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體制內“剩女”?

我當然並不喜歡“剩女”這個詞。

畢竟以我的32歲高齡,在我國任何地方的語境裡,我都明明白白符合定義了嘛。

可是從來沒有因為還沒結婚,我就感覺自己是剩飯剩菜一樣的存在。

所以把這個詞用在這裡,不過因為已是專有名詞而已。

不必刺痛。

今天嘮這個磕,我既不打算寫成“反省式”的,也不準備以“如何解決問題”為中心。

前兩天看到江財的歐陽靜寫的一篇論文,《體制內剩女問題調研報告》。

按照她所調研的D縣城的情況,該縣自2008年以來新招聘的總人數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在這些女性中,目前30歲以上未婚還有248人。

縣政府的每個機關,幾乎都有大齡剩女,其中女教師和已經得以提拔的女幹部,又是重災區。

這跟大家想象中的“剩女現象主要在大城市“、“女教師是最好嫁的職業”等等,都背道而馳。

正好前陣子,我有一個去年回老家的朋友,突然在微信上聯繫我,說回去很後悔,就是感覺找不到對象了。

這個女孩子是在上海讀完大學的,性格安靜內斂不算強,畢業後在杭州一家不錯的民企工作了幾年,但是家裡特別傳統。

她父母的觀念裡,只有公務員才叫工作,其他都叫打工。

杭州的公務員競爭激烈,她試了兩年沒考上。

父母一定要叫她回家考,回家又有現成的大房子住,又有媽媽每天做的熱飯熱菜,不用再租房吃外賣了。

多好啊。

去年她27歲,這些年來事業上沒什麼特別成績,普通白領罷了,房子沒有父母支持,是絕對買不起的,談了兩次戀愛,也沒個結果。

恐怕她自己已漸漸心灰,還有一個當時沒說出來的點是,再不下決斷,就錯過擇偶黃金線了。

於是認真準備了半年公務員考試,最終考上她老家,某中部省份十八線小城的財政局,也算是風風光光回去了。

而那天找我,一通吐槽,幾乎都是我意料之中的內容。

不用租房了,沒錯,但有了家的溫暖,但也失去了互相思念的濾鏡,觀念不合最痛苦。

不用吃外賣了,但也沒有了週末到處去玩,跟小姐妹喝咖啡看展覽的樂趣,每次不回家吃飯總要先報備,失去了說走就走的自由。

更大的問題,當然是對象沒有想象中好找,簡直快要窒息。

她從回家開始,就被安排每週一到兩次相親局,前三個月親戚朋友同事都格外積極,她也都去看了。

半年來見了幾十個人,沒有一個動心的,“連一個清清爽爽的,各方面合適的男孩子都沒有。”

廢話,小城裡頭清清爽爽的聰明好男生,一大部分都在外闖世界,讀完大學根本沒回去。

後來個把像你一樣回去的,可能像方鴻漸一樣,明明自己並無真材實料,卻看不起小地方的姑娘。

大約是個男版的你。

留在家鄉碩果僅存的幾個好青年,要麼早早名草有主,輪不到你,要麼自己也挑花了眼,或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歷史,在小城人民超強的記憶中,名聲不太好。

人數多的那些,又跟她年齡匹配的,不是油膩大叔,就是離婚帶娃,她也不願意。

很快地,她就把小城中的“上流社會”的單身男,見得差不多了。

後來跟同事一聊才發現,原來她相的好幾個,她同事以前也相過。

“人太少了,感覺都是人家挑剩下的。”

她說這話的語氣,讓我想起大觀園裡挑花的林黛玉,“都是別人揀剩下的,拿給我罷了。”

於是越發沒勁,鬱悶絕望,想來想去,又動了再回大城市的念頭。

我說,你要是純為了找對象回來,或者只靠你現在的裝備回來,那也太沒出息了。

何況,現在回來的難度,比以前只會加倍。

你離開了原來還不錯的公司,工作得重新找吧。

年齡又長了一歲,這一歲還是在老家度過的。

在一些疑心病人的想法中,你辭了公務員,千辛萬苦奔回來,會不會是發生了什麼不能說的壞事,老家混不下去了。

真要回來,先把父母工作做通,計劃表列出來,跟他們要上一筆錢,加上自己的存款,想清楚以後要努力的方向,做好全力以赴的準備再說。

歐陽靜的文章,和這位朋友的話,讓我覺得,體制內剩女恐怕是個大範圍的現象,遍佈全國一線至十八線。

就說我們單位吧,早前雙十一還叫光棍節的時候,工會領導定了一個規矩,每年要給單身人士發一份禮物。

一是慰問,二來也是激勵——你要加油紮根下來啊。

過了幾年,我單位單身人士猶如井噴,老的都還沒找好,新人又不斷進來,尤以女生居多。

光棍多到,連工會經費也吃緊了,後來主任說發不起禮物了,想著多搞些聯誼好了。

又聽一個在上海稅務局工作的同學說,她們那兒,男同事不要太吃香哦,一進單位就有許多人給介紹,什麼老闆家的白富美,拆遷戶家的獨生女……

女生就沒這個待遇。

彷彿上海的本地男都不見了似的,領導同事只說你們要靠自己,好多師姐還沒嫁掉呢。

想到幾年前,上海那個被老公掐死藏屍冰櫃的女教師,她那麼好的條件,卻在29歲時嫁了一個沒工作沒學歷的混子。

到底怎麼結婚的呢,家裡人怎麼會同意的呢。

恐怕其中有一個原因是,連大上海那樣聰明美麗的體制內姑娘,也並非大家想象中的“銷路”有那麼好。

整個市場,恐怕是錯配的,存在結構性短缺。

就是說,能跟體制內優秀姑娘匹配的那個群體,數量其實是很少的。

我們工會主任就說過他的困惑,說,我們這批人(60後)年輕時找對象,跟附近醫院學校銀行一聯誼,每次都能成幾對,單位內部都能自行消化不少。到了你們這兒,怎麼就不行了呢?

我們這幾百人的大單位,8090後內部結婚的只有兩對,但是我們上一代的,5060後成了夫妻的有十多對。

現在在體制內工作的女孩,很多自身條件都不俗,獨生女兒,父母疼愛,家境體面,有車有房,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還留了學,經過激烈競爭才進了體制內。

沒去企業工作,是因為沒有競爭的必要性,也沒有當女強人的願望。

覺得這份工作已足夠體面,將來能照顧家庭,有空享受生活,於是就做了。

從個人條件看,她們在同齡人中的排序,恐怕比她們的許多男同事要高。

從小被家庭和社會要求承擔發展重任的男孩,當中非常聰明優秀的那批,未必願意進入體制內(有超強背景的不算)。

人家要去錢和機會多的領域,去參與市場競爭,去大浪淘沙。

導致這些年體制內工作的競爭,主要就在女孩和女孩之間開展。

很多體制內女孩,從心理層面上,也覺得自己比男同事是高一個階層的,根本不願意嫁同行。

否則兩個人都清湯寡水的,將來誰承擔生活的重任呢?

中國有多少體制內“剩女”?

大城市已然如此。

小地方同樣,就算你想找同事,還因為人數不足,供不應求呢。

這情況就跟5060後不同。

5060後在同一個單位的男女,從實際情況到心理層面,基本是匹配的。

那時候社會階層尚未分野清晰,大家情況都差不多,不存在誰比誰好多少,不見得是那時候的人淳樸。

回到現在,一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人和人之間都是綜合實力競爭。

如今的不少體制內女孩,覺得自己是O,是為ALPHA準備的,是要輔佐將來的牛人大佬的。

至少不能比我差吧。

按照傳統中國人想要“上遷婚”的邏輯,嫁高娶低,女方總想著要找個更好的更有本事的,更不考慮窩邊草了。

也不是說這麼想不對,反正這些想法吧,都有相應的社會心理。

大環境就是教男孩將來要做大事,把女孩教成溫順懂事,於是你也溫順懂事了,卻發現身邊缺乏“做大事”的人。

那樣的人,太太太太小眾了,有,你也未必能夠認識,認識了人家也不一定欣賞你。

中國有多少體制內“剩女”?

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吧,比如阿里的程序猿,算是容易夠得著的“潛力股“吧。

人家天天996,你們遇不上,遇上了恐怕也未必合得來。

你嫌他無聊死板不時髦,他愛聊的東西你又不見得懂。

小地方更悲催了,這個行業不存在,連程序猿小哥哥的影子都木有。

很多行業乾脆都不存在,大學教師木有,因為沒有大學。科研機構也沒有,於是缺少呆萌理工男。

小地方的最優青年群體,可能就是公務員,以及少許家裡靠改革春風飛起來的富二代。

久而久之,出現的狗不喜歡,喜歡的狗不出現。

你對相親交友什麼的也煩了,也喪失了談戀愛的動力。

一想到現實中面對的人,就覺得無法面對現實,乾脆追星。

中國有多少體制內“剩女”?

雖然不是說非要結婚,人生才算成功。

但很多女孩,骨子裡還是傾向於要成立家庭的,只是因為這種結構性短缺和錯配,而認識不到動心的人,才“剩下”。

於是被嘲笑,被嫌棄,被家人逼迫,陷入死循環,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有的心一橫,隨便嫁了人,聽天由命。

有的因此影響了整個職業生涯發展,比如我那位回去老家又想回來的朋友。

本文不打算在“怎麼解決嫁人”上提供具體方案,否則就陷入了“以嫁人為目標”的小格局。

畢竟我一貫提倡的是,以得到幸福快樂成功為目標,結婚離婚工作跳槽都是為之服務的手段。

不能把手段當目標,否則分分鐘瞎掉,後患無窮。

但是你如果已經陷入了這個死循環,我的建議是認清現實 ,想清楚想要的,和能付出的。

還想要戀愛結婚的,重新考慮市場定位,並努力追尋。

對此無所謂的,練就強大的心理去應對人言可畏,並考慮好替代方案。

反正最後人生到了要交卷那一天,都是交給自己的,不是給別人打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