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不是該被批判?

“剩女”是不是該被批判?

“剩女”一詞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大範圍流行起來了,人們開始稱呼25歲以上未婚女性為剩女。

大齡女性未婚,不只是女性本身承受壓力,親戚社會的壓力更多的是被這個家庭的媽媽承擔了。媽媽承受不住,就會向自己女兒施壓,由此引發一系列矛盾。

1.

個人看來,“剩女”這個詞是帶有貶義的,甚至帶有歧視意味的。社會對於女性的輿論壓力更多集中在結婚生子上。至於事業上的成功,在未婚面前不堪一擊。

我認識好幾個未婚女性,年薪都在三十萬以上,她們的生活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但是她們的家人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趕緊找個對象結婚。

親戚見面,說的話永遠是你該談朋友了,過了這幾年你就找不到好男人了,選擇面就窄了。一個人年輕舒服,可以後呢,多孤單?生病了也沒人照顧,誰給你養老?

她們比這些家長懂這些,甚至把自己分析得透徹,對未來作了詳細的規劃,包括自己的養老問題以及往後餘生如何抵抗生活風險。

從性格上分析,她們相對獨立且強勢,有主見。她們有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不需要別人用惡意去揣摩她們。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意識的覺醒,結婚率降低是必然的。單身女性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本質並不想依附男人生活。

2.

但是我那幾個朋友並不能代表其他大齡未婚女性,尤其是被各種自媒體鼓吹不能隨便結婚,要找一個什麼樣男人的女性。

不少的大齡未婚女性並沒有足夠的能力獨自抵抗生活的風險,自己的心理也不夠強大,只是想等一個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出現,極大可能只是在損耗青春。

現在不少自媒體讓我反感的,就是鼓吹女人為了婆家生了孩子,付出了多少,所以男人必須要怎麼對待女人,怎麼卑躬屈膝處處討好女人。

女人不能將就,一定要等一個有房有車、父母有養老金、事業有成、帥氣高大、專情又情商高的男人,然而這個女性本身付出的是什麼?一個子宮。

這種思想的本質,就是對女性的物化,說得難聽點,就是把女性的價值完全體現在生養孩子上面。

這種思想,使不少真正的女權主義舉步維艱,甚至毀於一旦。

所謂女權,講究的是平權,是男女權利平等,而不是以一個附庸著的身份出現,去強行要求男人該怎麼做。

3.

婚姻,是利益的交換以及資源整合。

普通人的抗風險能力極低,若是兩個人,則能很好地分攤,共同撫養後代、共同給雙方父母養老,本質上是團隊合作。

不少自媒體卻在鼓吹女性要想找到優質男人,就應該對自己“好點”,超前消費,甚至遠遠超過女性本身的消費能力,導致月月掙扎在還信用卡的邊緣。

工資兩三千,一個月的消費在四五千,甚至上萬,帶來的除了債務還有不少利息,一旦自己或家人生病,瞬間一地雞毛。

對於一部分想要進入婚姻,不提升自己,僅僅是以焦躁的狀態去等待上天賜予一個完美伴侶的大齡未婚女性,除了隨著年齡的增大,在婚戀市場優勢慢慢消失外,並沒有太大作用。

4.

“剩女”一詞並不應該出現,它將不同類型的大齡未婚女性統一到了一個標準裡,而這個標準僅僅是年齡。

大齡未婚女性有太多種,有的已經是想要以個人能力去拼搏,想要過的就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她們有想法、有主見、積極向上,有足夠的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甚至在她們面前,性別都是模糊的。

有的大齡未婚女性,是想要尋找真愛。如果想要的是靈魂伴侶,無論多大年齡,她們的靈魂都是自由的,為何要過多去指責她們?

真正可惜的,是被各種自媒體鼓吹洗腦,極度想要結婚卻一直無法步入婚姻的女性。

她們長相一般,能力普通,只想過普通舒服一點的生活,想要找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伴侶。

只是婚戀市場是殘酷的,男女幾乎都存在一個橫向對比,如果僅僅是不甘心,而選擇一直等待完美人選的出現,那後果對她們來說是極其可怕的。

即便不想,也不得不承認的,是年齡在在中國的婚戀市場佔據極大的地位。如果一個女性的心裡是極度想走入婚姻,想要儘量找到條件好的男性共同生活,那麼年紀越小越佔據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