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中东大铁路 〖32〗 远去的红高粱

山东烟台的栖霞有个著名景点,"牟氏庄园",还拍过电视剧。这个占地三十万平方米的大宅院的形成,就和东北的高粱有关。

清道光十六年,也就是1836年,胶东大旱,"岁大歉,人相食"。饥民纷纷到一个地主家借粮。他铁石心肠:粮食只换不借! 饥民只得忍痛用地换粮,1斗高粱换1亩地,后来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又降至几升高粱换1亩地,家中存粮换完,又从东北贩回一船高粱,一年间,吞并周围18个村子的农民土地。

需要保命的时候,地和房子就值一斗高粱。

这个地主就是栖霞县的牟墨林。他死后后代继续经营,至民国初期,有土地6万亩,山地12万亩,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地主,他家的宅邸就是现在"牟氏庄园"。

东北的高粱"成就"了这个中国北方的大地主。可见当时高粱已经是山东、东北的重要粮食作物了。

现在高粱米除了老年人偶尔买点调剂一下,基本淡出了中国人的餐桌,年轻人大概见过高粱米的都不多。

但是在100年前,高粱是中国东北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名副其实的主粮。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由于清朝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权控制力下降,关内汉族人大量迁入东北,因不合法称为"闯关东",直至光绪年间正式解封,初期集中在辽宁。东北虽然土地肥沃,但新开辟的农区,水利设施谈不上,也是靠天吃饭,尤其辽河流域有大片的洼涝区,高粱就显示出它的优势。

高粱根系发达,秸秆高大,既耐旱又抗涝,还特别适应盐碱地,亩产量也是当时三大作物高粱、小米、小麦中最高的。除了具备适应性强、产量高、用工省的特点,高粱还有很多用处。

用去了高粱籽的箭秆能做刷锅刷子,做笤帚;高粱秆能搭豆角架,夹篱笆,还能用于菜窖保暖和建造屋顶。农谚说:"洼地种高的,有吃有烧的"。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所以在清道光年间,辽宁(奉天)的种植结构中高粱超三分之一,在辽河低洼平原,更是到达一半。这个比例差不多一直持续到了建国初期。

吉林、黑龙江开发的更晚,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沿路人口大增,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小麦的种植面积比辽宁高,但高粱的比例最少年份也在2成多。所以从清朝一直到60年代,高粱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是东北地区的当家主粮。

它产量高,是最便宜的粮食,但有个缺点,高粱籽特别是麸皮含有单宁,有涩味不好吃。40年代后逐渐普及了机器碾米,去掉了更多的麸皮,高粱米的口感才有所改善,可适口性还是不太好,属于粗粮。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1896年,中东铁路全面开工,俄国工程局副总去山东招工,最初给出的工资是月薪几块钱,虽然比农民种地收入要高,但报名的不多。中国买办出个主意,把待遇改成干满一年给1000斤高粱,很快就招满了,其实一年的工资也许能买更多的高粱。

伪满时期,高产作物玉米在东北还不普及,粗粮就是高粱。

1938年伪满政府颁布《米谷管理法》,二战后期1943年制定了《饭用米谷配给要纲》。对满洲居民实行分类管理、定量供应。普通人细粮(大米、面粉)很难见到,尤其是大米。每天主要就是高粱米,辽宁地区高粱米的比例能到达80%以上。不说顿顿吃高粱米,天天吃是肯定的了。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高粱米也算是缔造新中国的功臣,东北第四野战军的军粮70%以上是高粱。四野百万大军入关后,为了不增加沿途的负担,大量的高粱米随军南下。老战士回忆,把南方大米和高粱米红小豆一起焖饭,就算改善伙食了,这叫"龙虎斗"。靠着高粱米,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高粱米就是战斗力。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说,吃大米的打不过吃高粱米的。

抗美援朝时期有个战斗故事写成了小人书,一位运送高粱米的汽车兵,翻车了在路边隐蔽,美国车队过来,一个司机下车查看情况,他果断跳上美国车,开车就跑。回到驻地才发现车上有一群睡觉的美国兵,一车高粱米换了25个美国俘虏。这说明炒面只是一线作战部队的应急口粮,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的,一般单位主食还是高粱米。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70年代以后,下乡知青在东北开辟了大片耕地,高产玉米也大面积种植,玉米在黑龙江和吉林结束了高粱的统治地位。

我生活在黑龙江,70年代后期粗粮中高粱的比例就不多了,主要是玉米。我家人口少,条件还算不错,吃的最多的粗粮就是玉米面粥。我姥姥是辽宁人,有时候做点"高粱米水饭",饭我不爱吃,但米汤挺好喝,放点白糖,最好等放凉了,米汤表面有一层皮,我一般是先把汤喝了,最后仔细品尝米汤皮,软糯香甜。

高粱米汤颜色有点像藕荷色,在7,8十年代一度成为流行色,"高粱米汤色儿"曾经让南方人感到费解。

我对高粱的最美好的印象来自一种叫高粱饴的软糖。和上海产的名牌糖果比起来很便宜,经常能吃到。拨开糖纸,有一层半透明的糯米纸,入口即化。再把软糖抻长,这样可以多咬一口。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大了以后才知道,即使我小时候吃的高粱饴也是玉米淀粉糖化制成的,和高粱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我还是愿意把美味记忆算在高粱身上。

粮食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成长最好的缩影。

中国几千年来着力发展产量高的粮食作物,甘薯、土豆、玉米高粱,劳动人民以果腹为首选目标,而营养口味及品味都在其次了,这是生产力低下的无奈。

回想起我上大学的时候,迁户口才知道粮食定量从28斤涨到32斤,后勤的老师说,国家渴望人才,大学生比重体力工种的粮食定量都高。

一个月28斤粮食,大部分还是粗粮,再没有多少肉类,一个年轻人吃饱都困难,哪里还谈健康。

中国人30多年奇迹般的从追求吃饱跨越到了吃好吃健康,这是无比巨大的进步。

回顾东北高粱的历史,只是希望,它只是历史。

曾经东北人的主粮,现在年轻人大都没见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