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政變引發的政變

玩笑之言,玩笑之事,本無傷大雅。但因為一句玩笑,導致了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導致了即位剛剛一年的國君掉了腦袋,卻真的有點匪夷所思。

這場政變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公元前605年。被殺的國君是鄭靈公,殺害他的兩個大臣是子公(公子宋)和子家(公子歸生)。兩人都是鄭國的宗室。

由一個政變引發的政變

這一天,上朝的時候,子公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在一邊的子家覺得奇怪子公對他說:“每當我的食指這樣動的時候,就能嚐到非同一般的美味。這種情況已經發生多次,沒有一次不應驗的。看來,今天又要大快朵頤了”子家聽了將信將疑。

過了一會兒,內侍果然傳命,鄭靈公要請眾臣吃羹(王八湯)子公見狀大喜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子家等人也跟著笑了起來。鄭靈公見他們笑得開心,忙問何故眾人告知原委。鄭靈公戲之道:“應驗不應驗,還不是寡人說了算!我不請你吃,你就吃不到!

朝賀已畢,群臣退入朝房休息,等待美味。子家對子公說:“雖有美味,倘若主上不召你,那怎麼辦?”子公不以為然地說:“主上遍賜群臣,怎麼會單單丟下我。

散朝後,鄭靈公對內侍一番吩咐。他要開個玩笑,存心不讓子公的食指應驗。

由一個政變引發的政變

日影西斜。群臣重新上朝,按照品級大小,依次入席兩廂敘坐。子家與子公的官階最高,當然為左右首席。鄭靈公環順群臣說:“黿是水族美味,異常難見。今天的大黿,更是稀有。寡人不敢獨自享用,願與眾卿一起品嚐。”群臣紛紛起身拜謝。

一會兒,庖人端著鼎走進來。只見白汽瀰漫飄散,香味衝入鼻孔,群臣抽動著鼻翼眼巴巴地望著庖人。庖人徑直向前,跪獻鄭靈公。鄭靈公拿起筷子夾起一塊黿肉送進嘴裡,接著又喝了幾口黿湯,連聲讚道:“好香的肉,好鮮的湯!

經過靈公這麼一攪動,黿的香味更濃了,彷彿空氣裡到處都是那沁人心脾的香味過了好一會兒、靈公才在眾人的期盼之中吩時:“每人賜肉一蟲,象等一雙!”隨人依照靈公的昐咐,一改往常從上座奉食的章程,竟從下座一鼎蟲地把黿愛端上來。端到最上首的二席,偏又只剩下一鼎電堂。應人為難了。他看看子公,又看看子家,遲疑不決,只好啟奏道:“電愛只有一鼎,不知賜給哪位,請主公明示。”鄭錄公瞟了子公一眼,笑吟吟地吩咐:“賜給公子歸生吧。”

由一個政變引發的政變

這樣一來,眾臣都吃到了電愛,唯獨子公沒有吃到。人們嚼著肉,喝著湯,有滋有味。唯獨子公在那裡眼巴巴地看著,滿臉相。鄭靈公看在眼裡,不免得意,哈哈大笑道:“寡人將電追賜眾卿,與大家同享美味,偏偏輪不到公子宋的。命該如此,可見公子宋的食指並不靈驗!”

再看子公,他的臉漲得通紅,尷尬已極:他在子家面前已說了滿話,話說得太絕;今日百官都得到了國君的賞賜,連品級低微的百石小官也得到了一鼎電羹,偏偏自己兩千石俸祿的貴成重卿卻沒有。在滿朝文武面前,自己還有什麼臉面?子公滿肚子怨氣無處發洩,聽到靈公的話,總算找到發洩的地方。是靈公損了他的面子,壞了他的靈驗,他要在靈公那兒找回來。只見子公霍地跳起來,跑到靈公面前,將食指伸進靈公的鼎裡,又出一塊電肉,放進嘴裡吞了下去,也哈哈大笑道:“臣已經吃到了電肉臣的食指到底還是靈驗的!”說罷,也不理會靈公,徑自下堂離去。

在群臣面前,子公竟敢如此放肆,他的眼中哪裡還有國君的尊嚴?鄭靈公氣呼呼地摔下象答,很很地說:“真是不成體統,公子宋欺寡人太甚!鄭國雖小,難道就沒有尺寸之刃,歌下欺君犯上者的項上人頭嗎?

子家見狀,連忙棄鼎離席,跪下叩頭、謝罪說:“公子宋向來與主上親近,今日之事,他是恃主上恩寵開個玩笑,不是成心失禮。請主上看在平日的情分上,原諒他吧。”

鄭靈公鐵青著臉,也不搭話。群臣見狀,也不敢再多言。君臣不歡而散。

子家覺得事情不妙,便沒有回家,而是徑自去見子公。他把靈公動怒的情況講了遍,勸他說:“明天入朝定要向主上謝罪。”子公怨氣未消,振振有詞地說:“不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是主上先失禮,他還想處治我,我憑什麼要向他禮認錯?”子家勸解道:“事雖如此,但君臣之間,不可因戲語而生怨怒。還是謝罪為好。”子公不置可否,子家只好退去。

次日,兩人一同人朝。子公隨班行禮,全無惶恐負罪之語。倒是子家看著著急幾次暗示他,子公卻只當沒看見。子家只好躬身說:“公子宋昨日染指失禮,特來向上上告罪。他恐之間不能措辭,請臣代為轉達。望主上念在他多年來勤謹辦事的分上饒了他吧。”一邊說,子家一邊向子公使眼色。但子公全然不理,這個梯子算是白搭那靈公一見子公那個樣,氣就不打一處來。他繃著臉,冷冷地說:“是寡人得罪了公子宋他哪有什麼錯處?呼!”說著起身,拂抽而去。

彼此不相讓,怨隙越結越深。子公出朝,秘密派人請來子家,對他說:“主上根透了我,恐怕還要殺我。俗話說:先下手為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自救,先行發難。”子家連連搖手,道:“使不得,使不得!自家的家畜養得時日久了,還捨不得下手何況一國之君,誰敢輕言弒逆?不可胡言亂語,徒惹禍端!”

子公見子家不從,馬上見風轉舵,笑著說:“我不過是開個玩笑,您不要當真。

子家道:“這種玩笑可不是隨便開的!謀道死罪,還要株連宗族,豈可戲言?你放,我不會多嘴多舌的。”說罷,告辭而去。

由一個政變引發的政變

雖然子家滿口應承,但子公並不放心。萬ー走漏了風聲,就有亡身滅家的大禍啊!只有把子家攪在裡面,才能平安無事。他知道子家與靈公的弟弟公子棄疾關係密切數有往來,便到處傳言,說子家與公子棄疾經常秘密相聚,不知商議何事。好事不避人他們恐怕要做什麼危害社稷的勾當。

聽到這些傳言,子家嚇壞了。他急忙找到子公,質問道:“你胡說些什麼呀?這簡直是要我的命!”

子公道:“我信任你,和你商量大事,你卻不幹。這是成心害我死呀!既然如此,我也就顧不上什麼朋友之情了,我一定要你和我作伴。”

子家素來儒弱,遇事優柔募斷。見子公如此說話,駭然道:“你要幹什麼?”

子公咬牙切齒地說:“主上是個昏君,這從分賜電肉這件事上就能表現出來。這樣的昏君,早就該廢掉!我要行大事,廢昏立明。我們共同扶立公子棄疾如何?”

由一個政變引發的政變

子家想了想,苦著臉說:“你看著辦吧!可別把我牽連進去,我決不說出去就是了。”

得到子家默許,子公便有恃無恐了。他暗中聚集家甲,重金賄賂靈公左右,趁靈公秋條裔宿,半夜潛入齋宮,輕而易舉地殺死靈公。然後,以暴疾訃告國人。

政變後,子公等欲立公子棄疾為君。公子棄疾不忍心兄長的暴死,更不願受人挾持,便託詞不幹。不得已,子公和子家遂立鄭靈公的庶弟公子堅為君,是為鄭襄公。

按孔子作春秋,書日:“鄭公子歸生試其君夷。”放過罪魁禍首子公而歸罪於子家,這是為什麼?因為子家身為執政重臣,懼譖從逆,知其事而不敢言,“任重者,責亦重”所以孔子歸罪於子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