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廟號大考究,本該為“宗”的康熙,最終被雍正改為了“祖”

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

說到廟號,可能大家會覺得這個詞很抽象,那麼咱們換一個說法大家可能就會理解了,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康熙皇帝,康熙是他的年號,那麼他的廟號是什麼呢:清聖祖。諸如“祖”、“宗”之類皆為廟號,那麼這個廟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康熙作為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為何以“祖”來命名廟號?接下來我們便從幾個方面來進一步解說。

古代廟號大考究,本該為“宗”的康熙,最終被雍正改為了“祖”

太廟

一、追根溯源

廟號一說起源於遙遠的商朝,旨在皇帝死後,在太廟為其祭祀時所專用的名號。因為商朝盛行祭祀之儀,所以開創性地提出了廟號一說,當時便將廟號的後綴根據功德分為了兩種,即“祖有功而宗有德”。

但在隋朝之前的幾千年中,對廟號的把控十分嚴格,並不是每一個去世後的皇帝都能得到廟號,就拿創始國商朝來說,國祚662年的商朝共有31位國君,而有廟號者僅有三位而已,西漢的12位皇帝之中也只有7位有廟號,可見廟號也不是那麼好得的。

古代廟號大考究,本該為“宗”的康熙,最終被雍正改為了“祖”

劉邦劇照

隨著後來的不斷髮展,每位皇帝的諡號變得越來越長,後代子孫們為了追捧祖先的功德,將祖先的諡號不斷添加,到明清的時候,皇帝諡號的長度已經達到了23個字,自然是無法很客觀的評價一個皇帝的一生,而廟號卻始終如一得只有兩個字,短小精煉的廟號逐漸取代了諡號為皇帝“蓋棺定論”的地位,所以到了隋朝以後,每一位皇帝去世後就基本都配有廟號了。

二、康熙廟號“聖祖”之由

當然,既然廟號不是誰想有就有,同樣的道理,它的命名也必須是有理有據的。一般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會是“祖”,比如漢高祖劉邦,不過劉邦的廟號當年還發生了個小插曲,本來劉邦的廟號是高祖,後來漢景帝劉啟繼位後就給他改為了“太祖”,因為太祖是開國皇帝最慣用的稱號,可是為什麼太祖後來沒有流傳下來呢?原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又將劉邦的高祖給改了回來,於是漢高祖得以流傳了下來。

古代廟號大考究,本該為“宗”的康熙,最終被雍正改為了“祖”

康熙劇照

同樣發生過小插曲的是康熙的廟號,因為在他去世後,由禮部大臣們一開始呈給雍正的康熙廟號候選,都是以“宗”為結尾,那麼最後為什麼康熙反而被改成了“聖祖”了呢?一切都要從康熙自身的功績說起。

首先,按照常理來說,順治皇帝作為清朝入主中原的首位皇帝,等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所以順治死後廟號為“世祖”很正常,而康熙則不一樣了,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按照規定,在他死後,廟號只能是“宗”,但是雍正卻一直堅持給康熙上“祖”的廟號,最終確定為“聖祖”。

古代廟號大考究,本該為“宗”的康熙,最終被雍正改為了“祖”

雍正劇照

之所以給康熙定“祖”的廟號,與他在位時所擁有的功績息息相關。生平大大小小十幾次戰役,將中國的版圖擴大了不少,此等開疆擴土之功自然是可以與開國之君相提並論的,並且康熙還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計61年,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獨佔鰲頭的事情,所以按照雍正的理解,他認為父親不僅有功更兼具聖德,所以才如此堅持地封其為“聖祖”,如此才可以配得上他一生為清朝所做的貢獻。

古代廟號大考究,本該為“宗”的康熙,最終被雍正改為了“祖”

順治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聖祖這個廟號是有特殊意義的,旨在追封家族中有聖德的祖先,大家看清,這裡說的可是祖先而並非父輩,史上被封聖祖的共有五人,其中只有兩人是去世後被兒子追封的,康熙就是其中一位。剩下的三位,分別是唐聖祖李耳(春秋時期老子)、前蜀聖祖王子晉(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和北宋聖祖趙玄朗(財神趙公明),說出來簡直一個比一個牛。所以從此處來看,康熙的這個廟號取得可真是世間罕有啊。

《清聖祖實錄》

班固《漢書.高帝紀》

趙爾巽《清史稿》

蔡東藩《清史演義》

孟森《清史講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