”太高。

因为目前多数票友和票房实力并不雄厚,还需要扶持。随着票友与票房的进一步繁荣,反过来也会更加促进专业演出的发展。可以说,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是京剧界的两支生力军,他们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振兴京剧艺术,做出自己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