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去遊蕩


春天去遊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1年寫過一首歌詞《春天不是讀書天》,後經由趙元任譜曲,曾傳唱一時。

《春天不是讀書天》作詞:陶行知

春天不是讀書天

關在堂前,悶短壽源。

掀開門簾,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讀書天

放個紙鳶,飛上半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

舞雩風前,恍若神仙。

攀上山顛,如登九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

鳥語樹尖,花笑西園。

寧夢蝴蝶,與花同眠。

春天不是讀書天

放牛塘邊,赤腳種田。

工罷遊園,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讀書天

之乎者也,太討人嫌。

書裡留連,非呆即癲。


春天去遊蕩



春天,春天,春天,什麼天?不是讀書天。在陶先生的教育哲學裡,“生活即教育”,他倡導“活”的教育,提倡孩子們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而要“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人要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生活即教育,萬物有靈且美。真正的世界不在書籍或地圖中,而是在門外。而此時的門外,活潑潑的春天正在呼喊。活的教育,就是魚到水裡、鳥到林裡、人到自然裡。

接觸自然,按理說春夏秋冬都可以,但為什麼在春天最為適宜?因為,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天真、最爛漫、最無暇的一段時光,美得像天上的雲朵兒一樣潔白亮麗,像滿天飛舞的肥皂泡一樣多姿多彩,像隨風飄揚的蒲公英一樣自由自在。每當置身春天,每個人總有一段充滿幻想的時光,腦袋裡總是裝滿了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有時,幻想自己是天上飛翔的小鳥,無拘無束揮動著自己的翅膀,在藍藍的天空中自在飛翔,想飛到哪兒就飛到哪兒;有時,幻想自己是水中的魚兒,自由自在擺動著自己的尾巴,在清清的湖水裡快樂遊蕩,想游到哪兒就游到哪兒;有時,幻想自己是蝴蝶,在嫣紫奼紅中翩翩起舞;有時,幻想自己是蜜蜂,在輕風細雨中忘情搖擺……春天裡,人們相互追逐,互相打鬧,叫著,喊著,歡笑著,爭吵著,東張西望,四處奔跑,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精力,永遠都玩兒不夠。在萬物復甦的春天,自然就是最好的課堂,花草魚蟲就是最好的百科全書,幹嘛不去戶外遊蕩,盡享明媚春光?而要困於課本,困於雜務,臉色灰暗,呆頭呆腦。


春天去遊蕩



春天不是讀書天。春天去遊蕩,少年去遊蕩。舉目四顧,有波盪的雲,有玩耍的風,有爛漫的花,有絢彩的蝶,有潺潺而過的溪流,田野裡萬物在生長。春天裡,春風和煦,草木清香,一個人漫無目的地遊蕩著,空氣裡有種無拘無束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但無論到哪裡去都好。穿行在春光晴好的萬里雲天之下,心靈和身體沉浸在大自然的奇蹟中。東看看,西瞧瞧,左轉轉,右晃晃,無論做什麼,都是發自內心的個人情感的釋放。自我被釋放了,卻又無處依託,便在廣袤天地間隨意遊蕩。其實,這種撒野耍歡非常重要,會讓一個人受用一生,回味一生。因為,可以從中體驗到生命的某種極致狀態,可以領悟到人與世界,都具有廣闊的不確定性,於是願意去開拓更廣泛的閱歷與視野。

我們都曾欣欣然,悠悠然,有小小的輕狂,吹著口哨,在路上閒蕩,和浩蕩春光盡情地嬉戲。後來,不知怎麼,成年生活一下到了眼前,社會現實一下到了眼前,漫遊斷裂了,於是我們最美的記憶,便永遠留在了那最初的日子——春天中,少年時。當然,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不論童年或成年,春天或秋天,他們始終是一個“遊蕩者”。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比一般人更容易爆發的衝動和力量;那是一種既有規範和生存模式束縛不了的人,當他們懷著無窮的慾望四處遊蕩時,總是在遠方不斷展開的跳動著的地平線上,尋找著世界繼續拓展的秘密。

人之自由精神怎能在模式化、規範化的氛圍中被全然鎖死?當年的陶行知先生致力於推行“活”的教育,打破死書本教育之迷執。“新時代的學生要用活書去生產,用活書去實驗,用活書去建設……用活書去樹立一個比現在可愛可敬的社會。”80年前陶行知先生的話語猶在耳邊迴響,今天那些彎腰駝背、少年暮氣、每天忙於刷題和補習的學生們,誰會唱著《春天不是讀書天》,浴著燦爛春光、在天地之間率性遊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