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孩子外婆最近義正言辭的約談我和妻,表示兒子非常膽小,一定要加強鍛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段時間,孩子外婆帶著兒子去遊樂場,孩子也十分想去玩攀爬架。可是到了遊樂場,孩子卻因為害怕兩人高的、電動搖頭擺尾的恐龍,揪著外婆的衣服縮在大人身後,不論怎麼勸或引導,他都要回家,不想玩了。


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外婆還是想嘗試下,就把孩子抱起來去摸恐龍,恰好恐龍的尾巴擺過來,把兒子嚇哭了。百哄不好,只能匆匆在遊樂場中走馬觀花轉一圈後就帶娃回家。孩子外婆不斷地說:“哎呀,是哪個小男子漢哭唧唧啊,羞不羞,羞不羞?”

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不少父母都會擔憂,動輒就是“我害怕”嗎,自己的孩子怎麼這樣膽小?

其實,當孩子們說“我害怕”的時候,往往在對親近的人表達,他們對未知或陌生的事物、人感到恐懼:“媽媽,我聽了老巫婆的故事覺得很害怕”、“爸爸,這個戴墨鏡的叔叔讓我有點怕”因為在情境裡,“老巫婆”是他所不瞭解的;“戴墨鏡的叔叔”是孩子並不熟悉的。

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我們如果在這個時候給他們貼上“膽小”的標籤,或是漠視恐懼的存在,硬要孩子“堅強,不要怕”,那麼孩子茫然無助的情緒會在心中不斷地累積,更不要說要他們去對抗恐懼。如果放任這種恐懼在孩子的內心中增長,直到淹沒他的好奇、勇氣,世界也因為孩子“恐懼”去接觸,而變得越來越小。

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如果孩子的內心發出“我害怕”的求助信號,我們能做的不是說孩子不要膽小,而是先握住他們伸出的那雙手,告訴孩子們,我們在陪伴他。


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面對孩子的“我害怕”,我們可以做的是:承認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們“膽小”的權利,用愛與溫柔為他們的小胸膛填滿勇氣:

通過演示、形容,讓孩子所面對的“新鮮事”變成“熟悉事”。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家用吸塵器非常警惕,他撕掉的紙屑和頭髮,都被吸塵器吃到肚子裡,並且發出轟鳴聲。以至於吸塵器一工作,孩子就非常緊張他喜歡的玩具是不是會被吸掉。我們不妨可以做一個拆卸吸塵器的小遊戲,展示給孩子看,吸塵器是有開關的、吸塵頭拆卸後,髒東西是在蓄汙槽裡的。讓孩子明白吸塵器是讓家庭環境變整潔的“環保衛士”,而不是會把人吃掉的“小怪獸”。並且,按下開關,就會讓這個傢伙偃旗息鼓,我們就可以不聽到那些噪音了。

在演示的過程中,我們將孩子的未知變成熟悉,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擁有了掌控局面的能力,就不會再害怕了。


通過講故事幫助孩子情景再現,讓孩子能夠“覆盤”事情。

我家小兒的“膽小”事件是這樣解決的。

妻摟著孩子說:“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有一個叫做“齒輪”的小精靈,很想跟你做朋友。但是它有點害羞,所以就把自己藏在小汽車(孩子最喜歡的一個玩具)裡,當你按下開關,他就跟你互動啦。在遊樂場我們看到的大恐龍也是一樣喲,工作人員叔叔按下了開關,小精靈就鑽到恐龍的身體裡開始活動啦。恐龍搖頭擺尾,那是叫做“齒輪”的小精靈在跟你打招呼呢。”孩子似懂非懂。

我們再帶著孩子去遊樂場,他依然有點害怕,縮著脖子不敢看大恐龍,妻鼓勵他:“你瞧,齒輪小精靈從你的小汽車裡蹦出來,跟著你到了這,他玩得很高興,你要不要陪他?”慢慢地,兒子不怎麼怕了,放鬆起來看恐龍和周邊玩具,然後高興地指著恐龍尾上的塑料鱗片:“媽媽!這個跟蜥蜴的衣服很像,我認識!”

那天之後,孩子對機械操控的任何物件都不再恐懼了。

當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如果我們能用小故事來將他害怕的事情盤順理清,不用刻意點醒,他們就會自己解開“不確定”、“未知”所帶來的“恐懼心結”。


當恐懼來自於想象時,使出父母的“魔法棒”。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分不清幻想與現實,就像看了變形機器人之後,總會覺得家裡的玩具中,藏著一個又一個沉睡的靈魂。他們會為了家裡每個角落藏著的莫須有的幽靈而感到害怕,比如廚房的櫃子裡、地下儲藏室裡、盥洗室的下水道里……當孩子們跟我們說:“我覺得家裡xxx有幽靈,它會吃我,我害怕”的時候,試圖用“無神論”衝破孩子的恐懼是不現實的。我們可以嘗試幫孩子“捉”住讓他們害怕的那些“幽靈”,並在孩子的注視之下,把“幽靈”放飛到家庭之外,讓孩子的“恐懼”跟隨著我們“捉住幽靈、放飛幽靈”而一點點消失。


為孩子的“恐懼”點一盞燈


恐懼其實不是一件糟糕的事,它也並非是“膽小”的兄弟。正因為有了恐懼,也才有了認識與探索世界的過程。讓孩子帶著“害怕”前行,認識他們心中的“危險”,才是成長的必經之途。當孩子說出“我害怕”,可能我們沒辦法體會孩子內心恐懼的分量有多重,但我們可以通過分享經驗、講故事,多用一點想象力,來協助孩子跨越“自我恐懼”的高牆。

我們無法為孩子營造童話世界,但我們可以在他們叫做“未知”的迷霧森林當中,點燃一盞盞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