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当年不提拔魏忠贤,明朝就不会走向灭亡吗?

funnyapp


这根木匠提拔魏忠贤没关系,明朝灭亡主要是三点:

1.宗室,明朝宗室太能生了,到明末的时候宗室在编的就近百万人口了,参照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明朝末年的人口也就在一亿左右浮动,所以一亿人口的百分之一是老朱家的龙子龙孙!而且这帮人不用当官不用科举,不用当兵不用劳役,最重要的就是分封地的皇庄不纳税,完全就是趴在明朝身上狠命吸血的吸血鬼。

2.文官体系,明朝只要考中秀才基本上就可以免税了,而如果中了举人之后呢?中举之后就有混的不好的农民以及商人来投献了,什么叫投献?就是人家签一张卖身契给你卖身为奴,之后就成为了你们家的家奴了。而你们家因为你中举,就可以几百亩的田地不用交税,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的国家主要就靠纳税养活的。这也是为啥以前港产片里很牛的怼警察的对白:“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钱!”而明朝的文官体系有多大?明末张居正丈量天下田亩的时候,整个上海都姓徐,你明白啥意思吗?

3.党争,明朝是标准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朝代。尤其是王守仁开了个坏头,标榜自己文武双全,又能提笔当官,又能带兵打仗,之后的一群读书读傻了的盲流子就都以为自己是王守仁附体了,挣命的要去领兵打仗。说句不中听的,就是外行领导内行,能打赢都是怪事了,所以积年累月的这么打下去,还要发动各种党争,文官不止跟武官死磕,还要跟太监死磕,还要跟妄图搞唯心主义的王守仁的徒子徒孙搞斗争,这些都是要烧钱的。所以明朝不灭亡都没天理了。

综上所述吧!明朝灭亡是注定的,就算过年狂魔李自成没有攻破北京城,逼死崇祯,还有张献忠呢!还有天下各路反王呢!说句最诛心的话,明朝的时候地瓜、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就已经传到了中国,为啥老百姓不种植呢?因为土地要么是宗室的,要么是文官体系的,要么是地主乡绅的,而且朝廷不认可这东西缴税,老百姓自己还没有地。所以就算换成朱重八或者他儿子朱老四在那也是必须亡国的命!


老韩推车的韩


你真信《明史》这部清人编写的史书?朱由校天启皇帝真的只是个木匠皇帝?


若是推敲《明史》,就会发现所谓的阉党,都是帝党,都是能臣,会干活的官员,反而是东林党及编写《明史》的都是投降的东林党人士,全都TMD嘴炮、专门打黑枪的政治赖皮。朱由校上台前的万历后期,满清在野猪皮(努尔哈赤)带领下,通过骑兵战争、政治手段打败了东北已经腐败的辽东军,打败了依靠父辈的名声成为辽东总督的李如桢,丢掉了沈阳,而后女真兵锋威逼开原、辽阳等地,整个山海关以北糜烂,万历正好也在那时候死去,留下的皇明国朝,是一个烂摊子,国库每年总收入才有三百万两银子,扣掉官员的俸禄,只剩下不到百万两银子给军队。


而朱由校上位后,天启朝,皇帝启用大批齐党和楚党进入内阁,武事上启用左光斗、袁崇焕等人掌控军队,收编败军,收缩战线,因满洲女真是全民皆兵,骑兵军团,同时东北山少易于骑兵军团大迂回作战,不利于明朝的步兵军团作战体系,故又允许军事上收缩战线,训练军士,仿制西洋火器,建立屯堡,军事上步步为营,联合了政治上全面禁止物质流落满洲,压缩满洲女真生存空间,同时与世仇蒙古林丹汗结盟,每年支援差不多四十多万两银子的物质,让蒙古在满洲西线作战,钳制住满洲女真。种种政策下,满洲女真在天启朝时期,根本就没有过大的成果,甚至出现虽然雨水充足但出现人民饿死现象(满洲女真入沈阳等大城市后,野蛮掠夺,导致汉人锐减,结果天启朝时期出现粮食短缺,饿死旗人的现象),若不是朝鲜被朱元璋定为不征之国,让明朝不能吞并朝鲜,搞不好,当时的女真大汗皇太极会因为内乱死于非命(因为缺粮,所以女真大金进攻朝鲜,获取粮食)。


这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在宫内的情况,史书说朱由校爱慕自己的奶娘,喔,皇帝口味真重呀,又说奶娘和魏公公是对食关系,好一段君臣共用一个老女人的戏码……比日本小电影的编剧还牛的编排,那个臣子敢跟皇帝抢女人?还共用互玩乐???


当时的皇宫里什么情况,万历死了,他的贵妃还在,当年的万历想换太子的事情并不远。还有皇后也还没死,这些主那个是省事的货,要是她们其中一个只要跟宫外某个王爷联合起来,天启朱由校肯定玩完,所以朱由校才用他的奶娘来统领皇宫后院(又有什么办法,天启的老婆才十六岁,不用个老女人,玩的过那些精成妖的宫里人?)。


朱由校用魏忠贤,第一件事是控制东厂和锦衣卫,为什么,因为万历晚年,锦衣卫和东厂督主是内阁提名上台的,并不是如同历代帝王指认的,魏忠贤控制东厂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厂卫。


魏忠贤拿下厂卫后,天启皇帝朱由校马上就获得了京城里的卫国公等勋贵支撑,这些人可是掌握了整个京城的军队,很快,内阁里面的晋党、浙党等东林党人士全被清理出去,齐党和楚党这些明朝产粮地官员纷纷入阁。


明朝万历支援朝鲜后,整个皇朝国库空虚,到了满洲女真反叛后,万历死去,辽东总督设立后,国朝是出不了军费的,是皇帝天启自掏腰包的。


而每年两百多万两白银的军费支出来源于矿税,搞笑的是天启死后的崇祯,矿税南方五省才给十万两,而且还叫嚣皇家与民争利,xxoo的,全国的煤老板、金老板、银老板、铁老板年缴税一共十万两,还叫穷。而且只交一年,就在叫穷中连这十万两都不交了。真不知道今天的山西煤老板有什么想法没…


而魏忠贤就是这笔每年两百多万两银子的黑锅。只不过那时代的人局限性。财政当然是开源节流,节流最好办,就是开源最头疼,同时明朝“肥猪”多,杀一头“猪”好过赤膊上阵搞科研搞市场。所以天启皇朝时期的厂卫最喜欢做的事情——找头“肥猪”,无奸不商、无恶不豪、无邪不绅,一抓一准,然后厂卫们抄家灭族,搜出的银子与皇家分了。就这样天启靠着收上的矿税和魏忠贤搜刮到的银子支撑了整个糜烂的锦州战线。


明朝皇帝有很多皇帝死于非命,其中有两个皇帝死法最让读书人讨厌,一个是励志改革的隆庆皇帝,只干了六年死于媚药(荒淫),第二个是天启皇帝,只干了七年,死于落水后惊吓,乱服药(中国历史上落水而死的君主只有两个,前一个是掉粪坑死的,而天启……)。


这两位皇帝都做了同样一件事,增商税,然后“偿到”甜头,准备开海禁,开海运后,死于非命的。

最后说一点,编写《明史》的清朝翰林院大都是东林党及其徒子徒孙们,而这些人在崇祯皇帝时,“夺权”成功,明朝一代,只有崇祯时期,文臣把手伸到全国政权的所有位置,所以明末,我们看到了“水利部长”成为军队总司令,还有“国家宣传委员”、“教授”(大学士)、“党魁”、“地区市长”都在山海关成为大统领,而这些人一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抽调各地精锐到山海关以北,而且是几十万几十万这样抽调,还不给钱这些部队,让这些部队自筹粮饷赶路,然后就平推杀向沈阳或锦州,最后让女真大金每次都用迂回打后勤、围点打援、切断后路后合围的战术,短短几年时间,明朝的精锐全败光在东北,最后连陕西饥民叛乱都灭不了。


关键是这帮孩子及其徒子徒孙们在女真满清(那时候改国号了)入关后,以为跟明朝一样爱戴他们这些读书人,一样好哄好糊弄,也继续来了个哭庙、上书骂街、不缴纳税收,本来想骗个赞誉的,结果满洲勇士们举起大刀砍下去了,砍个人头滚滚,砍他个“朗朗乾坤”,砍他个“乾隆盛世”来,最终明朝的天启皇帝只能成为木匠皇帝,同时是个重口味的只爱老女人的、还重用阉人的昏庸之君。。。


斐駺


魏忠贤是个有能力的贤臣,比东林党对国家负责,天启十个明白人,知道东林党什么货色,所以重用魏忠贤,魏在时,免穷人的税,对富商做生意的收重税,国库充盈,边关将士粮饷不缺,国内百姓无人造反,魏也是社会底层出身,打压残害的都是伪君子的东林之辈,从不残害过老百姓,崇祯只看到表面,杀魏之后被重新壮大的东林忽悠,杀掉魏忠贤,废除工商税,加重农业税,最终导致民变四起,边关缺饷而差点兵变,将士无心卖命,国库空虚,崇祯让大臣捐款,只筹得几万两,而众多号称两袖清风的东林党北京城破被刘宗敏严刑拷打,竟拿出了七千万两,抵得上明十几年的税收,京城将破,东林党却不许皇帝迁都,不许皇帝议和,最终皇帝殉国,东林之辈纷纷投降,可见东林之可恨和误国,明亡就是崇祯没有天启的眼光。看不透本质,明白的太晚


向日葵


朱由校不提拔魏忠贤,会提拔李忠贤,王忠贤。天启以做木匠活为主业,当皇帝为副业,需要有太监帮他干活。明朝中后期皇帝大都不着调,都是懒虫,消极怠工,但又不想放权。在皇帝与大臣的权力拔河中,皇帝需要太监帮忙拉绳。这样便出现了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秉笔太监替皇帝批阅奏章(批红),掌印太监替皇帝盖章上大印(玉玺),太监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魏忠贤为人狡诈,手段毒辣,很有心机,也很有手段。在替天启管理朝政上很凑合,并且相当凑合。所以当时全国各地到处为他立生祠,当神一样供着,让人朝拜,边关大将袁崇焕就为魏忠贤立过生祠,有的生祠经过了清朝,到民国时还存在。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最有权势的太监之一绝对不过份。

魏忠贤与东林党争权,大权独揽,成为东林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崇祯朱由检一继位就收拾魏忠贤,逼迫魏忠贤上了吊。东林党上台后,治理国家还不如魏忠贤,魏忠贤多少还能干些事,不管治国理政的主意好坏,总还是有主意。东林党坐而论道,只吵架不干事,眼看大明气数快尽了,到崇祯后期朱由检又给魏忠贤评反,崇祯临上吊前望天哀嚎诸臣误我。大明灭亡与魏忠贤无关,是大明的气数已尽,历史的必然!没什么假设可言!


书华36


有没有魏忠贤都一样,关键是皇帝需要一个能制衡东林党的人,崇祯失败的地方就是杀了魏忠贤,却找不出一个能制约东林党的人,而自己又没本事压制东林党,结果一年换一首辅大臣,江南财政又收不上来,只能压榨北方百姓,而偏偏北方又天灾不断 ,恶性循环,明朝不灭,天理难容。历史只有轮回,没有教训,这种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就好比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不管政府是不是独裁,邪恶,推翻了也没关系,但是,你推翻了,最少要找个有能力来代替的啊,结果呢,战乱不断,谁也不服谁,不作死,就不会死


冬天不冷真好


国家已经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浮于事 江南财阀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 土地兼并严重 再加上自然灾害 皇帝的刚愎自用 人心已散 就算是朱元璋在世也很难拨乱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