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每个人一生至少应该读三遍的书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在《活着》里面,福贵说出了人生真相。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对人生的感悟自然也就不一样。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同一本书,能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一本书应该读三遍,第一遍是年轻时读,第二遍是成熟之后读,第三遍是年老以后再读,这样就等于读了三本不同的书,无知懵懂的年轻人会逐渐积累人生的经验,从一本书中读到不同的东西。”

《光荣与梦想》就是这样一本书。

点击封面,半价入手


《光荣与梦想》

威廉·曼彻斯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有很多人罗列过这本书的优点,比如它能够帮助人塑造更好的史学观和新闻观。历史从无正义,但我们往往被引导着以正邪的标签看世界。这本书没有明确定义谁对谁错,而是用事实的复杂性来说话。

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新闻世界里,看着七分真、三分假,剩下九十分以假乱真、真假不分的新闻,总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本《光荣与梦想》则不一样,它用细节的故事、宏观的视角和蒙太奇的平行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专业的新闻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关于美国,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幻想,而这些幻想往往来源于“无知”——我们只看到了一星半点,便觉得这个国家“好或者坏”。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美国并非一片乐土,而是在一片焦壳上缓慢建立起来的。《光荣与梦想》记录的便是那最艰苦的四十年。

当然,这本书除了它的价值,光是文字也非常打动人。(小编上学的时候,大家同为新闻专业最靓的仔,梦想都是写出这样的文章。)下面是一些摘录

1. 描写百姓失业、民生凋敝:

有人在华盛顿州的森林放火,这样他们就可以受雇帮助扑灭大火。

教师建议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儿东西,孩子回答说:“我不能吃,今天该我妹妹吃。”

一位芝加哥寡妇为了不让自己看到食物上蠕动的蛆虫,总是会先摘掉眼镜。

2. 描写市场波动时大家抢着取钱、取黄金:

布朗克斯区曾出现一个出租婴儿的母亲,她把婴儿租给排队取钱的人,每次25美分,因为抱孩子排队享有优先权。

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如果市民在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下星期一没有按约定将其退回,那么银行将把他们的名字公之于众。(注:这个方法效果极好,后来黄金几乎都退回来了)

3.描写飓风:

一个长岛人几星期前在纽约的商店买了一个气压表,9月21日清晨被寄到,气压表指针读数显示低于29英寸,刻度盘显示为“飓风和龙卷风”。他无法相信,拿着它摇了摇,最后把它向墙上掷去,指针读数都没有任何改变。他气急败坏把它重新安装好,驱车前往邮局打算把它寄回原店。然而就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房子被大风刮走了。

4. 描写杜鲁门春风得意:

他回到白宫时,你能听到两个睾丸碰撞的声音。

5. 描写战后美国人的形象:

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一副主人的样子;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昂首阔步,根本不管谁是主人。

6. 描写法国人害怕美国文化的入侵:

虽然法国还没有从空运行动中恢复过来,但巴黎的国民议会还是以366票对202票通过了一条限令:“禁止在法国、阿尔及利亚和法属殖民地进口、生产和销售可口可乐。”

7. 摘取 60、70 年代美国小孩子对黑人同校的看法:

如果上帝想让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学,就不会创造出白人和黑人了。

8. 描写一次历史上的意外:

在那一刻,在宇宙中的某一处,某架机器的齿轮转动了一下。

9. 描写一次暴动中的混乱场面:

警察看到黑人记者被攻击时所表现出的软弱,让这些人以为寻衅闹事可以逍遥法外。他们一时找不到新的攻击目标,索性对白人记者也动起手来。

10. 描写某些地区对黑人的歧视:

在特拉华州,一名女服务员要求两名西装革履的黑人离开饭店。此事令国务院十分难堪,因为其中一位是加纳的财政部长。

11. 描写美国卫星发射失败后苏联的得意:

在联合国工作的苏联人咧嘴笑着,建议美国人申请苏联向落后国家提供的技术支持。

12. 描写美国启动登月计划后美国人的心态:

有人问美国人到达月球时,会在上面发现什么,爱德华·泰勒冷酷地答道:“苏联人。”

13. 描写一次针对古巴的秘密行动的混乱:

像那些与此次行动有关的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是到后来才看清整个局势的。而身处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哈瓦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弗吉尼亚州的艾伦·杜勒斯、危地马拉的弗兰克·本德、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迈阿密的“阵线”以及在马德里山下咖啡种植园里受训的勇士们都处于困惑之中,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