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惑?不逃避不误导,这才是正确的回答

“要怎么告诉孩子死亡的意义?”

一位粉丝妈妈在她的朋友圈里向大家询问道。她家孩子5岁了。五岁的孩子接受不了奶奶突然离世的事实,忍不住问了她这个问题,顿时让这位妈妈难以开口。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棘手的。因为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正确面对和理解死亡,在国内教育里也是一个空白点,正如性教育启蒙一样(点击可阅读文章: )。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后,我们的习惯性做法就是闭口不谈和逃避。以为把灾难、恐怖和黑暗等隔离之外,我们就可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但其实不是的,信息的扁平和极速传播早已攻占了我们的生活,如果孩子对坏消息处于绝对真空的状态,他获取的消息内容只是片面、和零碎的信息,是家长皱眉的神情,是家长哭泣的脸庞,是家长刻意的藏着捂着,那么最后便有可能出现孩子崩溃的哭泣和莫名的害怕。

怎样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惑?不逃避不误导,这才是正确的回答


01 生命教育的重要

美国有一个教育是叫『生命教育』,而教习如何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地面对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是其中的一部分。最好的保护是家长亲自告诉孩子坏消息,并教导孩子如何去直面现实。

美国的生命教育体系里,是有专门的死亡教育课,从幼儿园阶段便会开展。老师会根据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饲养的小动物死亡,班里的同学或者同学的父母去世等,老师会告诉孩子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死亡,就是再也回不来了,因为身体已经不能动了』。

『我担心是不是我有时候太调皮了,所以妈妈才会离开......其他小孩都有妈妈,不公平!』失亲后最怕活着的人有自我否定的想法,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他才会离开之类的想法。如果孩子以为死亡是因为自己犯错误导致的,老师会安抚孩子:『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让ta死去,我们也都希望ta还在,但我们一直都会是一家人』。

然后老师会帮助孩子安排各种方式来纪念,甚至还会安排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回忆,让孩子在回忆中学习珍惜,重获力量和走出伤痛。

『我们可以关心彼此,可以一起说说记忆力的故事,我们可以一起看照片,一会哭,一会笑』,然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成长:这是一个打击,但那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既然出现在生活中,那就有责任和必要去积极地承担与面对,迅速成长,而不是一蹶不振。

怎样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惑?不逃避不误导,这才是正确的回答

02 如何和孩子探讨死亡

可是面对死亡哪能那么容易?如果父母并没有跟着孩子的生理发展能力去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其实反而会适得其反。

以下内容是实例指导在和孩子讨论死亡的时候,不好的回答的隐患,以及推荐给年幼宝宝的回答。由@萌芽研究所BUD 翻译。

(来源:What Should I tell the Kids? A Parent's Guide to Real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by Dr. Ava L. Siegler (1994))

怎样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惑?不逃避不误导,这才是正确的回答

  • 01孩子问"死是什么感觉?"

回答一般会是:"死就像睡着了一样啊。"(把死亡与睡觉联系起来有可能会让孩子害怕入睡。)

好的回答应该是:"人死了以后就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了,他们不再呼吸、说话、思考,他们不再活着了。"

  • 02孩子问"妈妈,我会很快死去吗?"

回答一般会是:"别担心,小朋友是不会死的。"(虽然这个回答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但是却并不是真的,而孩子很快会知道真相,这时候你就背叛了他的信任了。)

好的回答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出生和死亡,但是直到你很老或者发生严重意外的时候才会死。"

  • 03孩子问"奶奶是怎么死的?"

回答一般是:"奶奶生病了,然后去医院治病,最后死了。"(虽然这个解释了事情的真实情况,但下次别人或者孩子自己生病去医院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也要死了。)

所以好回答应该是:"奶奶病的很严重,没有药可以治得好""奶奶身体不再工作了,也治不好了,再也呼吸不了也再吃不下东西"。

  • 04孩子问"你和爸爸都会死吗?"

回答一般是:"别担心,爸爸妈妈永远会陪着你"(虽然这个回答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但是却并不是真的,而孩子很快会知道真相,这时候你就背叛了他的信任了。)

所以好回答是:"人们只有在很老的时候才会死去,爸爸妈妈会活很久很久”。

  • 05孩子问"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回答一般是:"她走了,我们再也见不到她了。"(这样回答阻止了孩子知道死亡的事实,也改变了孩子对于奶奶的感觉,他心爱的奶奶怎么能突然走掉抛弃他呢?)

好回答是:"奶奶再也不能够回来看我们了,因为她过世了,我们会非常想念她,但是当我们想她的时候她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

另外一个回答孩子死亡问题的方法是:抛出问题,当孩子问"什么是死亡时",问回孩子"什么是活着?",每一个举例都用"我活着,我能看见……"或者"我活着,我能呼吸……""我活着,我能跳舞……"等句式引出,这样子就能够给与孩子重复句子的机会,当他们说完所有以后,你就可以说"那么当这一切都没有的时候,那就是死亡了。"


谁也不愿意面对生离死别,但生命中总是会有很多无法预计的悲痛。如何让孩子正确、毫无阴影地面对这些,是为人家长都需要学习的过程。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悲伤中充实生命的信念和力量:生命不在于长短,更在于宽度及内涵。

我好爱你

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会永远记得你

因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别的,就像在我的心里面,你也永远是我最亲爱的。

怎样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惑?不逃避不误导,这才是正确的回答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