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strong>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01

2019年4月5日上午,这一天是清明节,中国传统上坟祭祖的日子,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

两天后,2019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和陕西黄陵远隔数百公里的河南新郑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行。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据相关资料记载:陕西从1955年开始由当地政府主持祭拜黄帝活动,而河南则是从2006年开始举行大规模祭拜。

自2006年开始,陕西、河南两地的网友关于“该到哪里拜祭”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两地大典,形式不同,一个是陵祭,一个是庙祭,这成为争论焦点。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河南一方:

2015年9月7日,《光明日报》刊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许嘉璐在发言时称,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而“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所以国祭黄帝的地点应该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

陕西一方:

2015年9月10日,时任西安市副市长、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者方光华在“大公报西部商务网”上刊发反驳文章《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到底应该在哪里》,称“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并且庙祭也不是在河南新郑,而是在“中央设立历代帝王庙并对其进行祭祀”。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同这两方的笔战相比,民间的声音就没有那么理智和君子风,历史恩怨、地域黑、争强斗胜、选择性使用史料,攻其一点,不及其他,种种现象,在各个网站论坛里比比皆是。

仅举一例,陕方网友在攻击河南拜祖是造假时说,黄帝本是传说中人物,你河南新郑弄个传说中人物,让新郑成为故里,不是造假又是什么?

这话说着容易,听着似乎也有理,但却患上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毛病。如果河南网友问:既然是传说中人物,黄帝陵又怎么能当真呢?此时如何回答?强辞夺理说,黄帝陵祭陵过去许多年就存在,国共两党还共祭过。

那么,河南网友当然会问:存在的时间长一些,就能证明不是假的了吗?当然证明不了。

说来说去,争论者只站在自己立场上,忘了那句先贤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大意)。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两地官方争端最终以对“各自祭拜”的默认而平息。

然而仍然有人担心,一旦上升到国家公祭层面,那么必定只有一个是正统。

在我看来,这个担心也似无必要,正如一些理智的网友所说:一个故里,一个陵寝,本可以相安无事。正如自己家中父母若有亡故,清明去坟前上坟,冥诞也可以在家设案上香祭拜同样道理。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其实,多地争名人故里陵墓之类的事,并不鲜见。除去文化、政治方面的内涵,所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也是巨大的。《北方新报》就报道,陕西省的黄帝陵1980年恢复公祭典礼后,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祭祖程式一年比一年规范,景区建设一年比一年好,祭祀经济已经成为陕西省旅游的金字招牌。

如果对先祖感恩敬穆、凝聚振奋的盛典,变成了硝烟弥漫、“失敬失诚”,则失去了祭祀的原本意义。

<strong>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02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未来给予指导、教诲和启发。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祭祀的对象最初只是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后来儒教吸收民俗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

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礼记.曲礼》谓:

“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淫祀,不仅不会有福,相反还会遭致祸殃。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除了食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

《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此外,在远古时代,还有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后世称“人祭”。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祭品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燔烧:祭天神使用。

《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

之说。“实柴”是指将牲玉等品加于柴上烧。

灌注:祭地神使用。

《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

这里的“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就能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为柄,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瘗埋: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

《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

在《山海经》所列各种山神的祭法中,瘗埋占绝大多数。《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

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沉没:祭水神使用。

《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书中有帝尧沉璧于洛水以祭洛神的记载。甲骨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

“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

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悬投:祭山神使用。

“悬(县)”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悬挂起来祭神。《仪礼·觐礼》说:“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也说:“祭山曰庪县。”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平地: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

《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坛: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祭地用方坛”。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

“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

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03

最后再说说炎黄二帝。

时至今日,全球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炎黄”是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神农氏。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炎帝部落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后来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炎两族合并。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在原始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黄帝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那些和祭祀有关的冷知识:陵祭庙祭都是祭拜,用不着地域黑

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做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都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