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大题冲刺怎么提分?

积累ing1


你好,我是一名北大在读博士,当过8年高中生家教。

我是2010级山东考生,当年考了682分被北京大学录取,进入大学之后,我开 始了高中生家教,根据高中生在高考冲刺中遇到的问题及学习上的困难,写了一本书《直击高考漏洞》,书里对如何在冲刺阶段提高文综成绩给出了方法和技巧,尤其对文综大题的答题方向与思路作了详细讲解,对冲刺阶段的文科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有需要领取这本书的学生或者家长,私信:领书,就可以免费获取。

其实很多文科生的文综成绩不是很高,尽管文综是一门考记忆背诵就能学习的科目。

但大部分文科生的文综成绩都在150-180之间,想要突破200分很难,而文综成绩如果能考210以上,就完全可以冲刺一本高校。

文综最难的不在于选择题,而是后面的大题,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字,自己感觉内容很丰满,但是分数却少的可怜?

所以建议在答题时分点作答,明确思路,省时省力。那么问题来了,不知道考点怎么分点作答?这就是大部分文科生会忽略的问题——答题模板。

其实答题模板就是针对问题,保证做题思路正确, 利用答题模板可以确保基础得分,甚至还可以加分。

比如政治大题,可以根据问题分成几大类,每类都有对应的答题模板。

再比如历史大题:

面对文综密密麻麻的文字可能很多同学在最后都乱了思绪,所以答题模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学生理清思路,面对不会的题也会有底气一些。

地理比较偏理科,做题中多注意总结:

一份满分试卷一定是从答题知识点是否全面、卷面是是否整洁、上下题是否相互联系等方面综合的,冲刺阶段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减少每一个点的失分。

希望以上可以帮到每一位文科高考学子,如果在高考冲刺阶段,掌握答题技巧与解题思路,不仅能够快速提高解题效率,更能提高成绩。

需要了解更多的文综答题模板与技巧的学生和家长,私信:方法,免费领取。


北大博士教数学


我是重点中学一线老师,从教20年,所教的一些文科同学考上了北大与清华,对于“文综大题冲刺怎么提分”问题,忍不住想回答,因为这个话题很重要,可以帮助一些同学成功逆袭。

明天是4月5号清明节了,过了清明节,离2019年高考也就只有大约60天了,时间很紧,高效的复习方法尤其显得重要!

文综共300分,大题(主观题)分值160分,比客观题140分还多20分,权重高,因此必须重视!

1、为什么文综主观题容易失分?很多同学分析自己答题卷时发现明明会做的主观题丢了很多分,那是因为阅卷老师发现你的答案遗漏了标准答案中的许多要点!例如四川盆地为什么冬季比周围气温更高?一般考生只答“盆地封闭性”,那只能得2分,至少还要答北面大巴山阻挡北面冷空气、盆地海拔低大气较厚保温作用明显、四川盆地人口生产集中释放的人为热量多等等要点,你还少了6分!

如何解决主观题容易失分的问题?那就要建立答题框架或思路模板,提高得分率!如地理原因有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两种,自然原因就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方面回答即可;而人文原因就从人口(劳动力与市场)、城市(市场与交通)、交通、农业、工业、政策、技术、文化传统等方面回答即可。有了框架就有了答题方向,失分会少得多。

2、如何建立自己的答题框架或思维模板?距离高考只有60天的时间,时间紧,要快速建立答题框架,只有借助背诵《便携背题本》或《随身记》等文综资料的方法了。背诵《便携背题本》时,如果还有一些不明白的知识点,那就找到教材课文再仔细阅读与复习,这样复习就能突破自己的知识盲点,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离高考只有60天如何做好时间规划高效复习?时间的整体规划我不再详述,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是多花时间在历史还是政治地理要依个人情况而定。我要谈谈每一天的时间如何规划才能高效复习的方法。

  • 集中火力攻文综。现在高三学生还是第二轮复习阶段,各个学校都会安排早晚自习,早自习除了朗读背诵语文英语外,还要至少花是30-60分钟朗读背诵政治历史地理,诵读文综提分毕竟比语文或英语来得快。如果早自习没有这么多时间来朗读背诵,可以安排晚自习继续完成一天必要的文综朗读背诵,甚至要安排一定时间来默写文综的答题思路,比如第2点里说的答题框架(答题思路)。

  • 碎片化时间游击文综知识点。每天都有许多点滴时间可以利用起来,比如食堂排队打饭菜时间、吃饭时间、大型集会整队等候时间、洗澡打水及洗澡时间、睡前或睡后没进入梦乡时间,这种时间或3分钟,或5分钟,都得利用起来,拿出《便携背题本》默读或背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炒现卖,效果立竿见影!成绩一般学生高考逆袭就用这一招!

4、如何保证高考临场发挥好?做好以上几点,高考文综得分就不低了,大概有220-230分了,如果临场发挥好,提高5-10分完全没问题。这里主要谈一些答题技巧。

  • 政治历史地理的观点可以相互借鉴。

  • 实在不会做的主观题可以从试卷的选择题中去找观点找材料,绝对不让答题卡留空白;

  • 选择题遇到难题时不要过多的纠缠,做好标记,答完其他试题后再来研究;

  • 文综时间紧迫,字写得清楚就行,但要写得快才能完成答题;
  • 答主观题一定记得多分条多分点,这样命中采分点概率就大;

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使临场发挥好,可以让考生兴奋异常,越考越轻松,如鱼得水,超水平发挥由此而来!很多同学能够成功逆袭就是这个道理。

关注师范生活,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与高考教育问题,为你提分保驾护航!


师范生活


越是冲刺阶段,越要保持头脑清醒,精做高考题,比做多少“垃圾题”更有效!我是“赢在高三”,一名长期奋战在高考一线的历史老师,现在我就以2017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为例,手把手教你如何答好文综中的历史主观题!

第一步,确定题型,套用“模板”!

历史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两个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应两大题型:

1、概括能力——比较类、说明类——“抄”材料,抄出新高度!

2、分析能力——原因类、影响类——发散思维,形散神聚!

第二步,慢审!审题是答题的前提,也是关键,是最重要也是文科生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因为多数学生只会看题、读题不会审题!

1、先来审问题:

2、再来审材料:

3、确定二者关系:

4、快答!注意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第二问的做法相似,你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尝试。

学习无捷径,考试有技巧!我是“赢在高三”,欢迎关注我!


赢在高三


本人常年从事毕业班的文综的教学,对提高文综的中考成绩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教法。

就题主的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文综的选择题比较好做,只要掌握重点知识点,答题时能审清“题眼”,就能答对选择题,文综大题如果想冲刺提分的话,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其次,提高孩子审题和辨别出题目的的能力

思想品德大题做得很糟,原因在于

一、学生欠缺对课本以及所做题目的综合整理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文综的大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整理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一个大题的知识点可能跨越中学一、二、三年级,涵盖的知识可能综合了很多课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综合整理并对这些所涉及的知识作归纳分析,那么很难答到点子上。


文综大题要想答题角度不偏,那么做题关键是决不可以把题目中的几个材料和下面的几个问题割裂开来看,一定牢固树立,材料是围绕下面的问题来设立的,而下面的几个问题一定会有几个集中的知识设置点。


所以,审清题,理清答题目的后,我们去综合归纳此题与所学课本能联系结合在一块的知识点。

一、首先分析本题所能涵盖的知识点有哪些?


二、围绕所提问题把所综合归纳的知识按侧重的程度不同而先后排队。


历史相对于思想品德,虽然知识的跨越性也大,但知识点是“死”的,是不可增减和删改的,不像思想品德那样“活”,相对难度还小一点,但必须熟知国内历史和国际历史的联系,有大历史观,用历史发展观的态度去答问题。


总之,文综大题的答题技巧三分之一来自对课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三分之一来自于对题目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三分之一来源于读懂题目,善于从材料中截取答案的能力。


成也政史败也政史



你好!文综对于文科生来说是提高总成绩不可忽视的一大模块,对于这一模块的大题在冲刺阶段该如何提分,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有条理性,分条分点,这里要更加注意的是,要注重答案的重点词语的突出,比如在历史和地理这两科上,可以出现一些提示性字眼:经济、政治、文化等;每做完一套题,要仔细对照和分析答案,看看有哪些出入,反复推敲,发现这道题的得分标准是什么,根据这个标准努力地再次完善答案;在做这些套题时,要以往年高考真题为主,反复推敲,仔细总结。

最后,文综的提分是基于同学们不断地积累和不懈努力之上,成绩的提高主要是靠自己,愿同学们在这漫漫长路上,勇敢探索前行。


优学优考策略


同学们都知道,高考文综大题都是些模式化的题目。因此,在高考冲刺阶段,就需要从平时考试答题中总结出一些答题模板,来形成系统的答题思维。

政 治

政治非选择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分三步: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

(1)审题——审清设问: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

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从文化生活角度”等,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二是提问没有直接明确限制,要根据材料或提问来进行判断,这就要看材料介绍的是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政治现象,根据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知识;三是提问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如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审设问还必须明确总指向,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背景材料以及设问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思考。

(2)构思: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要搞清用什么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可以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作答: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政治五大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探究

一、原因类问题答题思路

【特点简析】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原因”类设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普遍感觉到难以找到有效的、相对比较“管用”分析方法,因而此类问题的得分率总是很难得到保证。

【思路点拨】

“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联系教材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二、启示类问题答题思路

【特点简析】

“启示”类设问基本上都以“启示”一词为题眼,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有关信息分析出有关借鉴意义,即启示。另外,也有个别题目没有“启示”一词,而代之以“应该”一词,如“材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其实还是属于“启示”类设问。此类设问的基本模式是两种,一种是“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另一种是“指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但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要求学生能很好的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出相关信息背后的意义来,因此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思路点拨】

“启示”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两点:

一是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中的做法。对材料要全面分析,特别要是分析状态和措施两个层次。从状态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应该或不可以这样做。这就是对我们的启示。

二是回归教材,找到知识的对应点。在上述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回归教材,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应起来,即弄清材料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在教材上的内容到底是哪些,然后把材料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可。

三、措施类问题答题思路

【特点简析】

“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类设问又是灵活多样的,从设问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是间接的,即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考查的知识看,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思路点拨】

“措施”类设问的解答,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当然,合适的角度对解此类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三个角度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一是联系教材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资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

四、体现类问题答题思路

【特点简析】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二是“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而第二种设问模式的指向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有“哪些”两字出现。“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考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思路点拨】

“体现”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三点:

一是明确知识。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把握;而“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在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作出简要罗列。

二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三在上面的基础上,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   

五、意义类问题答题思路

【特点简析】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考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思路点拨】

解答“意义”类设问,关键在于找到答题的切入点。一般可考虑如下四个切入点:

一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考试常见的主体有国家、人民、人民代表、公民、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二是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简要说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一题,我们可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三是确定范围分析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有哪些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四是回归教材(教材主要指两类:第一,根据当年考试大纲编写的各类对知识点讲解的基础类教材;第二,根据当年考试大纲编写的各类总结性讲义。以下同)分析意义。即把设问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地 理

自然与人文结合,整体与区域融合,关注现实,多角度开放性设问,文字与图表混合是高考非选择题的发展主流,其特别强调对“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归纳提炼出完整的解题思路就可以避免遗漏要点,从而使答案层次鲜明、思路清晰。在近几年高考中,非选择题已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地理非选择题有以下命题特点:

(1)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多样,综合性、应用性强

试题多选材新颖,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综合运用,使考查的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种综合性极强的信息呈现方式,涉及的地理要素多、知识跨度大,考查的内容也常融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而且关注时政、社会热点,以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为情境,显现出极强的应用性。

(2)区域载体各具特色,空间性、时间性强

以区域为载体,从特定区域环境的各个角度切入,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思想、观点、方法去分析区域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农业生产活动布局,比较区域差异,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预测区域发展趋势等。

(3)围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设问多变,创新性强

非选择题多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问题,情境材料不同,在设问形式上不断翻新,这对考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思考问题的“面”有很好的考查。近年来,试卷中出现了开放性设问,对考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维角度和地理科学态度又有很好的考查。所以,培养批判性、创新性等多角度的思维是应对设问多变、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出路。

(4)答案制定系统、灵活,不局限于教材,选拔性强

试题不仅设问新颖,答案的制定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突出系统性。常需要考生在给出的大量综合性信息中挑选出有用信息,组织、总结自己的论点。这需要考生对所用知识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构架和脉络,清楚各知识间的联系,对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能灵活地针对问题,全面、系统地把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完善答案。

针对以上特点,同学们在解答非选择题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取得高分。

1.科学审题

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题干(情境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时,首先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标记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和要求答题;其次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

(1)做好题干(情境材料)的审查

试题的情境常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一般它会对题目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由于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常常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且提供的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考生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对信息提炼、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①图表材料的解读

地图考查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图的判读、迁移等能力。在判读图表时,考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失误,所以要想对试题进行正确解答,就要遵循判读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要认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设问指向;二要看清图名,明确图名中包含的地区、时间、图示要素等关键信息;三要仔细研读图例和坐标,要注意不同图例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四要判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并思考成因,在分析数值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数值的峰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并思考其成因,如果是复合图,要注意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五要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正确读数,进行适当的计算,并联系相关知识,找出地理事物的规律,解释或分析、描述地理现象,正确作答。

②文字材料的解读

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会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

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内容回答词是“有利因素”。

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①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片段,分别找出每个片段的有用信息;将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②分析出材料与地理知识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它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对照,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分析材料,就可以明确解题方向。

③找出材料与设问间的连接点。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去读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

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倾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导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所以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很高的要求。

(3)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

地理很多图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地球经纬网、曲线坐标图等都可以用来考查太阳高度。所以考生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把地理原理、规律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点得分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想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采点答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每个非选择题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采点答题”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

①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漏点。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②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③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要作答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检索记忆库,根据知识网络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当然,要做好上述几点,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其次,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于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最后,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

考生在明确了基本的得分点和答题的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了。

①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经常有考生觉得自己各个得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是表达不准确,要么是不着边际。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并用来判断考生答题是否“采点”。这启示我们,平时就应该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记忆。毫无疑问,地理课本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

②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切忌将得分点混作一团,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下面就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为例,来看看如何条理清晰地答题。

(3)答题时点要多,但避免重复采点

高考阅卷时,对于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做文章,写了很多条,却只有一个分值。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

(4)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近几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非选择题往往材料篇幅很长,而设问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对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信息。许多非选择题其实就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

4.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非选择题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答案来自于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整合,这叫“论从图(表、文)出”。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酝酿“语言”时,应“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答题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到位。

(3)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

(4)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还要注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历 史

历史七大类非选择题解题模板探究

模型1 背景、原因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产生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主观、客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解题思维模板

模板一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模板二 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模板三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①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模板四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一般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模板五 直接原因:从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分析。

模型2 内容、措施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此类设问主要依据史料,对基本史实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思维模板

模板一 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词组织答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

模板二 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

模型3 比较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角度。

(1)求同型(或相似点):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和……在……上的共同点”等。

(2)求异型(或相异点):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和……相比,有哪些发展或进步”“分析……变化的主要不同或……的主要差异”等。

(3)求异同型: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分析……和……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等。

解题思维模板

解答此类设问的思路,首先,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其次,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哪些历史人物。再次,找准比较角度,此处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模板一 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

模板二 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有以下四种。

(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思考。

(3)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思考。

(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思考。

最后,组织答案。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要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回答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模型4 评价、评述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评价和评述类问题是对历史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历史知识客观认识的表现。此类设问主要依据对历史事实的掌握来命制试题。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或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的标志性词语有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解题思维模板

模板一 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模板二 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②“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来思考。

模型5 特点(特征)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所谓特点(特征)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的比较、鉴别中得出。该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征、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设问的角度有以下三类:

角度一,针对历史阶段相关问题设问;角度二,针对历史专题相关问题设问;角度三,针对历史概念相关问题设问。

解题思维模板

模板一  回答与历史阶段相关的问题的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考查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

(2)考查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一般按照时间划分阶段来归纳特点。

(3)考查某一历史事件本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模板二 回答与历史专题相关的问题的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政治方面:内部的,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从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考虑。

(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

模板三 回答与历史概念相关的问题的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分值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回答。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②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处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等。

③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④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的对比)、是否一帆风顺、最突出的地方等。

⑤内容(措施)——体现某种思想、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⑥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

⑦范围——包括的地域、领域等。

⑧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和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前后发生变化等。

⑨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模型6 启示、认识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启示、认识类设问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原则的题型,此类设问一般出现在主观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启示、认识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解题思维模板

模板一 从不同类型看解题的思维要求,一般分三步解答。

首先,点出定性认识。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结合设问的方式,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模板二 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一般可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方面。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①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②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4)外交方面,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多边关系、双边关系和世界格局等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模型7 开放探究类设问

题型特点概述

此类设问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综合分析能力。该题型可分两类: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是“评析材料中关于……的观点”“提炼一个观点(主题)并进行阐释”;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是“……(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思维模板

模板一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解题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

解题步骤:(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3)选择观点(判断表态),从提炼出的观点中选出能有力论证的观点;(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5)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模板二 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解题基本方法: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解题步骤:(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特别注意:有的试题除了已经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