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天津图)

天津老城建于明代。到了清代,僧格林沁在天津城外又建成一道城墙,天津老城成了“城中城”。僧格林沁建的城墙外面有一道护城河,名为“墙子河”。后来天津开辟九国租界,随着租界的发展,墙子河的位置成为中心城区。1970年天津修建地铁,又利用了这段墙子河,直接排水、上盖,改成地铁。

清咸丰九年(1859),统兵大臣亲王僧格林沁驻防天津,为抵御英法联军入侵,借助天津原有水域沟渠,在天津城外建了一道三十六里的城墙,这道墙被称为“墙子”。墙外联通水渠,设营门十一座,各垛口排列抬枪、炮车等军事装备。

1881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认为天津居民增多,城区日渐扩大,必须依赖围墙抵抗突发事件。于是加固围墙,深挖壕沟,重修了十四座营门。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僧格林沁)

这十四座营门分别是:正东银宝门,稍北镇远门(俗称山海门),稍南朝中门(俗称直沽门),东南角凝晖门(俗称梁家园门,今大营门),正南来熏门(今南营门),正南稍东厚德门(俗称小南门,今小营门),正西西成门(俗称四座坟门,今西营门),正西稍北三庆门,西北顺轨门,正北西面保卫门,正北拱辰门(今北营门),偏西绥丰门(俗称小北门),偏东叫翊运门(俗称低门),东北角建魁门。

围墙外的护城河规模不断扩大,宽度为八米,北起红桥区小西关通南运河,向东南在长江道与红旗河交汇,再折向东经南丰路,在海光寺处与卫津河交汇,继续向东沿南京路至海河中学附近入海河。

天津开埠后,围墙被推倒铲平,只留下一条河,名为墙子河。英法租界第一次扩张,以及日租界、德租界的划定,都是以海河和墙子河两条自然边界为界限。墙子河两岸分别修筑了两条道路。南岸的道路称小河道(英租界32号路);北岸的道路分三段,英租界部分今徐州道至营口道一段称为围墙道(英租界29号路),法租界部分今营口道至锦州道一段称为甘领事路(法租界39号路);日租界部分今锦州道至南门外大街一段名为住吉街。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墙子河)

1900年之后,英租界跨过墙子河开辟新区,被称作“墙外推广界”,包含现在的五大道地区。法租界越过墙子河,进入老西开一带;日租界也把势力延伸到今天的总医院附近。随着各国纷纷越界,墙子河慢慢从租界的边界转变为租界中心,两岸绿树成荫,别墅洋楼林立,风光无限。

末代皇帝溥仪随侍曾经回忆:“溥仪初到天津,先在大和旅馆闷了一两天,然后一溜烟到了现在鞍山道上的张园。平常张园的主人张彪的儿子张挺时不时过来陪他玩,还去墙子河打水鸭子。”溥仪来天津是20年代,那个时候的墙子河,一片郊野风光。

墙子河不算宽,大约只有二十多米,与海河相通,河中有刀鱼,鲫鱼、鲤鱼,渔民驾船放鱼鹰捕鱼。河堤上种着槐树,铸铁架的木长椅供人小憩。树荫下带孩子玩的、遛鸟的、晒太阳的、下棋的比比皆是。夏季河边草地有蚂蚱,蛐蛐,青蛙,蛙声、蝉鸣能传出很远,冬季河面结冰,孩子们滑冰嬉戏。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墙子河)

墙子河上有十六座小桥,按顺序依次是徐州道桥、平安桥、湖北路桥、郑州道桥、新华路桥、成都道桥、河北路桥、山西路桥、耀华桥、张庄大桥、独山路桥、锦州道桥、哈密道桥、鞍山道桥、万全道桥、海光寺桥。

湖北路桥又叫戈登桥,是西式风格拱形水泥桥。桥南端(今郑州道湖北路口)曾是大太监小德张亲自构思设计的中西合璧城堡式建筑,院内大花园有荷花池、假山、凉亭。铁铸的凉亭尖上有避雷针,有飞机形风向仪。院内种着太平花,每年春秋各种花果树木竟相争艳、景色迷人。如今只剩残墙。

红学家周汝昌与藏书家黄裳,上中学时都在南开中学,同班、同宿舍,每晚餐后,二人走出校门到墙子河边散步,一路上的话题主要是《红楼梦》。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回忆:“我小时候,冬天北风卷雪,出去喊嗓子都是黑着天,顶着星星去,出了太阳回来。带着一个小竹篮子,去八里台子,墙子河,路过火车道,可以给父亲捡点煤核来。”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墙子河0

沿墙子河两岸居民越来越多,墙子河慢慢成了排污河,水质变差。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提出引南运河水对墙子河进行冲洗的方案;1936年,天津农会也提出同样的设想,但这两次构想都没能实现。1946年,墙子河终于进行了一次疏浚,为时不久却又成了臭河沟,河水乌黑发臭,蚊蝇滋长,河面上漂浮着垃圾、树枝等杂物。

50年代,天津市提出要除掉金钟河和墙子河两大卫生障碍,计划今后逐年在墙子河两岸种植花木,美化市容。西营门桥附近建起了一处小广场,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塔,塔顶上是解放军烈士塑像,左手执枪,右手高举手榴弹,双目炯炯注视东南方。解放天津时,正是从这条路冲入市区的。

经过多次清淤整治,水质有所改善,河中放游船,供人荡舟游览。1951年8月的一天,两位热心观众请苏文茂和常宝霆划船逛公园。几个人一起乘车来到墙子河,那时水上公园有船在墙子河边迎接游客,游客可以乘船入园。几个人上了小船,不一会儿船就驶入了水上公园的湖里。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墙子河)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墙子河上面的地铁站)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墙子河附近建起了电线厂、啤酒厂、糕点加工厂、畜牧机械厂、灯泡厂,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再加上附近居民的生活废水,墙子河的确难以承受。

70年代,墙子河沿线修建地铁,墙子河从海光寺至大营门这一段被填平,上面建成了一条大道,名为胜利路,也是因为解放天津从这里进城,这是当时横贯天津东西最宽的马路。后来胜利路这个名字改成了南京路。

剩余部分的墙子河陆续改建为暗渠,当时保留在地面的只有三元村至红旗河这一段,称“西墙子河”。此后,墙子河在海光寺以西的长江道部分也被填平,只留下小西关到长江道这一段河道。2000年,废墙子河、复康河、红旗河、西墙子河、南运河等五条旧河道首尾贯通,连成总长18.5公里的新河,从三岔河口引来海河活水,彻底清除臭河污染,改称“津河”。(文:何玉新)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天津第一主干道“南京路”,清末曾是墙子河,河道上盖改建成地铁

(画家笔下的墙子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