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国中国的身边,日本是如何做到夹缝中求生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都不能算是一个强国。

国土面积也不大,资源也很匮乏。

军事、科技、政治、文化,没有一处亮眼的地方。

而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面对西方工业化后的列强,却是东亚文化圈中“开化”转身最快的。

第一个发起“明治维新”,早早地踏上了工业化的列车。

开化

说到日本的“开化”,其实日本的第一次开化并不是在“黑船事件”之后。

而是在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

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确切的说叫做“唐日战争”。

在强国中国的身边,日本是如何做到夹缝中求生的

唐朝初年,唐军进军高句丽。在白江口,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发生了一场海战。

这是“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历史舞台。

这场战役是中日第一次交战,结果毫无悬念。

1万多唐军把4万多倭军杀得片甲不留,倭军全军覆没。

当时大唐与倭国之间是代差的差距。

冷兵器时代的海战,主要靠的是弓箭,而胜负的关键,是船。

我的船大,可以居高临下放箭,你几乎没有掩体,而你想要反击,就只能射在船帮上。

尤其是两船相接时,船小的一方几乎和攻城没什么区别了。倭国面对七世纪大唐帝国的“坚船利炮”,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当时的倭国看见唐朝的“坚船利炮”时的心情,应该是和满清看见不列颠的心情是差不多的。

面对这种局面,倭国上下,自然也是要救亡图存的。

不过“坚船利炮”自古以来都不是那么好造的。

造船这种技术活,对应的是“国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就算你能造出大船,如果不用于军事或者海上贸易,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所以相对应的,需要的是整体国力的提升。

于是倭国派出了“遣唐使”学习大唐文化,这才有了“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日本在学习大唐文化时的态度,就是一开始直接“唐学为体,唐学为用”,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文化。

因为日本人无法分辨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所以干脆就通盘全抄,比如日本的奈良城,就是按照长安的模板建造的,只不过国力有限,只造出来个“迷你版”,所以奈良城有小长安的说法。

在强国中国的身边,日本是如何做到夹缝中求生的

日本人想,唐朝为什么强大?是因为他做得好,所以就抄唐朝,但既然抄,就干脆抄全套的。谁知道其中有什么秘密?万一有用呢?

所以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后可以如此迅速的转身,是有渊源的,日本人的民族性,让他们可以彻底抛弃“日本文化”,全盘唐化。

1200年之后,“明治维新”又学着英国搞了一次,“全盘英化”。

倭国在学习大唐文化时,可谓是诚心诚意,倭国上下认为,只要鉴真活佛给我们带来大唐的文化,日本就能繁荣。

但事实上,鉴真在日本并没有得到重用。

鉴真东渡后,日本甚至开始了“闭关锁岛”。而佛教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衰落

盲目抄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比如菲律宾原本是美国领土,所以宪法基本上和美国一样。

但如今的菲律宾的样子,我们也看到了。

每个国家的制度,与之相对应的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你只有了解其中的逻辑,才能发展出适合自己国家的制度。

单说技术,就算你学习了大唐造船的技术,你仍然是打不过大唐的。

因为你的整体国力不强,等你造出大船了,说不定对方航空母舰都造出来了。

你没有相应的体系,单独抄袭技术,是不行的。

所以文明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

倭国想要繁荣富强,就必须从制度“体”开始。

这样整体国力才能提升。

倭国全盘复制了大唐的政治模板。从制度、建筑、文化、服饰等等全盘复制。

你不说唐强大是因为制度么?那我就做到比大唐还大唐。

那大唐的制度有没有给倭国带来繁荣呢?

繁荣

抄着抄着,倭国人发现不对了。

因为学习了大唐的文化制度,倭国反而变得越来越弱了。

于是倭国不再派出“遣唐使”,开始闭关锁岛。

为什么大唐的制度没有给日本带来繁荣?

因为中国和日本之间,有一个本质性的差异。

中国自秦开始,就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文明竞争的层面,已经没有对手了。

所以天子考虑的是如何治理国家,让国家更加的稳定。

所以唐代之后,会出现“科举制”。

儒生是给皇帝打工的,官位无法世袭。

而日本的是类似分封制的“大名”首领。

倭国国王虽然是名义上首领,但各个大名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而日本真正统一,那就是800年后,织田信长、猴子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间的故事了。

当时的倭国国王模仿大唐的科举制,然后搞“郡县制”,授予他们官职。

然后发现,根本没办法施行下去。

因为各个大名之间都在相互竞争,科举制选上来的人和大名勾结,反过来还要闹独立。

科举制度不但没让日本国力上升,反而越来越乱了。结果导致了奈良时代的终结。

我们之前提到过,佛教是儒家科举制的补充。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在“儒家”的框架下,禅宗“顿悟”的思想,为“科举制”提供了基础的意识形态。

鉴真东渡,僧人鉴真为倭国传授佛法,但没有“大一统”儒家思想的基础,“科举制”这么高阶的科技,怎么能施行的下去?

所以倭国当时的状态,是无法理解并运动唐代“科举制”的。而佛教在倭国也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还发生了几次“排佛”的事件。

而日本真正理解消化“儒家思想”并运用下去,那就要等到800年之后,这就是后话了。

神道教和儒教

一个民族的兴起,是一件非常玄妙的事情。

中国以儒家思想治国,而日本的国教,是神道教。

所以日本和中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科举制选上来的儒生士大夫,是有机会成为上层与皇帝共同治理这个国家的。

士大夫的精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你虽然当不了皇帝,但还能当宰相啊。

而且皇帝都比较懒,你当了宰相是有机会去治理整个国家的。

所以,天下属于天下人的天下。这才能称之为“共和国”。

而日本的神道教,属于“多神教”。

每个神都有每个神的职责,比如山有山神,花有花神,草有草神,狐狸有狐狸神,兔子有兔子神。

特定的神只能管自己的范围,不能更改自己的职责,其目的也是为了稳定。

所以在日本一旦入职,你基本上就无法变更自己的职业了,只能一直干到退休。

而且你看日本很多职业都是传承下来的。

做拉面的后代还是做拉面,武士的后代还是武士,农民的后代还是农民。

没有大名的允许,你甚至一生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村庄。

在强国中国的身边,日本是如何做到夹缝中求生的

五代目就是延续了五代

因此神道教也很稳定,但当时没有像儒家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

在这种思想下,会导致整个社会变成“低欲望”社会。而儒家科举制避免了这个问题。

当时的倭国并非大一统的国家。而是类似封建的大名统领。

人民是效忠于各个大名的,所以没有“天下”去让你忧。

所以在当时,倭国是无法施行科举制的。

直到德川家康统一之后,神道教又吸收了儒家的思想,那就是下一篇我们要说的内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