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在于术,而在于道:真正成功的教育都不功利

01

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传递孩子非功利性的东西

什么是非功利性的东西?

就是它的价值来源不是外界附加的,而是来源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高晓松曾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孩子“没用”的东西。

他的母亲从小教育他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

这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让人在心灵上获得最大的自由,所以容易感受到幸福。

生而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肯定不是单纯地为了存在着,否则,这样的人生是行尸走肉。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为了生存,这个人活着不仅痛苦,甚至还不如一台机器有价值。

很多人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为了受罪,就是源于此。

教育不在于术,而在于道:真正成功的教育都不功利

02

长期以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往往侧重于技术层面的东西。

比如,如何让孩子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如何让孩子掌握一门技巧,找到一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等等。

但在教育的灵魂上面,被大家忽略了。很少家长会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如何赋予他美好而鲜活的生命意义上。

睿智的父母,注重的是教育之道,而不是教育之术。

“术”,注重于实用;它的具体可见,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成效。比如成绩提高了,比赛得奖了。

因此,许多家长乐此不疲。他们热衷于赚钱,以便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生存和教育资源,奔波于带孩子去各种培训班的路上,忙着讨教各种能够让孩子进好学校的办法,以及如何让孩子今后获得一个好工作。

而教育的“道”,更注重在赋予孩子生命智慧和成长能量。很多时候,它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让孩子知道TA是谁,探索这世界的真实模样,知道如何与世界、与他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就那个最好的自己。用心和大爱唤醒孩子,引导他学会爱,感受爱和美,享受生命的意义感和幸福感。

这才是教育之大道。

教育不在于术,而在于道:真正成功的教育都不功利

03

教育之道,是对孩子人生大方向的掌控,是孩子能否成就自己的关键。

重视教育之道的父母,才能够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启迪天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找到并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这才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

离开了道的本质,去追求教育的表面效果,结果常常会让人失望。

有句话叫: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费心费力,甚至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为他们操劳,可孩子却依然教育不好,处处出现问题,而有些父母看起来没怎么劳心费力,孩子却教育得非常成功。

因为他们在教育之道上出现了问题,教育孩子的方向偏了,甚至反了。

比如,忙于赚钱,疏于陪伴,造成孩子成长中的许多缺失;

比如,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做一点“没用”的事,只要孩子学习,其他都为孩子代劳了。甚至有的人连决定和思考都代替孩子做了。

孩子长大了,什么也不懂得想,什么也不会做了,变得依赖而迷茫,连独立生存都成了问题。

看起来走了一条大捷径,实际上却是踩了教育的一个大坑。

教育不在于术,而在于道:真正成功的教育都不功利

04

道,看上去虚幻且无用,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连接越紧密,它的重要性越突显。

对孩子来说,人生最关键的是人格形成的前期12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底色都在这段期间完成奠定。很多人的心理、人格类型,在六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青春期之后,孩子就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了。如果此前的心灵成长出现问题,就会反应在今后他们的行动模式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成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成长问题。

人生的痛苦和失败,源于不能正确了解自己和世界,所以无法成为自己,所以在无常的世界中处处碰壁,即失去了安全感,又活得身不由已。

越来越多的黑天鹅现象,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越来越变化莫测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考验着未来孩子生命的坚韧性。

这种生命的坚韧来自于心灵的力量,很多活不下去的人,往往是由于心灵上的脆弱和障碍。

而人的生命精髓在于创造,创造自己,创造新的世界。

也正因为如此,生命的意义和美妙也就藏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丰富的变化之中,去创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现在我们教给孩子的知识,到了十几年以后孩子进入社会时,很多都已成为了过时的东西。

马云说:

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

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识,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让教育之道唤醒孩子体内的生命之光,才能充分发挥出它惊人的创造力,更好地去适应充满变化的未来。在未来世界里,活出真正的人生境界,活出自己想要活成的模样。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青云计划获奖文章: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