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浙江台州,仙居,管山古村。

村落紧挨永安溪, 距离县城三公里,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

隋末唐初,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来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后人为纪念灌顶称为“灌山”,后又俗称“管山”。唐长庆元年(821)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 卖宅带资并携三、四两子及崔夫人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清时期,村落成为仙居有名的大村。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新屋里台门


隋朝,一位高僧来到仙居,他在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百姓蜂拥相随。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561-632),后人为纪念灌顶大师这次的传教之行,而将此地命名为“灌山”,后人俗称“管山”。

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执政时,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于是携三、四两子及崔夫人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清时期,村落已具相当的规模,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塔山夕照


管山村与南峰山遥相呼应。群山环抱,永安溪萦绕,风光秀丽。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 “灌山八景”之说。并有诗作留存。八景中的“石龙淋雨”,被列入“仙居八景”之一。历代骚人墨客来此赋诗题咏。民国时期一位诗人题“塔山夕照”,诗云:“一山屹立在溪边,七级浮屠镇上巅。返照夕阳看倒影,塔光山色入深潭。

形象地描述此地的美景。管山村历史上共出过六位进士,其他文人学士亦不乏其人,如北京大学文学士李知白、诗人李发祥、李载道,中医学家李微尘等。

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走进管山村诸多古建筑内,仿佛走进一座古村博物馆。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在管山村西侧有一座新屋里民居,它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新屋里选址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中轴线正对的小夹岭,山形起伏,朝烟氤氲。院落前不远处,田畦平整,稻菽千顷,视野开阔。宅后,即风水术所谓“靠山”的安洲山,巍然耸峙,山上竹木扶疏,远眺似一道绿色屏障。山顶,明代的安洲塔与南峰塔对峙,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新屋里”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座相距不远的院落,当地人称“前台”、“后台”,由一条中轴线将其贯串为一体。前台的最前端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石门楼。门楼面宽8.4米,通高五米,顶部两边各有四角出挑,昂扬而深远,远眺近观,都很有气势。门面呈八字形,立体感很强,正门上有一石匾,题额为“

南屏耸翠”;门框两边砌以折扇形磨光石板,上镌对联一副:“五云皤吉地,三瑞映华门”,颇有文采和气势,书体亦雍容而雄遒,磨光石板上还雕刻梅、兰、竹、菊、荷花、牡丹、人物、鸟类等图画,线条流畅灵动,刻工细致精湛,风格温雅华丽。石刻图画两边又镶砌折扇状砖墙,墙面灰白,上部有山水、花鸟、景物及渔樵耕读等内容的彩绘图画,画面至今仍十分清晰,形态生动,一片天趣。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亦爱吾庐台门


“前台”整座院落呈“井”字形,分前透、后透、侧透。前、后透正堂三开间,面宽均为12.2米,进深均为6.6米,前透两厢四开间,后透两厢五开间。“前台”两厢巉头墙为四翼马头墙,高而厚实,颇见气势,前台建筑构件多有艺术气息,堂屋、两厢的门腰多雕饰人物、花卉,形态活泼,窗棂多用梓、枥木条交结成各种图案,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八卦花窗”,窗框内木条纵横交错,中间缀一八卦图案,圆心为太极图,人文意蕴十分深厚。前、后透的廊檐柱皆用木料,柱头、牛腿多有花纹装饰,柱础皆为石质,部分石础镂刻成瓜楞状,并饰以卷云纹,造型浑厚古朴,却又显出灵动之气。“前台”院落的天井均为石板铺地,平整洁净,开阔敞亮。紧靠“前台”院落的东侧原有一座单体四合院,现仅存东厢和后花园。

“前台”宅院后壁墙右侧,有一偏门,穿过偏门,便是一口宽阔的水塘,此塘水既可用于洗涤,又具防火功能。它更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古雅的宅院倒映塘中,与天光云景相辉映,颇有一种清雅古朴的韵致。塘西岸,有一座二层楼砖木结构的古屋。屋前有一座窄窄的石板小桥,直通“后台”院落。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会选科第石匾


“后台”院落为单体四合院式结构。门楼前,有一排空斗式照壁,立于塘北岸,在古人眼里,它具有保护风水的作用。门楼全用青油石砌筑,门楣上镶一石匾,题额为“

会选科第”,为清代同治庚午(1870)補行甲子辛未科差官李国均立,匾额四边有花草、卷云等浅浮雕,形态简洁而生动,门楣上的深浮雕似两龙戏球,又似彩绸系结,颇具威武之感,又含吉庆之气。匾额上首是一幅彩绘图画,高大的古松、舒卷的祥云、茂盛的青草、展翅的白鹤,显出一派浓郁的吉祥气氛。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该院落正堂三开间,两重檐硬山顶,两厢各五间。廊檐柱头拱、牛腿上有花灯、狮子、花卉等雕饰,雕刻风格凝重古朴而又不失活泼之气。堂屋、两厢的门窗也多有雕饰,颇多美感。堂屋前的天井石板铺地,前壁墙有三翼马头。院落东侧、正堂后侧各有花园一个,花坛上植有零星花草,显出一丝生机。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在管山村的村东。它始建于康熙辛酉年(1681),重修于乾隆庚申年(1740),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分为正堂、戏台、文昌阁三部分,呈四合院式。今门楼、两厢已毁。

祠堂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建筑造型古朴厚重。祠堂正堂为五开间,通面宽19.4米,进深11米,单檐硬山式两坡顶。廊檐月梁柱头、牛腿上深深浅浅雕刻着动物、花卉,明净而灵动。正堂上首,有香案一台,白石质,柱腿弯曲粗壮似狮腿,案面两端有翼角,稍有起翘,稳健中略显活泼,正堂下的天井地面,宽阔而平整,大块大块方石板以对角线形式镶铺,显得华丽气派而不失庄重。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乡进士第


宗祠内的戏台位于祠堂南端,坐南朝北,与正堂遥相呼应。面宽进深均为5.2米,单檐歇山顶,藻井已毁,四翼角出挑较深远,小巧中颇见气势。四石柱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刻有对联两副,“舞蹈湖山千树影,谐和正觉一钟声”、“一曲旧霓裳引怀开元遗事,百般假面目做出大块文章”,字体规整而刚劲,颇禅味。

探村台州仙居 | 管山古村,永安溪畔千载文风源远流长


文昌阁位于宗祠东南角,巍然拔地,颇具气势。五开间,二层高,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翼出挑深远,灵巧而遒劲,旧时从村落的各个方位均能看到,成功地起着村落空间的聚景作用。

暖色的阳光,静静照射在斑剥的古墙上,照在有些杂乱的院子里。错落有致的古宅,默默地倒映在明镜一般池塘中。台门脊顶上的几丛蓑草和翘尾的龙,还能使人想起管山村昔日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