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不鸣,你会怎么办?你怎么看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选择?

铁树开铁花


这是日本人形容日本战国时代的三个天下人的一个小故事:杜鹃不鸣怎么办?织田信长:杀之。丰臣秀吉:诱之。德川家康:待之。

不过,从历史看来,这个故事更多的并非是形容这三个人的性格,而是指三个天下人在统一过程中的手段,然而,历史真的如此吗?

先说说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制霸日本之路,确实是杀伐果断,但是这其实是称霸一方的必然过程。织田信长继承家督之时,织田弹正忠家因为织田信秀之死分裂,除了弟弟织田信胜占走了一部分,剩余的一部分领地还被敌方夺取。祸不单行的是,织田信长的主君清州织田家也对织田信长虎视眈眈,想要将这个下克上的家臣给解决掉。因而织田信长实际能够控制的领地与军队非常有限,从织田信长继承家督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来看,信长真正能够动用的兵力只有千人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织田信长镇压了弟弟织田信胜的叛乱,不过为了稳定织田家,信长一开始并没有选择杀死弟弟,直到弟弟准备二次造反时,才被信长杀死。而后,织田信长又奉尾张国守护斯波氏为主公,相继讨平了尾张国内的清州织田家、岩仓织田家两股势力,统一了尾张。

织田信长统一尾张国以后,从桶狭间合战开始,伊势侵攻、美浓攻略、上洛等等,虽然都是有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但是大部分时候依旧也是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占走别人的地盘。像武田家这样今川义元的盟友,织田信长也是以拉拢为主,并没有想要敌对,而西国的毛利家,虽然后期与织田信长敌对,但是在织田信长死前两年,从书信来看,信长的主要政策依旧还是议和为主。

不过织田信长有一点不一样的是,我个人觉得信长有点记仇,凡事在织田信长困难时背叛过他的,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尤其是在元龟争乱时与信长敌对的浅井、朝仓、三好、武田、一向一揆等等。而向来通好的佐竹、北条、大友、长宗我部等等,织田信长也是让他们臣服即可,北条家在天正八年臣服,天正九年大友、岛津在信长的命令下和谈,并联合出兵西国夹击毛利家。岛津义久不光答应了,还尊敬地称呼织田信长为“上样”,说明岛津家也准备臣服织田家。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织田信长虽然杀伐果断,但是也是看对象,诸如一些顽固分子,织田信长杀起来是毫不手软的,但是认怂听话割地的,织田信长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其次轮到丰臣秀吉

许多人对丰臣秀吉其实有很大的误解,就认为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死后,帮助织田家讨伐了逆臣明智光秀,最后篡夺了织田家的大权。

哪有这么简单!

丰臣秀吉在讨伐了明智光秀以后,先是在清州会议上给自己争取了争夺天下的筹码,秀吉放弃了近江国的领地,但是秀吉方的势力却在京畿到西国一带连成了一片整体,包括秀吉的养子、织田信长的四子羽柴秀胜的领地,其实也都在秀吉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织田家,秀吉只能算是有力家臣之一,大权并不在秀吉的手上。不过柴田胜家和织田信孝作死,违反了清州会议的协定,拒绝交出织田家的家督三法师。不过,令反秀吉势力没想到的是,秀吉在知会了其他织田家重臣后,拥立了织田信雄为主公,这样一来攻打柴田胜家、织田信孝就不是内斗,而是上位对不臣的讨伐。

在贱岳合战以后,秀吉开始夺取织田家的大权,可是此时的秀吉面临的是同当年的信长包围网一样的情况——羽柴包围网,而小牧长久手合战就是羽柴包围网过程中的一场合战。虽然秀吉在这次包围网中的合战互有胜负,但是最终还是占据了上风,降服了织田信雄、佐佐成政,镇压了纪伊、和泉的一揆,征服了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将德川家康逼到了绝境。若不是天正大地震的发生,德川家康怕也是难逃一死。

在这之后,秀吉出任关白,以新公仪的大义名分征服了九州与关东,降服了日本东北的诸多大名,在秀吉的手上,日本才算是真正统一了。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丰臣秀吉是靠同盟的名义统一,不过实际上并非如此。毛利家、上杉家这些织田家旧敌,在臣服秀吉后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是势力也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原本臣服织田信长的北条、岛津相继都被丰臣秀吉讨伐。唯一在秀吉手下没有受到很大打击的便是德川家康,不过秀吉不消灭德川家一方面是没有正当名义,另一方面也是根本没把德川家康放在眼里,毕竟在原本秀吉构筑的丰臣政权下,德川家康是翻不了天的。

从秀吉的一生来看,丰臣秀吉对敌人的手段其实也非常雷厉风行,只是因为织田家旧敌被秀吉放过的缘故,导致很多人将丰臣政权视为“联盟统一”。

最后便是德川家康了

德川家康一直以来都被误解,认为他就是活得久,熬死了别人方才取得了天下。

活得久和熬死了两个天下人毕竟是事实,这里不反驳,但是仅仅是熬死两个天下人,想要夺取天下仍旧是一件很难的事,毕竟熬死他们的又不止德川家康一人,却唯有德川家康取得了天下。

所以,活得久取得天下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能力。

从德川家康的一生来看,德川家康真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早年德川家康被送到织田家做人质(旧说被拐走),结果一转眼亲爹松平广忠就反了,也就是织田信秀没有对他下毒手,不然就没有后来的江户时代了。

后来,德川家康被今川家赎回,在今川义元手下出仕,在桶狭间合战以后,德川家康迅速独立,复兴了家族,随后开始统一三河国,并与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同盟,侵蚀今川家的领地。德川家的领地不是充话费送的,是德川家康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在扩张领地的同时,德川家康还需要履行同盟义务,上洛支援织田信长的作战。正是有了德川家康的存在,织田信长得以在元龟年间,不至于被全面包围——信长包围网对织田领地的包围圈缺的唯一一个角,就是德川家康,有了德川家康独力抗住武田信玄的攻击,使得织田信长缓解了很大一部分压力,将东线的兵力抽调至京畿作战。

德川家康也不是好惹的角色,在三方原合战前,就敢率领轻骑探路,差点陷入包围,三方原合战本战时又出城与武田家野战,即便在三方原战败后,竟然还有能力从武田信玄的手下收复城池,不得不说此人有点手段。

织田信长死后,德川家康虽然没有出席清州会议,但是清州会议的结果却对他非常友好,织田家宣布放弃武田家的旧领,并邀请德川家康接收。虽说是接收领地,此时的织田势力已经死的死逃的逃,即便不给德川家康,也会被北条家夺取,因而织田家才会做这个顺水人情。德川家康在取得名分以后,也是以弱击强,与北条家交战,占据优势并占领了大部武田家的遗领。

五国时代的德川家康遭遇的最大危机就是与羽柴秀吉对抗,虽然德川家在长久手合战大胜了一场,但是羽柴秀吉的兵力依旧占据上风,反观反羽柴势力一个接一个被秀吉讨伐,最后连织田信雄都投降了秀吉,德川家康陷入了人生里的最大危机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小牧长久手合战后期,德川家康对全领国发起了包括农民在内的总动员,同时为了争取一向宗僧兵的支持,甚至下令允许早年在“三河一向一揆”时被自己逐出领地的一向宗寺院返回旧领复兴寺院。

好在上天提携了家康一把,来了个天正大地震,德川家的领地遭到的损失不大,羽柴秀吉就比较惨了,又是地震又是海啸的,连长浜城的一部分都沉到了湖里,储存在大垣城的讨伐德川家康用的军粮更是在地震中全部烧毁,一粒不剩。

在这之后,德川家康臣服羽柴秀吉,并且仕途一帆风顺,混到了丰臣家家老的位置。也是天命不眷顾丰臣秀吉,在秀吉死后,本来是负责牵制德川家康的前田利家竟然也跟着秀吉见了阎王,再加上秀吉的儿子年幼,这才导致了关原合战以及德川家康开幕。

从德川家康的一生来看,德川家康也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最后统一了天下,但是几乎是接盘丰臣的天下,至于让日本彻底进入江户时代的稳定期,则是靠二代德川秀忠以及三代德川家光的努力。


指尖看日本


织田信长并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继承了其父亲织田信秀不大不小的基业,还得到了岳父斋藤道三一笔虽然打了折扣、但意义不俗的政治嫁妆和遗产。虽然几经坎坷,但桶狭间合战后信长在日本政治格局中占据的优势十分明显(领地连成一片,物产丰富,位于政治和经济中心,可以获得政治上的先机,以及经济、装备方面的很大便利,人才储备丰富等),只要在“人事”上善加利用就能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牢牢掌握霸权。现实中信长也的确通过建立更强大的常备军、乐市乐座和更积极的人才选拔机制,让这些有利因素放大,在他看来,天下是打出来的,对妨碍自己建立霸权的势力,只有靠打才能压服,否则随时可能生变——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已经占据先手且拥有足够强的实力,事实上在桶狭间合战前、甚至在他迁居岐阜前的漫长时间里,他并不是那么“霸道”,对叔父织田信光或柴田、佐久间、林等人也好,对西美浓三人众也罢,对这些“杜鹃”,他都是长袖善舞、耐心十足的。

丰臣秀吉出身较低,后来居上,而他的部下和合作者中很多地位、家世远在自己之上,他所憧憬的并非传统“武将治国”社会,而是一种用武将“借尸还魂”,寄托朝臣和公卿体系,构成一种耳目一新的“假公卿治国”社会,之所以要这样做, 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掩盖和化解自己在武将体系内身份低微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本钱不足的他必须采取一些灵活措施来“借力打力”,这就是所谓“诱导”,而诱导所倚靠的并非仅仅是花言巧语或人格魅力,而更多是盟友的威势、对敌对阵营的瓦解,以及金钱(丰臣恐怕是战国最善于理财的大名了)和高官厚禄。要知道其他日本武士中大人物所能倚靠的资源,如时代相传的可靠领地、世世君臣辅佐的家臣团,甚至人丁兴旺的血亲团队,猴子一概没有,不靠“诱导”,他又靠什么去养杜鹃呢?

至于家康就有趣了,信长和秀吉所有的优势他都有一点,但都不突出,直到信长以尾张一国之主的堂堂大名身份击杀今川义元名震天下后他才终于摆脱今川氏自立,起步晚了(后来本能寺之变爆发,正在堺游逛的他花了很大时间和气力回国,又比猴子晚了一步),先机也丧失了,面对已获得绝对优势、但尚未表现出绝对敌意的对手,他不选择忍耐和等待,结果很可能和杜鹃一起成为强势对手餐桌上的一道菜。家康从小吃苦,锻炼有素,又喜欢研究医学和养生,大约自认为熬还有点希望——至少比跳出去打的希望大多了。

我是平常家庭出身,当然只能且必然选择家康的逻辑——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假如时间定格在长筱合战后,或小田原合战前,德川恐怕在想“就算等不到杜鹃叫我也不会吃亏”,也就是说即便熬寿命也熬不过信长和秀吉,他至少也不失信长义弟、秀吉五大老之首的地位和实利,“虽不中不远矣”吧


陶短房


杜鹃不鸣,如果换成我,我得等他鸣叫。人家不鸣不能强迫,只有自愿的才是最好的!而关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们三个在面对杜鹃不鸣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又是怎样了?织田信长选择了杀之,丰臣秀吉选择诱之,而德川家康选择待之鸣。


从他们的选择中可以看出,织田信长是一个凶残,而且缺乏耐心和智慧的人。也可以看出他干事的性格干练果断,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成为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的!但是织田信长性格缺陷太多,导致他无法统一日本,虽然他以统一日本为目的。

丰臣秀吉,选择诱之,丰臣秀吉是一个注重权术,对与他要急需办到的事情他会选择运用权术来完成,也就是他统一了日本。不过在统一日本以后,他性格中的缺点就断送了他的辉煌业绩。这就是他耐心不好,不知道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成熟再去挑战当时的明朝。结果他死在了和明朝的战争中,后来继承他的子孙中,和他一样优秀的人才又少之又少,就让德川家康捡了一个大便宜。



德川家康,选择了等待的这个人,最终成了战国三杰中笑到最后的一个。他在人生最重要的几次抉择中选择隐忍,使他一步一步的将上两任的陈果一点一点继承了下来,最后开创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时期。而且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和对付明朝以他们的实力根本不行,所以就没有动过这种邪念。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三人在对杜鹃不鸣的事情上的选择和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们将来的成就!


三世皈依


老乌龟就像勾践,虽然成功笑到最后,可吃相太难看,遭人唾弃,信长像嬴政,一惯用强,滥杀暴虐,终会反噬。秀吉则是审时度势,顺势发力,攻心为主,武力为辅,最终也像孙中山,让袁世凯这些投机取巧者夺取果实。对我个人来说,最欣赏秀吉,他不像其他二位,起点高,有家族势力,靠己身为天下人者,为有其一人


最终幻想10


信长号称第六天魔王,杜鹃不啼就杀之,很符合他乖戾霸气的本色,但杀伐过甚也导致了本能寺之变;

秀吉号称猴子,杜鹃不啼逗它啼,底层足轻出身,超级实用主义,充满了农民的幽默与智慧,用毅力和智力官拜太阁;

家康号称狸爷,杜鹃不啼等它啼,出身源氏贵族,隐忍续势,不争一时得失,最终开创260年德川幕府


花毛一体侠


含义太深没购到,若真是那样找同类撬打。我不知道肯定不合他们一样,也许你和他们一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