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一句诗,唤来人们数百年的愁思断肠,它表达的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回忆,还有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回想起石油先烈们时,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石油,与国家的振兴、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石油工业在艰难中创业,在荒原上崛起,在拼搏中奋进,而辉煌的背后,印证着一个行业和群体的坚持与执著。他们是石油的形象,更是民族的形象!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住地窝子、睡帐篷、立足高原、踏荒漠,他们白手起家,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铁人王进喜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

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解放前,中国只有甘肃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3个小油田和四川圣灯山、石油沟2个气田,年产原油仅10余万吨,石油基本上靠从外国进口。

大庆油田的开发,使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到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

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提及大庆油田,王进喜是我们必说的人。他纵身一跳,被永远定格在历史中,这是石油人心中最撩人的动作。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

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冷湖四号公墓

发现认识油砂山、初探柴达木、沙漠领路人、降工资保勘探、万人账蓬、泉一井、英雄地中四、工业学大庆、甘青藏会战......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上世纪60年代,因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大批石油人涌向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先驱者长眠此地。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青海油田发现于1954年。1992年油田的生产生活基地从冷湖和花土沟搬迁到敦煌。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但是,数以百计为青海石油事业付出宝贵生命先辈的遗骨依然长眠在柴达木盆地的茫茫戈壁滩里。

为纪念献出生命的先烈,1983年青海油田筹建了冷湖四号公墓,长眠着自青海油田开发以来,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石油人。他们的墓碑都朝向东方,因为那是家的方向。

原青海油田副局长薛崇仁也长眠于此,1976年11月4日在涩北地区组织天然气勘探会战的他,来到了正在试气的涩深15井时,闸门刚一打开,一股有着130多个大气压的强大气流冲出放喷管线,四根放喷管线飞速倒转,距离井口10多米远的薛崇仁等6位同志倒在了血泊中。这年,薛崇仁刚刚41岁。其他5位英烈的名字分别是王警民、陈家良、李松安、张忠生、徐寅福。为中国石油献出的生命不在少数,但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征服塔克拉玛干纪念碑

从1978年物探局(今东方物探)地调三处首次入疆,到1993年的15年间,数千地震队员在塔里木盆地艰苦奋战,其中有44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纪念他们,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库尔勒市郊树起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上书:"征服塔克拉玛干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另一侧,镌刻着地震队员征服大漠的功绩。

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又被称为守望沙漠的城市。在库尔勒市新市区机场路西侧,1993年,东方物探塔里木前线指挥部西院区内,一片绿树掩映中,由汉白玉建成的征服塔克拉玛干纪念碑直指蓝天,和70多公里外的茫茫沙漠遥遥相望。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征服塔克拉玛干纪念碑 齐田顺/摄

塔里木石油会战开始时,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曾感慨地说:"没有石油物探的10年准备,就没有塔里木的今天。"

30年来,在塔里木恶劣严酷的环境中,石油物探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为祖国的石油事业拼搏奉献。

1983年,石油物探队伍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地震设备和沙漠运输工具,石油物探局地调三处与美国GSI公司合作,组建了1830、1831、1832三支大沙漠地震队,500多名石油物探人,勇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1985年6月,1832队开赴罗布泊。风是罗布泊的主宰,风沙一来就裹挟着8级以上的威力,疯狂地肆虐。勘探队员们像打游击一样,风沙略小就趁机大干一阵。实在难以作业,就暂时停下来,再等时机。7月底开始,一场特大沙暴向他们袭来,生产被迫停止,120多名队员被困在营地。一天、两天、三天……

风势有增无减,翻卷的飞沙与弥漫的烟尘,令人窒息难奈。营地通往沙漠边缘的唯一通道被大风全部吞没,派去的水罐车一直没回来,直升机几次飞临营地上空都无法降落,也无法空投。储存的饮水、食品所剩无几。危机四伏的无人地带,队员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坚持和忍耐。水罐车司机刘建旭被风沙困在路上,他完全可以放掉水罐里的水,轻车脱离险境,但他没有。四个昼夜,与风沙抗争,队友找到他时,几近昏迷,依然守着水罐车。

在罗布泊特大沙暴中,1832队的勇士们与风沙搏斗了整整15天。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塔里木沙漠公路 吕殿杰/摄

柴桂林,是个传奇人物,他是物探局原来的副局长。自踏上塔里木这块热土,他就把自己的后半生献了出来。他执拗地要从塔里木这块贫瘠、干涸、荒凉的土地中,找到石油。他身患癌症,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他先后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能源部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2222队指导员吕元平,1978年进新疆,在沙海里拼打了30个年头,被誉为"沙海铁人"。247队队长吉承,征战沙漠19个春秋,先后运作地震项目38个,为发现轮南、塔中、牙哈、英买力和大北3等油气构造奉献了青春,有"物探虎将"之名。

三十多年过去了,先后有80多名物探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地震勘探中,把英魂留在茫茫沙海。

喀土穆:海外石油人的坚守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2000年11月14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外的戈壁上,用苏丹管道建设中剩余钢管作为材料的“苏丹管道建设纪念碑”落成。

碑文主要记述了苏丹输油管道的建设情况,最后写道:“中国管道工人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张立福、郑德宝、徐庆、吕焕仁、老士敏五位员工长眠于此。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海外石油人在异国攻坚克难、在他乡执著坚守的故事虽各有不同,闪耀的精神却同样感人。

时至今日,祖国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油气资源,石油人又走出国门,在海外奋斗着。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今,87名中国石油员工因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疾病和交通意外等原因永远留在了海外!

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薛崇仁、王继谔、王警民、陈家良。。。

值得纪念的还有很多,他们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功绩显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石油事业。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造就英雄的群体。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石油人,我们不仅要缅怀故去的亲人,还要纪念那些为了石油事业献身的人们。我们谨以此文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希望后人了解过去,铭记老一代石油人的付出和奉献!

文 | 宋清海

来源 | 中国石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