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花儿王”——王绍明

●王沛

“甘肃花儿王”——王绍明

王绍明(1925.3——1994.2):甘肃省临夏市人,著名的“花儿”演唱家,杰出的“花儿”传承大师。生长在“花儿”世家,放歌在“花儿”故乡,是原生态经典“花儿”演唱、传承的一代宗师。他为“花儿”文化的传承繁荣奉献毕生,生前先后担任政协临夏州四、五、六、七届委员,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州“花儿”研究会副会长、“花儿”教师等职务。

简评:王绍明先生扎根“花儿”沃土,把保持“花儿”的本真、传承弘扬经典“花儿”作为自己的文化使命。他的演唱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明亮,真假声结合自然流畅,以声抒情、以情感人是他最显著的演唱特征。他演唱的唱词之醇美,掌握的经典曲令之丰富,原生态传承“花儿”的意义之珍贵,至今无人望其项背。他50多年的执着守望,使河州型“花儿”以质朴正宗的文化形态进入国家艺术宝库,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

河州唱把式

“甘肃花儿王”——王绍明

王绍明出生在地处大夏河畔的临夏市城关乡南园范家庄,岸边树荫浓郁,四季“花儿”飘荡。大学士解缙的诗《寓河州》“春风一夜冰桥折,霹雳声如百面雷。亦有渔人扑鱼者,短歌微送月明回”记载了大夏河边人们唱“短歌”(“花儿”)的情景;河南上游南龙山赵家树林是“花儿”荟萃、歌手云集的胜地,明成化年间兵部尚书王竑曾有“堤边杨柳郁如林,日日南风送好音”的赞誉,“好音”即“花儿”,这里是河州“花儿”发源、传承、传播的中心。王绍明的祖父、父亲是闻名遐迩的“唱把式”,他从小生活在“花儿”的海洋里,学会许多“花儿”。12岁到南关鞋铺当学徒,他与师傅熬夜干活时唱“花儿”驱逐瞌睡,在南来北往来客商口中学到各地的“花儿”。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赵家树林、东川“尕庙台”、和政松鸣岩、永靖炳灵寺、临夏县太子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山场,成了他大展歌喉的天然舞台。他用“花儿”抨击黑暗社会:“天上的云彩们黑下了,地下的雨点儿大了;财主家心眼们黑下了,尕穷人没走的路了。”歌声触怒有钱人,他被诬告到乡公所,虎狼般的打手把他捆绑起来,拳打脚踢。但他毫不屈服:“花儿嘛本是个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钢刀哈拿来者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他的歌声一直在大夏河畔飘荡。1945年,为了维持艰难的生活,他到兰州阿干镇煤窑当“煤黑子”,白天挖煤背煤,苦不堪言:“天灾人祸地连上了,煤炭山下了个洞了;浑身的白肉(哈)挣干了,尕模样活像个鬼了。”夜晚用“花儿”排解疲劳,与各方来的工友、当地群众唱“花儿”,他曲令丰富,出口成章,演唱颇受欢迎,曾多次被邀请到兰州雷坛寺、石佛沟等庙会演唱,被誉为“河州唱把式”。阿干镇的老人们至今还流传着他唱“花儿”的故事。1949年初,他回到临夏,被卖给国民党韩起功部当壮丁,他讽刺黑暗社会:“中央军夹的是狐尾巴,穷人的尕娃们拦下;有钱汉的尕娃是大妮哈,阿哥们回来了娶下。”在去兰州战场的途中,他黑夜里设法逃回家躲藏。1949年8月22日,解放军开进临夏,王绍明用《尕马儿令》欢庆解放:“好马儿走过了九架山,好松柏绿在了冬天;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推过了心上的熬煎。”

著名演唱家

“甘肃花儿王”——王绍明

1953年3月,王绍明与回族歌手马占祥代表临夏各族人民赴西安参加“西北文艺汇演”,他俩演唱的“花儿”被选拔为代表西北进京的优秀节目。在西安集训期间,他演唱的《河州大令》衬词丰富,韵味独特,朱仲禄与他多次探讨《河州大令》的演唱技巧。他们商讨,把称谓纷繁的《河州令》命名为《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进京出席“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时,王绍明用《河州三令》歌唱新生活:“太阳(嘛)上来者麻麻儿亮,尕驴的鞍子哈鞴上;背篼(哈)背上者粪拾上,今年的生产(哈)闹上。”首次把新编“花儿”唱进“大雅之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到临夏后,他唱“花儿”的劲头更大了,经常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博采众长,掌握了《河州二令》《尕马儿令》等50多种河州“花儿”经典曲令和近百首其他民歌,其中《南乡令》《醉八仙令》等10多种曲令唯他独传,弥足珍贵。为了提高“花儿”演唱水平,他在积极参加劳动生产的间隙,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在笔记本中记录了许多优秀的“花儿”唱词。1956年10月,他被选拔到西北民族歌舞团(今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担任“花儿”演员,在一年多的演出活动中,他把“花儿”演唱到省内外的许多地方。1959年12月,他演唱的《金点花令·人民公社是花园》等5首“花儿”被收入《甘肃新民歌选》。1960年6月,他参加北京“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在“花儿”大合唱《团结颂》中担任领唱,获得好评。196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大队长等职,他用“花儿”鼓舞群众:“临夏(呀)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的风光;物产丰富的庄稼们旺,人民的生活(嘛)富强”。1965年,他参与编创主演“花儿”剧《马富善诉苦》,较好地塑造了回族长工马富善的艺术形象,参加了“全省群众文艺汇演”,受到文化界关注。后在临夏巡演20多场,为日后“花儿”剧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79年9月,出席“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他演唱的“花儿”“天上的太阳升高了,地下的花儿们俊了;花儿啦少年(哈)唱开了,各民族高兴者笑了”受到热烈鼓掌。1980年后,他多次参加省州有关部门举办的松鸣岩、莲花山等“花儿”大奖赛,以词曲精美、声情并茂多次荣获大奖。

杰出传承大师

“甘肃花儿王”——王绍明

上世纪50年代初,甘肃省文化局、文联唐剑虹、周健等到临夏搜集“花儿”,王绍明家是活动中心,他演唱了许多“花儿”等民歌,提供了大量的资料。1953年11月编印的《甘肃民歌选》第一、二、三、四辑等,选入了他演唱的数百首“花儿”唱词、数十首“花儿”曲调,为建国初期“花儿”的整理、传播作出卓越贡献。1956年11月,西北民院艺术系聘请王绍明为“花儿”教师,教学生唱“花儿”、传授“花儿”知识。他指导的土族女学生马明星成为优秀的“花儿”歌唱演员,在兰州、临夏等地演出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1957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唐剑虹、周健等编印的《甘肃民歌选·花儿》第一辑,选入王绍明演唱的近百首“花儿”经典词曲。1958年,王绍明被特邀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参与电影《黄河飞渡》音乐创作,他帮助影片作曲家娄章后创作了西北风味的电影音乐和“花儿”联唱《河边对花》,教演员董振厚及合唱队演员唱了许多经典“花儿”。经过半年多的辅导,“花儿”联唱风味浓郁,王绍明也学到了对曲调进行轻重缓急处理、演唱控制气息等技巧。他演唱的《仓啷啷令·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音质苍劲,感情饱满;他编创的《醉八仙令》“黄河上度过了一辈子,浪尖上耍花子哩;双手(嘛)摇起了桨杆子,赛过了天上的鹞子。”生动地表现出黄河的气魄和老船工的精神风貌,使“花儿”在银幕绽放异彩,该片已成为临夏乃至甘肃进行内外文化交流的保留影片。60年代初,时为甘肃省歌舞团青年歌唱演员的苏平赶到临夏,拜他为师,学习“花儿”演唱技巧。1964年1至6月,甘肃省歌剧团作曲家庄壮、包学良、刘尚仁和声乐演员麦静等到临夏采风,他多次演唱的《河州大令》《尕马儿令》等50多首“花儿”民歌被记谱,选入省歌剧团编印的《临夏民歌集》,大规模地展示了临夏“花儿”的瑰丽风采;歌剧团创演的歌剧《向阳川》进京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歌剧中优美的“花儿”词曲,多是以王绍明演唱的“花儿”为基调编创的。1978年初,临夏州民族歌舞团聘任他为“花儿”教师,他辅导的杨维平、吕文军、张佩兰、马永华、杨培梅、石坚等声乐演员唱出浓郁的“花儿”风味,他们后来成为“花儿”剧《花海雪冤》的“台柱子”。临夏各民族歌手杨子荣、马金山、安中山、张英梅、何清香、周星飞、马进华、马玉芝、孔维芳、马二洒、杨阳等在他的影响下,已成为优秀的“花儿”传承人。

“甘肃花儿王”——王绍明

1980年开展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工作中,他积极配合集成工作者演唱录音,1994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选入他演唱的“花儿”民歌20多首,并载“甘肃花儿王——王绍明”文章。2007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儿曲令全集》,精选不同时期经典作品23首,他演唱的“花儿”正式进入国家的艺术殿堂,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为了全面再现他的演唱风貌,笔者将他生前录制的100多首“花儿”等音响资料,整理、编辑为《甘肃花儿王——王绍明原生态演唱系列专辑》,正筹备出版,以志纪念。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先后受到中外学者、新闻媒体等数百人的采访,他演唱、传承“花儿”的辉煌业绩已载入诸多的文化史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