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用户64673469061


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后,对于曹操杀杨修都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才智;二是因为杨修帮曹植争储位。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只停留在表面,很肤浅。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鸡肋”与“阔”的典故,都是鄙浅儿戏,曹操是何等雄才大略,怎会因为杨修的小聪明而忌恨与他?


曹操之所以要杀杨修,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杨修的身份。

杨修的身份不比当时的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杨彪的儿子,袁绍、袁术的外甥。杨彪是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也是四世三公,两个四世三公那可不是一般的了不得。虽然袁绍、袁绍失败后子孙被屠灭殆尽,但袁氏百年来培养的门生故吏岂能都被曹操杀绝?

袁绍虽败,但还有几个外甥,其中一个叫高干的,因反叛曹操被杀,而杨修的身份如此敏感,曹操又怎能不防?

其实,当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从袁绍处收缴到的书信中发现自己这边有人于袁绍私交。以我看这些人大多都是建安以后依附过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于兖州士族不会这么干。

然而,现在天下未定,安稳第一,曹操不会现在就得罪这些士族。如今之计,只有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烧毁,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曹操烧毁书信排除众疑,是为了稳住人心,隐忍自己。

不过,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书信时怎么可能不看这些信的落款?普通人也会有这样的好奇心吧。何况曹操一生都在承受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张邈、陈宫、刘备),所以他肯定看过信的落款,也知道落款的人都有谁。只是现在大局未定,他暂时隐忍,待日后权力稳固,再秋后算账。

因为杨彪的权势和显赫的家族,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但唯独惧怕杨彪。有次,汉献帝宴请百官,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唯恐杨彪有害己之意,竟说自己肚子痛要上厕所,然后飞奔逃回大营。等权势稳固后开始苦心积虑,诬告杨彪勾结袁术,以大逆的罪名将其下狱,最后还是孔融以辞官相逼才使得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这么卖力的营救杨彪,是因为孔融当初入仕,乃杨彪之父扬赐所提携。而孔融就是杨氏的门生故吏,这些名门世家,相互提携、相互推荐的方式,组织起一张密集的网络。曹操一生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他提倡的是唯才是举,所以帮他打天下的都是那些寒门庶族中的才俊,如满宠、乐进、于禁、典韦等,已经李典、许褚、任峻这些寒门土豪。

事实上,百年以来,弘农杨氏作为氏族的领袖,也一直跟着宦官和宦官的追随者们党争。杨震因受宦官逼迫自杀,杨彪也曹操诬陷,已经杨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杀,以此可以看出杨修对曹操、曹植这些人能有多少的好感?

由此可见,杨修屈身曹操幕府担任主簿、又极力讨好曹植,怕是没安什么好心思,而介入争储,就是为了消耗曹魏集团的内部。曹操有理由相信,他死后,弘农杨氏必定会带领他们的士族,搅动的天下大乱,而曹丕、曹植肯定压制不住他们。

此外,杨修还给曹植写过一封信:“与君离别才数日,就好像已过了很多年,难道仅仅是出于您对我的爱戴,使我对您产生了深情的敬仰吗?”

“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耶?”

如此肉麻的信,就好像情书,正所谓“大伪似真”,所以我坚决怀疑杨修勾搭曹植有着极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陈群、司马懿勾搭曹丕一样,对付不了曹一代,就弄垮曹二代。所谓偷梁换柱、和平演变,大概就是如此了。

“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说明,曹操虽然明着杀杨修,其实是在向弘农杨氏示威,弘农杨氏门族庞大、根基深厚,不杀一个主心骨,不裁掉一个领头羊,曹操就算死也不安心啊!


大国布衣


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亲口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实我早就该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立场,杨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样的,一样的作为,一样的立场,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卷入世子之争的斗争当中,这本来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情。历来皇储之争,失败者往往都是被灭门。这一点杨修非常清楚,那么杨修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曹操动了杀心呢?

应该说,在前期,杨修以及他辅佐的曹植是占尽优势的。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聪明百倍。因此,从曹操内心深处来说,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选。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喜欢节俭,反对衣着华丽。曹植正好也不尚华服。曹操喜欢考验自己的儿子,而曹植每次对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宠爱曹植,甚至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当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举止放浪形骸,饮酒没有节制。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观察,到底是稳重的曹丕好,还是聪明的曹植好?

于是两人身边的谋士也被列为观察的对象,曹植身边的谋士是杨修、丁仪、丁廙两兄弟,曹丕身边的谋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曹植的首席谋士是杨修,而曹丕的首席谋士是吴质。那么司马懿呢?其实司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马懿隐藏的更深。依照司马懿低调的性格,他是不会重度参与世子之争这件事情的。

(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司马懿并没有在纯粹的世子之争中出谋划策,而是帮助曹丕干了许多真正的实事来树立曹丕务实的形象。司马懿当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曹操,而曹操派司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为了让曹丕多向司马懿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司马懿处理政务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种结合、边疆将领考察,形势分析等等。至于那些与杨修斗争的事情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质。

吴质非曹丕府人员,无故不能接触曹丕。因此,曹丕为了请教吴质,每次都让人把吴质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运送进府。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杨修所发现,于是杨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气,派人来查看此事。

吴质于是心生一计,他让曹丕照旧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发现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没有藏人。于是曹操对杨修心生怀疑,认为杨修为了陷害曹丕而不择手段。这是两人第一次交锋,杨修失败。

曹操后来考验曹丕和曹植的临时应变能力,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对城门交代,不到规定时刻,不允许任何人出城。

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遇到城门宣读王令,能过则过,不能过要尊令返回。而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挡者斩之。

曹操是个法度的倡导者,曾经为了实践法度而割掉自己的头发来示众(曹操马惊,踏坏了麦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够遵守法度。而城门开启时间是预先约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请示。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竟然违反法度闯门而去,甚至还杀了门守。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坏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随后赐死了杨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杨修被赐死的理由是交构罪,交构的意思是离间。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杨修恶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甚至离间曹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自然感情,掺杂曹家家务事情太多,不得不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此时经过漫长的观察,心中开始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贾诩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举了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随之定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杨修真的对曹植好,就应该规劝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戒酒戒行,多做实事。但是结果却是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杨修一味的去猜测曹操的想法,帮助曹植讨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猜度别人的小心思,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政能力,这一些杨修都没有教会曹植。

相反的,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越来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驾车夜闯司马门。曹操彻底怒了,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也对杨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弃曹植。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在一日,对曹丕都是个威胁。曹操不忍心杀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锋利的刺就是杨修。于是顺理成章的,杨修就要被处死。

反观曹丕,曹丕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自己当上世子,身边的谋士也随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厌曹丕身边的谋士呢?

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例,两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曹丕保持朴实无华的状态。司马懿教会曹丕别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吴质在曹操率兵出征时赶紧劝曹丕大哭,曹丕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写一句文采斐然的诗句,只是大哭一场就感动的曹操泪流满面。

反观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显得是那么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杨修的辅佐下表现过于积极,让人心生讨厌。而曹丕则显得要稳重和平和许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参与世子之争本就是个风险很大的事情,输者往往性命难保。其次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他没有帮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相反的过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机取巧,表现的过于明显。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斩杀门守,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讳的,于是曹操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反观司马懿和吴质,他们两个都教会曹丕要低调,只要曹丕不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迟早是自己的。最后,这个目标果然实现。而结局是残酷的,杨修被处死!杨修值得同情吗?我觉得不值得。


每日趣评


除了上述诸君所说的种种,两人家世于杨修的悲剧结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杨家那是五世三公,比袁家都要更胜一筹,对半生与门阀作斗争的曹操来说焉能不防。



相比之下,司马家就低调得多,虽然也是累世为官,但都不是太显赫的官职,于曹操又有举荐的前缘:“及公(曹操)为王,召建公(司马防)到邺,与欢饮,谓建公曰:“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建公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王大笑。”怎么说也要亲近得多。更由于其祖荫之故和曹操所倚重那堆的颍川名士深相结纳。


于其时,司马懿依然是个小人物,和杨修的锋芒毕露不可同日而语,就算是后来曹丕当了世子,终曹操一朝,他也不过是个俸禄几百石的官员。轶比千石都达不到,能有什么威胁?所以曹操不可能因为有点疑心就把他干掉。后世传说什么鹰视狼顾之相,又说曹操梦三马食槽,这和什么孙夫人梦日月入怀一样,都是不可信的。


直到曹操死后,司马懿才达到千石级别,封侯,这才走入高层。而且他是曹丕继位的大功臣,曹丕自然不会把他怎么样,反而不断升官进爵。当然曹丕也是很有能力的,就算司马懿有想法,也能够制得住他。只是万万没想到,曹丕当了五年多的皇帝就死了……到曹丕死后,司马懿已经是假节的托孤重臣,骠骑将军了。


不过即使如此,之后即位的曹睿,也是个狠角色,魏明帝一朝,司马懿始终没有什么异常。但是也很不巧的是,曹睿活得也不长,从那之后,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的司马懿,才开始有了异动。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岁了,按照那时候人的寿命来说,也快该死了,没想到他又活了十几年。高平陵之乱一战而窃天下,后面的小皇帝,就没有能力制裁他了。


所以怎么说呢,时也命也吧。有本事制得住他的皇帝,都死得比较早,这才给了他机会。而且他本人活得长,也是个很看运气的事。就像日本战国,群雄辈出,最后活得最长的“乌龟”德川家康赢了。这不能说不是运气,毕竟那时候医疗水平也不行,科技也不发达,活多久全看运气。如果他和郭嘉一样,三十几岁就死了,自然就没有这些事了。
最后扯下闲篇,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史书中很多记载的内容往往是为统治者服务杜撰出来的,比如晋书


宣穆皇后传里记载: 柏夫人得宠后,宣穆皇后(注:就是熟悉的冷血皇后张春华)就很少接近司马懿了。司马懿生病,张春华去探问,司马懿说:“老东西讨厌人,哪用得着你来!”张春华羞愧愤恨以致绝食,几个儿子也都跟着绝食,司马懿道歉后,才停止绝食。事后司马懿对人说:“老东西不值得怜惜,担心弄坏了我的好儿子啊!”这段自黑有啥作用呢?因为司马家是篡位,因此谈不上忠所以格外强调孝,司马师司马昭为了母亲绝食这就是孝。同理,太宗皇帝为宣帝纪洋洋洒洒一篇高论,前面什么“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什么“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等等,俱是虚语,至于“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又说他是“欺伪以成功”、“奸回以定业”。才是实意。为啥呢?因为李二他欺爹灭兄谈不上孝,因此对于忠就格外强调。所以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末尾来张美女收收心,别说,大叔眼光还是有的。


天下不武


有书君从小就是三国迷。话说这三国,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猛将如云,而又充斥着各种阳谋阴谋,勾心斗角。

除了各路英雄豪杰,三国时代更有许多睿智谋士留名史册。这其中,司马懿和杨修也算得上是较为出众的两位了。

论政治抱负,司马懿狼子野心,而杨修不过就是爱耍点小聪明;论聪明才智,杨修一代名流,也不输于司马懿。可为什么司马懿能活到全剧终,杨修却早早就领了盒饭,被曹操干掉了呢?下面有书君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由于两人家庭出身的不同。

话说,这杨修的出身还真不一般。杨修的母亲乃是袁术的女儿。袁绍袁术兄弟,名门望族之后,反击董卓时,曾与曹操是志同道合的盟友。

袁氏兄弟原本是一呼百应,而曹操只是个小跟班的。

一场官渡之战,事情发生了根本性扭转。从此曹操一跃而起成为一代枭雄,袁家兄弟风头锐减,退出英雄角逐的主战场。

虽然乱世之中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但袁氏兄弟与曹操从此结下了梁子,这是事实。

那么杨修的父亲,又是什么人呢?杨彪与著名的反对派孔融,祢衡同属一路,一直锲而不舍的跟曹操唱反调,甚至后来势如水火。

而司马氏,乃是历史悠久的士族豪强。他们德高望重,并且通过联姻建立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他们拥有无以伦比的人脉,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在朝堂上有自己家族的高官,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朝野的舆论。

曹操当然深知士族豪强博大深远的影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种豪强出身。曹氏实力远不比司马氏,尚能一呼百应。司马家更是曹操轻易不敢得罪的。

因此,曹操忌惮司马懿其实是忌惮强大的司马家族,如果司马懿没有什么明显的纰漏,曹操是不会冒着得罪天下士族的风险去杀他的。

二、由于两人性格的不同。

相较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杨修的小聪明处处透着讨厌。

杨修有才华是公认的。他卖弄文字上的聪明,偷吃曹操的糕点;他为曹植制作了各类问题的标准答案,用来应对曹操的考试;他毫不客气的戳穿曹操梦中杀人的谎言。

所谓“祸从口出”。杨修这个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他发现了事情就非要说出来,把它公之于众,这让曹操非常不爽并越来越讨厌他。

杨修有事出门,担心曹操询问,就根据曹操可能问的话一一作答,然后叮嘱下属,如果曹操问,就按顺序回答。后来事情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

工作时间不请假偷偷外出办私事,还猜测上级领导可能会问的政令问题,然后提前做出解答。像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似的,猜准了别人心中想的,再借机显摆自己的才能,估计没有领导会喜欢这种下属。

而司马懿的城府则称得上是深不可测。司马懿从一入场就是个非常会掩饰自己的聪明人。他为人谨小慎微,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特别会装。

据说有一天曹操要请司马懿出山来辅佐自己,司马懿认为时机还没有到,不愿意出山。可是又害怕得罪曹操,于是就假装生病。

曹操性情多疑,自然是不信,就派亲信到司马懿的床前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病了。曹操的亲信拔出刀架在司马懿的脖子上面。司马懿明明已经吓得汗流浃背了,表面看起来仍然能够镇定自若。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很少有动静,并且他一直表现的很平庸。有书君觉得,他应该是深谙曹操的秉性,所以刻意隐藏自己的锋芒。

这一点,从他的官位升迁(从丞相府的普通幕僚到魏明帝时代的辅政大臣)也能看得出,他一直活的谨慎而小心。

司马懿性格内忌而外宽,越是身边的人,反而越看不透他。韬光养晦,隐匿锋芒,使他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安全度日,保存实力。

三、由于两人选择的政治道路不同。

有书君觉得,仅仅是因为爱耍小聪明,断不至于让爱惜人才的曹操要了杨修的性命。

杨修真正的死因,应该是他参与了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利角逐,犯了夺嫡之争的大忌。

杨修出于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选择了曹植。

因此他从不掩饰对曹植的欣赏和拥护。

由于他的倾力策划,曹植的确一开始占据了优势;但也由于他杨修式自作聪明的出谋划策,曹植最终被曹操反感并遭到了淘汰。

为避免日后兄弟间的残杀,曹操必须趁着自己还在,翦除曹植的势力。而作为曹植智囊中心的杨修,毫无疑问的被曹操圈入了欲翦除的范围之内。

与杨修不同的是,司马懿选择追随曹丕,更多是基于一种政治投资者的心理。

尽管司马懿早已暗中和曹丕有很深的交往,并把自己仕途的希望押在曹丕身上,但他从不显摆自己的才能。

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辅佐曹丕慢慢巩固起了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看重曹丕,对曹丕手下的得力干将司马懿自然没有了杀伐之心,尽管司马懿鹰视狼顾,有不臣之心为世人所知,但是有曹丕的保护,曹操最终也没有对司马懿下手。

综上所述,杨修与司马懿两人虽然都是才智之士,但其实是没有多少可比性的。因为杨修是小聪明,而司马懿却是大智慧,两人并不在一个段位上。

小聪明并非真聪明,因为他不懂进退,不知分寸。大智慧则收敛有度,进退有序。

小聪明不懂明哲保身,大智慧却会韬光养晦。或许这才是曹操临死前留下司马懿却杀了杨修的根本原因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曹营中从来不缺能人,对于曹操来讲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而在曹操立嗣的敏感时期,司马懿和杨修又突然成为了当时曹营中的红人,最终曹操杀了杨修留了司马懿,至于其中的原因,还得从他们二人各自的立场说起。

东汉末年的弘农杨家可是个大家族,里面人才辈出令人羡慕,但曹操或许天生就和杨家人合不来,最直接的,曹操对杨彪也就是杨修的父亲有些偏见,甚至以造反之罪将他下狱,准备问斩,但最终由于证据不足只能作罢。至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是因为杨彪是纯粹的汉臣,与曹操的理念也有所不同。所以到了杨修这辈,就算杨修一心一意为曹操做事,曹操也只是把他当做外人来看,对他多多少少有所提防。

乱世之中每一位诸侯都希望有大家支撑自己的势力,但无奈杨家人太过优秀,曹操为了自己的曹魏基业也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百年之后整体势力的走向问题。更要命的是,立世子本是家事,但文武百官为了抱对大腿纷纷早早的站好了队伍,这样一来朝中便迅速集结了以曹丕,曹植为体系的智囊团,恰巧杨修就是曹植帮的领军人物。但杨修作为粉丝团团长,风头出的过于多,再加上曹植硬闯司马门一事,曹操多少也会把连带责任算在杨修身上,最终让曹操以鸡肋之由诛杀,也是非常可惜了。

所以杨修之死,多少也能体现了曹操对曹植的失望。相比而言司马懿就低调多了,虽然是司马氏终结了三国乱世,但早期的司马懿并没有显露出明显的吞并天下的野心,他不喜欢攀慕权贵,就算是曹操亲自邀请也会拒绝,后来司马懿当上了文学掾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司马懿也一天天的老去。

直到二子夺嫡后,司马懿站到曹丕方才开始逐渐显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在与贾诩的配合下帮曹丕夺下了位置。在曹丕当世子时,曹操年纪就已经不小了,但司马懿还是丝毫没有表现出要造反的态度,再加上曹丕对其赞赏有加,曹操也希望能留着这样的人才好好的帮曹魏守江山,所以从来没想过要杀他。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也没有要造反的心,大概直到曹叡早死后,司马懿觉得曹魏气数已尽,才开始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等他权倾朝野的时候,谁都无法阻止他了。


谁也别赖谁了…


逻辑文史游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秀,却不杀司马懿?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都是曹操的重要谋臣。古代立太子有,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之说。但是曹操选接班人,心里并不这样想的,原因是他非常喜欢曹植,曹丕虽是曹植哥,他还是要在两人中选一个太子。所以他要观察他两个将来谁是最终人选。当时杨修是曹植的老师,司马懿是曹丕的老师。经过曹操观察,曹植吟诗作对,却实高过曹丕,搞政治统兵真不如曹丕,主要是当曹操问曹植问题时,大多都是照杨秀的话去说,又在一次领兵去救援曹洪时,却喝得大醉,最后曹丕赢得太子之位。

曹植失去太子之位,以杨修为首得集团败下阵。有人说,杨修太持才傲物,张扬过头,是自找作死。如曹操在新修宫门上写了个“活”,杨修让人把门又修窄了;有一次曹操在饭盒上写了“一盒酥”,杨修就把这盒饭分给了大家。大家都知道,一次曹操久战无果时,吃鸡肋时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杨修就告诉士兵打点行装,说要撤军,后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罪斩首。有人说,如曹丕太子获胜,杨修会幸免一死,我说杨修获胜也是一死。这就是性格决定他必死,曹操不会把这样的人留给曹植的。留着这样的人,将来等到他死后,会出乱子的,会发生流血事件的,还是从曹魏的江山大计着想,必杀杨修的。所以在他死前必扫除动摇威胁曹魏利益集团的危险人物。

有人又说,曹操在死前,司马懿怎么躲过一劫呢?有人说司马懿会隐忍,做人低调,确实司马懿这方面要比杨修高很多。那曹操是识人无数的,能看不出司马懿并不是总能隐忍的人吗?杀留在他心里还是矛盾的。也多次试探杀他,却下不了手,还是这个人对他曹魏还是有用的,尤其看好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所以就没有杀他,留着给曹丕对外作战用。不杀他,就是限制他兵权,不给他实权。曹丕,曹叡又是短命之人,又随着曹休曹真死去,无军帅人才。,司马懿才横空出世,不断得到军权。才有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的机会。

曹操杀杨修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不杀司马懿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悠悠历史,谁能猜透,说了也不一定对!


江山如画5965


我来谈一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所扮演的是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并不逊色于诸葛亮,属于老谋深算,咬人不露齿的角色!所以,三国鼎立的情势.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成就了三国归晋的局面。

这里着重谈一点有关杨修的有关几个细节问题。

杨修此人相当聪明,脑子反应快,他对曹操的一举一动,心理活动,揣测的均能到位,就连曹操对其的聪明才智也暗加赞赏!

一次,众文武在军中大帐中议事,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看后,顺手提笔在这一盒酥上写了"一合酥",然后拂袖出帐,别人不解其意,杨修却将此盒酥打开分给了众官员,众人问其故,杨修说:"丞相写的一合酥,明明是说一人一口酥,让大家都尝一尝"。曹操回来后,见此情问其情后,不住地点头称是。对杨修的才智暗暗称是。

一次,曹操让在其花园修了一道门,几天后,曹操带着杨修等人前去查看,,曹操并没有褒贬,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走了,众人皆不知其意,杨修说:门字里边加一个活字,为"阔",丞相其意是说门修的大了,要拆掉重修,修的窄一点"。曹操知道此事后,心想,杨修此人太聪明了!

曹操在选择未来继承人的苦费一般心思,最终决定选择曹丕与曹植,并对此二子常常暗中考查,一次,曹操下令,今天任何人不得出城,曹操同时命曹丕与曹植分别出城,曹植闻知后,求计于杨修,杨修哈哈一笑,"你奉丞相之命出城,谁敢拦阻,你可持剑出城,拦阻者,杀无赦"。曹植得计后顺利出城,曹丕却未能出城。

曹操知其原由后,心中大怒,"杨修你实乃胆大包天,意敢把你的小聪明耍在了我的家事之中,不杀汝,吾曹氏大业还怎能继续下去"!

一次,曹操亲领大军与蜀军开战,起初,曹操麾下的谋士及将官们皆不同意曹操亲征,曹操曾断言,定能大胜而归。

结果,与蜀军对阵几次未能取胜,曹操心乱如麻,不知所措。这一天的晚上,有人问曹操,今天的口令是什么?曹操随口答曰"鸡肋"!杨修闻听后,立即回帐收拾行囊,曹洪见后问其故,杨修说:"丞相说今晚的口令是‘鸡肋’,鸡肋乃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我看今晚大军要后撤"!曹洪也立即收拾行囊,准备后退。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军营皆在收拾行囊准备后撤!曹操闻讯后大怒,"杨修尔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乱我军心,杀!"

杨修被杀后,大军向后退了三十里。

杨修之所以被杀,主要原因是参与了曹氏的家族纷争,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也败于其之小聪明,不懂的做官之道!








闻声36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杨修和司马懿都是他的谋士,而且卷入了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

曹操对杨修和司马懿的不同态度,悦史君认为,与这两个人的经历和行事作风有极大关系。

杨修是东汉太尉杨彪的儿子,长大后各方面都很优秀,被曹操请进丞相府当谋士,非常受重用,很多人都争着跟他交往,其中就包括曹操的三子临菑侯曹植。

曹植因才气过人受到曹操重视,杨修和曹植走得越来越近。

司马懿也是官宦之子,长大后曹操想用他,司马懿却装病不跟他玩,直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硬逼着才出来工作。

曹操让司马懿跟次子曹丕多来往,司马懿也很有本事,成为曹操重用谋士的同时,也取得了曹丕的信任,愿意为他说话。

司马懿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除了积极出谋划策,还支持曹操称帝,这一点让曹操非常满意。

杨修为了让曹植得宠,用的大部分都是小聪明,而且还举报曹丕和他的身边人,虽然让曹操一时间高兴,却经不起推敲,时间长了就引起了反感,而且曹植也有爱喝酒、不认真的毛病,让曹操逐渐疏远。

曹丕作为曹操事实上的长子,对曹植的情况很担心,司马懿虽然也为他出力,但冲在最前面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内朝歌长吴质。

吴质不仅给曹丕出了不少针对性的策略,让曹操对杨修产生了怀疑,还要求曹丕好好做事,不要锋芒毕露,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册立曹丕为魏王世子,曹植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但曹操并没有放弃他。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去援救被关羽包围的大将曹洪,曹植却在出发前喝得大醉,没有办法做事,让曹操彻底失望。

也就在这一年,曹操以杨修泄露机密、私自结交诸侯为由,将他下狱处死,司马懿则被晋升为太子中庶子,与曹丕走得更近。

到这里,悦史君认为两人不同的命运,其实早就有先兆了:杨修出身名门,又恃才傲物,是一个非常出风头的人物,这种人曹操并不喜欢,就连杨修自己临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早就应该死了;司马懿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能忍王,不但善于隐藏实力,而且很低调,做事又很厉害,自然曹操也抓不到把柄。

这说明什么?悦史君最后总结一句:低调是王道!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曹操晚年杨修和司马懿都卷入了夺嫡之争中,由于杨修站错了对,选错了人,这可能是他被曹操杀害的主要原因吧。

曹操晚年,之所以有夺嫡之争,是因为曹操对曹植和曹丕两个儿子,到底选谁来当继承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若是按照汉代的传承制度,嫡出的长子曹丕继承他的爵位,才合乎礼法,但是,曹操似乎更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

曹操的文学天赋很高,没想到曹植的更高,这就促使曹操更加偏爱于曹植了。

因为曹操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就给了曹植和曹丕两人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就是,他们两个都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被立为太子。

于是,在曹植和曹丕身边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来为他们出谋划策。其中曹植身边就是以杨修,丁仪为代表的核心人物。

曹丕身边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为主。就这样双方麾下的人才,开始为自己效忠的主人出谋划策了。这一期间,双方的斗争也极其的惨烈的。

先说杨修辅佐的曹植这一边,杨修是个很会耍小聪明的人,于是他就把这一套东西全部教给了曹植,效果还不错,毕竟曹植有多次经过曹操的考验。

但是,曹操对曹植并不满意。因为曹操明白,曹植的所作所为都是杨修教给他的。

比如说如何去猜曹操的心思,杨修就是猜曹操心思的高手,他把曹操的动向全部猜好后,然后写给曹植看。

当杨修把他猜到的这些关于曹操的心思,写成答案教给曹植的时候,他告诉曹植,若是曹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回答这个答案,若是问你那个问题,你就回答那个案.......。

曹操听到曹植的回答后,他感慨了一番,我的儿子曹植再聪明,他也不可能猜到我想什么,这是杨修在帮忙呀。

杨修的这点小伎俩当然逃脱不了曹操的眼睛了。曹操对杨修的意见很大,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分数,一点点的在降低。

话说有一次曹操要出征去打仗,临出发之前,曹植写了一篇很华丽的文章交给了曹操看看,曹操看了很高兴,还传给了身边的大臣一个一个的浏览。曹操的意思是说,看到了吧,这是我儿子写的,很牛吧。

这时候曹丕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呀。毕竟他的文采没有曹植的高,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但是,他也不能露怯呀。于是,他就问身边的谋士吴质,该怎么办?

吴质告诉了曹丕一个字,那就是“哭”。

毕竟曹操是要去前线打仗了,要打仗就会充满各种凶险。有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有去无回的。

吴质让曹丕哭,就是为了让他表明自己的孝心。

曹丕大哭了一顿,确实把曹操给感动的老泪纵横。一会的功夫,曹操就把曹植的文章给忘掉了。

看来还是曹丕这个儿子比较孝顺呀。曹丕的印象在曹操的心中步步高升。

但是,这时候曹操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该立那个儿子?

曹操不得不问他身边的鼎级谋士贾诩。

当曹操问贾诩的时候,贾诩没说话,装没听到。

曹操说,我问你话呢,你发什么楞呢?

贾诩这才回答曹操,我在想刘表,刘表是立了喜欢的小儿子,导致他们内部不和,最后被灭的。

所以,主公一定要三思呀。

就是贾诩的这一番言论,让曹操下定了决心。还是按套路出牌立长子曹丕为继承人吧。

当曹丕被立为继承人之后,曹操就要开始打击扶持曹植的人了。

这时候被曹操视为眼中钉的就是杨修,毕竟杨修这个人太讨厌了,他能猜透曹操的心思。

所以,曹操在死之前,就把杨修给干掉了。

司马懿因为本来就是扶持曹丕的,所以,他继续跟踪曹丕干,曹操当然也不会杀他了。

基于以上种种事情,就是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的原因。


史学达人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要杀杨修,虽然我们在语文课本上有过《杨修之死》这一课,是讲杨修恃才旷物,多次耍小聪明,让曹操下不台来,尤其在汉中之战的时候,解释了鸡肋一词,让曹操颜面扫地,尴尬无比,最后被以乱军心的罪名而杀死。

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三个,一是杨修的父亲是杨彪,祖父是杨赐,杨赐的父亲是杨秉,杨赐的祖父是杨震,从杨震到杨彪都是太尉。

也就是说他们弘农杨氏是四世太尉,因为太尉是三公之首,也就比汝南袁家的四世三公还要厉害。而且杨彪娶了袁术的女儿,也就是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二是,杨修的能力很强,他虽然只是曹操的主簿,但是曹操的很多军国要务都是由杨修来处理的,都办得特别好,曹操对其也是赞誉有加,杨修在整个曹魏的地位很不一般,连曹丕这样的世子都得巴结他。

三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杨修是支持曹植的,而司马懿是支持曹丕的,而曹操一直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绝,曹植的优势在文采极好,而且一直有杨修的帮助,但是曹植平时也经常喝酒误事,再加上行为也不太稳当。

而曹丕的优势在于他是嫡长子,又沉着稳重,擅于结好朝中大臣,所以获得很多大臣,包括贾诩等人的支持,曹操最终在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世子。

而曹植本来还有一次机会的,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曹操本来是要命令曹植率军前去救援的,但却喝得大醉,曹操对曹植就彻底死了心。

既然曹操下定决心要让曹丕继位,也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杨修的家世强,能力也强,那么杨修的存在,对于曹丕是一个威胁,那么曹操就下定决心将其杀掉,正如曹冲死后,曹操就将曹冲的好友,另外一个神童周不疑也杀掉了。曹操杀杨修,和刘备杀刘封,都是一个道理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曹操在怎么强,他肯定也不会料到司马家最后会篡了曹魏,虽然曹操梦过三马同槽,也看到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

但是就从司马懿入仕以来,一直都是勤勤肯肯的,也十分的低调行事,而且还是曹丕的得力助手,那么曹操既然把天下交给了曹丕,自然不会因为一些疑心就将司马懿给杀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