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

陈坐光


这个“援助”应该打个引号。首先必须明确,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没占人家半毛钱的便宜。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什么“历史传统友谊”、“两国文化历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几乎都是装样子的说辞,可不能真信。相距甚远的中德两国,在20世纪初的密切往来与合作,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谓的“感情因素”。先从大清国开始说起。德国统一的较晚,在瓜分殖民地的活动中,只赶上了个“末班车”。德意志第二帝国虎口中拔牙般的费了大劲在非洲搞了零星不相连的几块殖民地以外,竟然还吓唬住了大清国,抢占胶州湾,从1898年开始了在青岛了历时17年的殖民统治。

德国作为后起的殖民国家,力图将最体面富庶的青岛(跟非洲那些比,简直天堂一般)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下了本儿的兴修铁路、规划市政、改进卫生、开矿设厂、修建现代化港口等等。尤其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是与德国本土标准一致的。

到现在,还有不少国人对青岛的德式小洋房,皮实耐用的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下水系统津津乐道,一到北方雨季就开始絮絮叨叨——“看人家洋人,一百多年前就超越咱们21世纪的水平....”这个思维怎么那么像咱们的邻居印度。阿三哥就对英国爸爸殖民的那段历史充满了美好回忆,甚至领导人都多次表示对英国为印度教育、工业现代化的贡献由衷感谢。这倒是可以理解,毕竟,人家印度到现在还坚持用着150多年前英国殖民时代修建的铁路设施。

实际上,针对下水系统,青岛官方曾专门公布过调查数据——青岛2900公里的下水道中,只有3%为“德国制造”。

有点脑子的人也能想明白,在房地产振兴城市经济的潮流下,现今青岛城区的面积,远远大于一百多年前,下水道系统的扩建是必然的。

而且,当时德国殖民者的设计思路,即所谓的“水污分离”,也是只考虑了自己族群的,只保证了德国人聚集区的干净卫生,却任由污水排放到中国人居住区.....可不是网传的那种——自己忙里忙外十几年,给青岛人民修桥铺路,建下水道,随即一战战败,挥一挥衣袖,啥也没带走的“圣母白莲花”。按时间顺序,20世纪头一年的八国联军中的德军,高调的冲在了最前面,联军总司令由德国人瓦德西担任。德军表现的野蛮凶残不说,还跟法国联手,出兵娘子关,意图进攻山西,追击慈禧。幸好被刘光才以伤亡超过3000人的代价阻击,否则老佛爷一大家子都得被瓦德西和他的法国朋友劫持了。


期间,被杀掉的“洋人”中,有位德国男爵。男爵夫人势力强大,非常不好惹,将这笔帐算在了慈禧的头上,要以慈禧的脑袋为议和条件,不然就火烧北京城。

结果,一位“风云人物”赛金花出现了,跟瓦德西拉了拉关系,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个克林德碑牌坊,算是把这事儿给“摆平了”,还得了个“护国娘娘”的美称。可见,无论是大国关系还是普通人的日常鸡毛蒜皮,私下“找熟人”的形式融贯东西。

个克林德碑牌坊现在叫做“保卫和平坊”(下图)。
民国时期也是一些德粉鼓吹的事迹开始不断涌现的时代。

比如,希特勒早年流落维也纳街头,被一对华裔夫妇救助,之后发迹了到处找,想报恩,结果没找到,只好给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支持咱们中国抗战.....

可以肯定的说,被救助,要报恩的故事是个彻头彻尾的,一厢情愿的杜撰。这明显是咱们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话本“报恩故事”的套路,《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里面多的是。

比较权威的几本书,比如希特勒口授,“好战友”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我的奋斗》;还有引援了大量一手材料,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才成书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都没提及此事,甚至连类似的可以联想的线索都没有。

关于希特勒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强烈好感一说,请参考下面这段话——“假如一个黑人和中国人学会了德语,余生也说德语,那么就算是已经德意志化,进而可以获得选举权,这种想法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我的奋斗》

下图,《我的奋斗》英文版(英文版是德文翻译的,中文版又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有删减,还是英文版比较全)

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希特勒对中国人和黑蜀黍满满的恶意?

1934-1935年间驻德的中国公使刘崇杰,也曾因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蔑视中国人而提出抗议,德国政府只是以“再版时会删除”随便敷衍了一下,然后,还是原样……

还有传闻说,希特勒承担了1936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

实际,上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费用是由政府财政加上民间募捐组成的,与希特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让国民政府情何以堪,当时的国民政府还真没惨到连运动员路费都出不起的地步。另外,也不是张学良资助的,张少帅捐赠的八千大洋是给的上届——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中国刚经历“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真的顾不上。

而且,早在纳粹上台前,魏玛共和国时代,中国国民政府和德国的贸易已经打得火热。注意,是“贸易”不是“援助”。

中德合作的高峰是1928至1938年间。

究其原因,从历史上看,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是亚洲国家学习效仿的对象,像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的全套普鲁士陆军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

大清国的主要学习对象也是德国,比如李鸿章和俾斯麦深厚的“友谊”等等,都是在军火交易中形成的。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军,都带着深深的德国烙印。

此外,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这让中德合作没有历史包袱,较为轻松。

还是如我文章开头所说,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时,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它们都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是生产枪炮的必需品。此外还有中国的猪鬃和桐油德国也有大量需求。

对,就是猪鬃,这个绝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大家想想,机械化战争时期的作战平台和作战武器,哪一个可以不上漆,直接就开出来用的;此外还有清理大口径火炮炮管内的火药残渣的重要用途。通过合作,中国拿到了德国军事、工业、科技的“援助”。

其实“援助”这个词用的不妥,这些技术、军火都是用高于国际市场价的价格,或者是以货易货方式购买的,军事顾问也是八抬大轿高薪聘请的。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怎么就老被一厢情愿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据当时史料记载,德国出口中国的工业品,尤其是军工类,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质检淘汰掉的“残次品”,为此,国民政府代表还多次跟德国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国与日本开始勾搭,为了表示对日本“大东亚共荣”计划的支持,德国开始逐渐疏远了中国,在日本的压力下,一度在收到货款后,拒绝交货。到了1938年,德国顾问团就已经基本全部撤回德国。蒋介石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回国后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在盖世太保的监视威胁下,还坚持宣传中国抗战,直到德国下令预备役军人全部恢复现役,才重加入了德军。

法肯豪森才是咱们中国真正的朋友,可惜现在网有们总认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是中国抗日的大恩人........

客观地看,国军的德械师规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在漫长的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不是特别大,远不及美国的支援。

总的来讲,二战前后,德国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务实的:和日本结盟是谋求牵制苏联;而援助中国就是为了换取战争资源....于是中德成了贸易兼军事合作伙伴,其他的就别想太多了。

还是如文章开头所言,国与国之间搞关系,就是利益的交换,国际社会上还真没出现过,有哪个国家无目的去支援别国。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八国联军攻入京师

不妨先来捋一下两国之间的渊源。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时,这支联合军队的最高统帅就是德国人瓦德西,当时德国也是侵略清朝的国家之一。不过在此之后,德国基本上就和中国没有什么战争了,这倒不是说德国转而同情、支持中国,而是德国的身份变了,成为向清朝出口军火最多的一个国家,毕竟清朝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重点之一就是武器装备。

▲阿尔弗雷德·格拉夫·冯·瓦德西旧照

短时间内想要自行制造先进武器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从国外大量进口,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德国。到了民国初年,德系装备更是大受青睐,德国军火因而一度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力地位,曾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20世纪40年代,德国输入中国的军火达到顶峰。国民政府一开始与德国合作得很好,关系非常密切,德国甚至曾计划帮中国建设80个高配德械师。

▲和约签署地——凡尔赛宫

为什么德国愿意下这么大力气帮助中国发展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当然是出于利益因素,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战之后,各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这个条约对德国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限制,使其整体经济逐渐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至于中国,虽然是战胜国,却依然面临着国家落后、实力欠缺的尴尬境地,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要有一支非常强大的近代化军队。我们缺的恰恰是德国有的,因此德国盯上了这个巨大市场,中国方面出钱,德国方面提供先进的军事工业和技术,两方一拍即合,开始了长期合作。

▲一战时期德军士兵旧照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军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其军事技术和大量专业人才长期闲置,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通过对华援助的方式,德国可以将本国军事人才派遣到中国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同时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德国而言,这都是合算的买卖。由于往来增多,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中德两方的了解日益加深,情感也越发亲近,因此也就有了中德两国关系良好的基础。

▲二战时期国军士兵装备

不过尽管两国之间的利益牵绊很深,但是这一切在二战爆发后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德国执意要走法西斯侵略之路,作为一贯喜好和平的国家,中国自然是无法接受的,随着立场转为对立,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再加上“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关系迅速恶化,作为日本盟友,德国自然也就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远了,直至二战结束,两国之间几乎再没有什么交易往来。

参考文献:

《清季外交史料》《民国时期外交史料汇编》


趣观历史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着德意志完成统一。威廉一世统一德国以后,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很快使德国称霸欧洲。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带动了欧洲的工业发展,可以说德国成为当时“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在德国诞生,因此满清在1896年派李鸿章访问了德国。德国在当时高规格的接待了李鸿章,在李鸿章访问期间他被德国的工业所震惊,忍不住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强国。

由于当时的满清在中日甲午战争当中一败涂地,军事力量薄弱。李鸿章访问德国后,就建议清政府效仿德国创建西方新式军队。于是李鸿章等人推荐袁世凯向光绪帝上书,创建新军的计划得到了光绪帝的同意。袁世凯就组编了一支新式军队,德国在当时也派出了顾问团担当教练,帮助清政府发展新式军队。当然,创建军队所需要的装备完全由清政府出钱自己购买的,算不上免费的军事援助。都是出于利益关系,德国才派出顾问团队帮助清政府训练新军。如果说,德国援助,那么就不会有“八国联军侵华”了。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等人实行变法图强,历史上称作“戊戌变法”,由于守旧派的阻扰。变法困难重重,于是光绪帝决定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除掉兵部尚书荣禄,以此掌握大权。当时光绪没有军权,且袁世凯是新军的总督掌握着新式军队。光绪帝希望袁世凯配合除掉荣禄,结果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逮捕变法派人士,“戊戌变法”因此失败。在“戊戌政变”后,慈禧想罢黜光绪帝,由于各国反对,慈禧不敢付诸行动,但是对洋人恨之入骨。

在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事件,都是慈禧一手造成的。由于国内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教会。慈禧将义和团引入北京,以此抵抗洋人。当时德国公使,去总理衙门谈判,希望清政府出兵保护使馆,却被神机营的人当作间谍处死。导火索就是因为德国公使被杀,因此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袁世凯当时已经是山东巡抚新军之前被调往山东维稳,不在北京。而北京的神机营虽然装备精良,但依旧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迫于各国压力慈禧最后服软,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期间,德国外交大臣马沙耳曾向李鸿章要求割让一块海军基地,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后来被拒绝。德国并没有放弃胶州湾的租借想法,所以1897年爆发了“胶州湾事件”德国强租胶州湾99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对德宣战又占领了胶州湾。要知道德国的势力范围在胶东半岛,所以德国援助清政府是不存在的,都是出于利益关系。在后来,日俄战争后,俄国丢失了东北的地盘,日本逐渐威胁德国在胶东半岛的利益,德国又才重视与清政府的关系。此外,威廉一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政策,与英国、法国、俄国等欧洲列强已经对立。虽然说德国在后期突破各国限制对中国出口武器,但是都是出于利益关系。所以“德国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属于谬论,并非如此。只是在二战没有爆发前,德国与蒋介石曾有军事合作,德国曾计划给中国建设80个徳军现代化机械师。后来,德日结盟,蒋介石只能转向与美国合作。所以德国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并不存在。


谋士说


德国什么时候援助中国了,不管物质还是精神,都没有啊。

的确,清末民初的中国军队大量进口了德国武器,但这是商业行为啊,是用咱们中国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换回来的,和援助一点不沾边。

中国对德式武器的喜好,源于三个因素:

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厂家的成功推销。与当时英法等老牌列强比较傲娇不同,刚刚崛起的德国军火商急于打开海外市场,因此卖给中国的武器价格相对优惠。例如李鸿章在为淮军选择步枪时,因为英国马提尼-亨利步枪太贵,就选择了性能略逊一筹、但价格便宜得多的德国毛瑟步枪。

本来建设海军时,中国打算向英国购买铁甲舰,但英国却拒绝了,中国只有转向德国,因为德国不仅肯卖,还肯按照中国要求设计,价钱还便宜得多

在为北洋水师设计军舰时,德国人也秉承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对中国的要求尽量予以满足,让以前在英国人那里受够了气的中国人十分满意。

德国人可以手把手地教中国官兵如何掌握德式武器,也是其他列强做不到的



同时德国军火商的售后服务也更好,在淮军购买了克虏伯野战炮后,克虏伯厂专门派出从德军退役的职员瑞乃尔常驻淮军,翻译多种技术和使用书籍,并作为教习指导淮军训练。这位敬业的售后在中国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这是其他国家军火商做不到的。

二、德国是在1871年打败了老牌列强法国才崛起的,在中国看来,自然认为德国军队的操法和武器胜过之前的世界第一陆军——法国军队。学习嘛,自然要向第一学习,所以也就更愿意进口德国武器了。

德国击败法国,使其成为第一陆军强国,这个招牌也使得德式武器容易大卖

三、当然就是德国武器本身的质量了。虽然并非样样都是世界一流,但因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德国武器以坚固耐用著称,对文盲化的中国军队来说,当然也比较适合,就像黑叔叔最喜欢不需要保养的AK47一样。


海军史研究会员


我很好奇你对“援助”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德国强占胶州湾,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获得赔款在各国中仅次于沙俄居第二位,辛亥革命在武昌公然炮击革命军……这干的烂事少吗?

卖了点军火给你,就叫“援助”你啦?那要这么说的话,日本“援华”力度不比德国差呀。



民国海军最新锐的宁海号巡洋舰也购自日本。是不是也要算日本“援华抗日”了?

至于抗战前的中德军事贸易,中国需要德国的军火,德国需要中国的工业原料(比如钨、锑、锡等),算是双方各取所需吧。

(下表是中国钨输往德国及德国钨输入总量、中国钨输出总量表。从上到下时间依次是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单位是吨。)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大家好,我是痴人,我有不一样的观点。

说来你不敢相信。

当初日俄战争时,日本与英国是盟友,日本军费都是英国给的。也就是说日俄战争其实是一场代理人战争。英国为了打击俄罗斯的锐气,平衡欧洲列强的势力,在东亚扶植日本与俄国对着干。

这与德国又有什么关系呢?德国近代崛起之后,发现世界已经被英法划分完毕。德国为了与英国争霸,在东亚相中了民国做为他的代理人。如果德国将民国武装起来,向南可以威胁英法的东南亚殖民地,向东可以威胁日本,甚至美国,一举多得。德国可以从中混水摸鱼,拿到不少好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东面牵制德国的宿敌苏联。德国的算盘打的很好。

当时民国的中正式步枪,就是仿制德国的98K,是的,就是吃鸡游戏中常用的那把栓狙。德国军事专家长期在民国军队中担任顾问。国军中有著名的德械师。

德国为了扶持民国可谓是不遗余力。没办法,民国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完全中看不中用。国际发生变化之后,德国重新选择了日本作为盟国。这也是德国的无奈之举。后面二战之中,日本对苏联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牵制作用。德国也悲剧的战败了。

中国幸运的成了二战战胜国。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只能感叹世事无常。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痴人,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痴人看世


中德两国,在20世纪初的密切往来与合作,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谓的“感情因素”


木易良芳202084260


蒋介石和孙中山的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