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轉債指數創3年來新高 資管大佬陳光明早已重金投放可轉債市場

中证转债指数创3年来新高 资管大佬陈光明早已重金投放可转债市场

攝圖網圖

4月4日,轉債市場震盪走高,中證轉債指數創出3年多以來新高。截至收盤,中證轉債指數報341.22點,漲0.58%,連漲5日,上週累計漲3.88%。當日有86只轉債上漲,其中3只個券上漲超過10%,分別是伊力轉債漲30.57%、中鼎轉2漲21.7%、金農轉債漲10.3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可轉債的火爆也吸引了市場大佬的關注。例如,今年1月起,陳光明新成立的睿遠基金專戶曾多次參與可轉債網下認購,平銀轉債、長青轉2、中天轉債等超過20只可轉債網下配售均出現睿遠基金身影。

近期可轉債品種表現較好

可轉債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債券,也是上市公司融資的一種方式,可以日內交易,波動相對小於股票。在過去一年中,市場風格切換明顯,可轉債這個投資品種在基金配置中發揮了非常明顯的優勢。A股市場的回暖,也帶火了可轉債行情,可轉債受追捧的背後,是股票市場走好帶來的轉債收益“水漲船高”。

從市場表現看,近期二級市場可轉債品種大多表現較好,中證轉債指數持續上漲並在4月4日創3年多以來新高。當日上市的N伊力轉全天上漲30.57%,盤中還因為漲幅過高被特停數分鐘。上交所公告顯示,N伊力轉當日下午交易出現異常波動,根據有關規定,自2019年04月04日14時48分開始暫停N伊力轉交易,自2019年04月04日14時57分起恢復交易。另外,當日中鼎轉2收盤漲幅達到21.70%,盤中最高漲幅接近25%;金農轉債收盤漲幅也超過10%。此外,當日漲幅超4%的可轉債還有金禾轉債、利爾轉債、兄弟轉債、萬信轉2、高能轉債等。

除了4月4日N伊力轉因為漲幅過高而被特停之外,4月2日上市的絕味轉債當日就因為漲幅超過30%被臨時停牌。此外,貴廣轉債、廣電轉債、駱駝轉債近期盤中均出現因漲幅過大而被上交所臨時停牌的情形。

記者注意到,目前可轉債的市場盛況,與2017年四季度相比可謂大逆轉。當時市場上有大量的可轉債發行,由於場內存量資金博弈,上市較晚的可轉債屢屢破發,一直到後來投資者紛紛放棄申購,甚至有多個可轉債破發。

而目前市場已經上市的140只可轉債中,僅有亞太轉債一隻處於破發狀態,破發比例0.714%,但在去年,破發的可轉債數量佔比最高超過60%。目前,除亞太轉債之外的所有可轉債價格均在100元以上,更有10只可轉債價格已超過140元,其中特發轉債、東財轉債、康泰轉債二級市場價格均已超過180元,年內漲幅甚至超過很多股票。

今年來睿遠基金頻頻認購

在股票市場趨暖的環境下,可轉債兼具了股票的進攻性。對於投資者來說,可轉債是其間接參與股市、博取超額回報的重要途徑。所以,年內,公募基金、私募等資金已紛紛加大了對可轉債的參與力度。

某長期參與可轉債打新的私募人士之前向記者表示,可轉債市場之所以那麼火爆,在於這個品種有利可賺,因此投資者都希望能頂格申購,其實配售不了那麼多,所以投資者會使用多個賬戶頂格申購。在此前熱門可轉債的申購中,就有不少投資者使用大量賬戶頂格申購的情況。可轉債網下申購新規出臺之後,近期發行的“招路轉債”網下配售比例就大大提高,達到0.07%,創下3月以來可轉債網下配售比例新高。

記者同時也注意到,今年火到不行的可轉債也吸引了資管界大佬陳光明的關注。

近日,備受市場關注的陳光明新成立的睿遠基金旗下專戶現身“現代轉債”機構投資者網下配售名單。現代轉債是可轉債網下打新“新規”出臺後發行的首隻可轉債,此次發行擬募集資金16.16億元,其中10.5億元用於新型製劑產業戰略升級項目;1.05億元用於國藥威奇達資源綜合利用項目;2.67億元用於威奇達中抗青黴素綠色產業鏈升級項目;1.94億元用於償還銀行借款。

4月2日,現代製藥發佈的可轉債網上中籤率及網下配售結果公告顯示,去年12月備案的睿遠基金多個專戶產品出現在機構投資者網下獲配名單之列,包括睿遠基金睿見4號、睿見1號、睿見2號等23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合計有效認購1293萬手,初步獲配數量4613手,合計獲配金額461.3萬元。其中睿見1號及睿見4號兩個產品認購數量最多,分別認購100萬手,獲配357手。

事實上,今年1月以來,睿遠基金專戶多次參與可轉債網下認購,平銀轉債、長青轉2、中天轉債等超過20只可轉債網下配售均出現睿遠基金身影。平銀轉債1月22日發佈的公告顯示,睿遠基金當時已備案的20個專戶產品全部參與,合計獲配935.60萬元,平銀轉債也是睿遠基金截至目前網下獲配金額最多的可轉債。

天風證券孫彬彬研報指出:“本週(上週)轉債指數弱於正股,主要是在回調反彈過程中沒有跟上正股的上漲節奏,但是對於新進資金而言,回調過後可選的轉債標的增多。進入二季度,我們持續樂觀,在震盪中擇機建倉和加倉。此外轉債網下打新開始逐步規範化,券商多賬戶申購被叫停。”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