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文苑」河津西王清明节古庙会

* 稷山文苑欢迎您 *

「稷山文苑」河津西王清明节古庙会//河津 张景录

河津西王清明节古庙会

「稷山文苑」河津西王清明节古庙会//河津 张景录

河津 张景录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走近你-----河津西王,文化名村。去追忆那绿树成荫的庙宇。倾听那声传十里的晨钟暮鼓,还有那雕栋画梁、飞檐挑角的古建筑和那威震四方的社家锣鼓……这些仿佛都随着历史的光阴消失殆尽。在落日的余晖下,我苦苦寻思道光三年那场耐人寻味的清明社戏。可眼前,这座历经劫难,浑身疮痍的舞台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昔日清明庙会的辉煌……

西王明清庙会,是古老的宗教文化崇拜和古代农村集市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在老人的记忆里:西王清明庙会驰名方圆百里,每逢此日,便有侯马、乡宁、新绛、稷山的商贩云集于此,构成了一幅十分可观的《清明庙会图》。几百年来,西王清明庙会在年年岁岁的热闹声中度过。其庙会缘于何时,无从考究。但最红火的时期要属清末民初,有诗为证:村民熙攘攒入集,迎神赛社清明时。 三社铳鼓响三响,马角挥刀跑地急。

马角以人扮马,这些汉子大多形体彪悍,浓眉大眼。臂摇铁环,手持钢刀。马角降香跪拜后,猛地从法王庙沙门一路狂奔,直至村南关王庙前迎神回返。待马角迎神归位后。清明庙会大祭祀活动开始,锣鼓阵阵、铳声震天。旌旗蔽日,人山人海。这时,庙官端着香盘供品,谨献三牲诸食。然后,焚香交表,诵读祭文。随后,周边游客、商贾、善男信女粉至沓来。虔诚虔敬,祈祷神灵庇护安康。

祭拜礼毕,三社锣鼓轮流上庙表演。这时,闲赋在家的黄道台、王举人也前来助兴。家员们擎起黄罗伞,高举执事牌。登上法王庙献殿,正襟危坐。顿时,旌旗猎猎,锣鼓喧天,踩高跷、跑鼓车、耍旱船、表演丑故事等各种民间文艺社火排列演出。庙上庙下已形成“花开锦绣清明早,法王庙上人如潮。声声春鼓破春晓,香烟袅袅烟云绕。”的壮观场面。

午时三刻,庙官一声令下:各社锣鼓逐个下庙,大戏开始出演。一场场: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等文戏、武戏相继上演。真是:佳音唱尽古今事:妙曲欲育当世人。蒲剧、眉户、小花戏,好戏连台,直演到第四天子夜时分方可罢休。

日月更迭,寒来暑往。岁月的沧桑留给西王人最美好的记忆是:方圆百里的戏班、商贩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如期而至。订缸订碗的、吹糖人耍杂的、卖唱献艺的、剃头修脚的、掐八字算命的、牙婆说媒的……游医巫婆各显神通。不过,最让西王人赞口不绝的还是庙会上的梆子戏和传统的河津小吃。当然,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演员当属唱响晋、陕、鲁、豫的蒲剧名角存才和广盛了。那唱腔、那扮相,令人拍案叫绝!在西王村早就流传着:“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为看广盛《藏舟》,误了春种秋收”的说法。这足以道出西王人对蒲剧艺术的喜爱之情。

戏园子更是热闹非凡,看戏的客官吃着樊村的羊汤胡卜、品着西王的牛肉饺子、泡着黄村的羊杂锅子、嚼着稷山的油酥麻花、喝着稷山店头的醪糟…...那翟家的饼子、郭家的甄糕、申家的粉皮、曹家的烧烤、王家的混沌、薛家的猫耳朵、赵家的绿豆糕……整个西王村民几乎家家拿手的美食都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戏迷们嘴里油辣辣,心里美滋滋。

远去了迎神赛社的锣鼓,迎来科技健康三下乡的盛况。新农村建设的浪潮赋予西王清明庙会新的内容。今年的清明庙会别具一格:一大早,村民们又聚集在 “农家书屋”里,去争相阅读各种新到的报刊杂志。于是,一些富民政策、致富信息便从这里得到传开。大街上到处飘荡着各种风味的饭菜清香。从写着”“上海”、“西安”等牌号的美容店里走出的大姑娘,小媳妇带着各种护发素的清香,潇洒自如地向服装市场走去。去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衣裳。三一堆、俩一伙的孩子们在零食摊点前买着口香糖、巧克力之类的食品。那最热闹不过的是宣传科技、保健常识的医务宣传员,他们一边散发传单,一边详细地为村民讲解各种疾病的预防......西王清明庙会成了容现代文明,纳天下百货的农村集货大市场。

听,开台鼓响了,像三春细雨,似小珠盘。优美的胡琴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蒲剧唱腔,在村民新建的楼房上空飘荡着。这一出出颂精神文明,歌农村盛世的现代戏唱出了西王人的心声。

「稷山文苑」河津西王清明节古庙会//河津 张景录


「稷山文苑」河津西王清明节古庙会//河津 张景录

张景录,山西河津人,1963年生。大学中文专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河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新闻记者。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鸭绿江》《云冈》《蒲剧艺术》《短篇小说》《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发表小说、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脚本等各类文学作品100余篇。2017年出版小说、散文集《山乡村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