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且看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公元262年,司马昭令青、徐、兖、豫、荆、扬六州大肆造船,做出举兵伐吴之势,与此同时,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督陇右,做军事筹划。沉浸在安逸与享乐中的后主刘禅不会想到灭国的脚步正缓缓走来,在他的眼里,吴国才是魏国的讨伐对象,蜀国北境有汉中之险、姜维之勇,他会在成都的宫殿里逍遥度日。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且看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但是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公元263年,司马昭令邓艾、诸葛绪各领三万人马、钟会统帅十万余人,分三路大举伐蜀。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行动,面对姜维的不断侵扰,魏国改变一直以来攻伐吴国战略思想,矛头直指蜀汉,并以攻吴做为假象,准备打蜀国一个措手不及。

邓艾受命以后立即占领甘松,下令杨欣出金城,牵弘出陇西、王颀出天水合击姜维于沓中;与此同时,诸葛绪出祁山,兵过武街直向桥头重镇压进,力图于桥头断姜维退路,与邓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钟会则由关中出兵,分两路由斜谷、骆谷南下,直奔汉中而来。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且看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在此中间,许褚之子许仪受命治道重任,却未完成任务,魏军多有战马马蹄陷于道路之中。钟会不顾许褚旧功,斩许仪立军威,也向众将表示了此伐必就的决心。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且看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待刘钦军由子午谷入汉中与钟会汇合后,钟会开始围攻汉中重镇汉城、乐城,在久攻不下时,钟会遣人先夺阳安关口,关口蒋舒开关投降,钟会便令荀恺领万人围困汉城守将蒋斌、令李辅领万人围困乐城守将王含,自己率大军绕过二城开往阳安关,并在此地祭拜了诸葛亮之墓。而后令胡烈进关取粮,此时的姜维欲从沓中回救阳安,兵未至关已破,便引军退往白水,与张翼、廖化合兵一处据守剑阁。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且看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在姜维欲回救阳安之时,根据邓艾和诸葛绪的部署,是可以前后夹击姜维于桥头的,但姜维的动向却十分诡异,他先南下至孔涵谷又北上夺道,引诸葛绪大军北上30里后,姜维调转兵锋直下桥头,夺桥头往东而去。邓艾追至阴平时,闻姜维已破桥头布防,奔白水而去。邓艾便调整路线,欲从阴平入江由直插蜀国心脏成都。邓艾的部署已变,诸葛绪也做出相应调整,兵向白水欲与钟会合兵。邓艾的偷渡阴平计划报与钟会以后,钟会便以田章为将,绕过剑阁,引军西向,配合邓艾攻打重镇江由,蜀国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军占据江由。此时钟会密告诸葛绪延误军机,司马昭夺其军权,钟会独掌大军强攻剑阁。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后主请降于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于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志.姜维传》

诸葛瞻为避邓艾锋芒,引军撤出涪县,退至绵竹布防。邓艾趁势南下占据涪县,随即向成都最后的屏障绵竹发起了攻击,诸葛瞻力战被斩,绵竹失守。姜维等闻绵竹已失,弃剑阁引军回援,往阆中退撤,企图迂回至成都东面屏障广汉。正如三国志所说,姜维这一回援路线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建立在刘禅不投降的基础上的,北城受围,无论是后主往东吴去还是往南中地区逃,有且只有一条路线就是城东图围。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且看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而钟会见剑阁弃守,遂领大军直下至涪县,并令胡烈、田续、庞会南下追击姜维。姜维援军未至,刘禅便已开城投降,待姜维军至郪县,得到刘禅旨意,受降于胡烈,至此蜀国灭亡。

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虽有复汉之志,却无兴汉之命。正如陈寿评价,此战非姜维之过,邓艾险渡阴平也是蜀汉未曾想到的,诸葛瞻兵败使得成都被围,姜维亦鞭长莫及,实难相救。而袁子道“小国弱民难以久存”,实为蜀汉亡国之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