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明培养姜维做为接班人,为什么在临终前把军权交给杨仪?

仰望明月754


【诸葛亮,死前把军权交给杨仪。多智近乎妖!!!】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这里的军权其实指的是在诸葛亮死后,退兵的权力。

然而在诸葛亮将死之际,这个权力在很大意义上就等于整个蜀国权力的交接。

我们看一下,当时诸葛亮在整个蜀国可以选择的(权力)继承人有:李严,姜维,费祎、杨,蒋琬,魏延。(皇帝太小了,不考虑。)

当然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原定继承人其实是蒋琬。我们这里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他要把军权交给杨仪,而不是姜维或者别人。

我们先说李严,李严,东州派,刘备指定的顾命大臣,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此时已经被贬为庶民。



(诸葛亮病发突然,他不在军中,军权是绝对交不到他手上。)并且史实证明,就算他在军中,诸葛亮也不可能启用他。

有史料记载: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顾激愤也。”

这里的李严即李平,按照习惯还是称为李严。 上面这句话,意思是: 李严平常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再度起用自己,断定他的继任者做不到。

从这条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诸葛亮指定蒋琬接班,类似于后世的秘密建储制度,没有公开。除了当事人没有其他人知情。

不然的话,李严要是知道由资历不如自己的蒋琬接班,他早就 愤愤不平,甚至在诸葛亮死前就铤而走险了 。

诸葛亮在逝世前,对于等待东山再起的李严不 置一词,加上不动声色的秘密指定继承人, . 实际上己经宣判了李严的死刑。

以诸葛亮对李严脾性的了解,这一手“安乐死"看起来是有意为之。

下面我们再来说魏、杨二人。魏延,元从派,军方首席,此时位于前线。 杨仪,荆州派,幕府首席,此时位于前线。



他们两人素有不和。

这一次退兵托付。不异于权力交接,交给文宫而不是桀骜不驯的大将,是最稳妥的做法。

退一步进,假如托付给魏延,以魏延糟糕的人际关系和粗浅的胸襟城府,即使他平安回到成都也势必将朝堂推入动乱中。还有很大的可能会谋反。

文武不和在历史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关健还有他与汉中诸将的关系也很微妙。虽然没有与杨仪的那种剧烈冲突。

但看史实中王平、马岱的表现,还有吴懿、 姜维等人晋封县侯的非常跃升, 可以判断诸将在选边的时候也不会和他站一起。

如果排除武将,只选文官。那么,指定的领军者就有讲究了:蒋琬,李严在成都,不在前线,排除;费祎、姜维(文武双全,也可算文官)的资历地位不足,排除。

只有杨仪,随行军中,既是幕府首席,资历地位也足够,又绝不会与魏延妥协,将是斗争时最死硬的主心骨。

前面我们说到了,诸葛亮的继承人其实是蒋琬。诸葛亮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只是用其才而已。

然而仓促之际,敌我矛盾为先,人民内部矛后 为后,两害相权取其轻,作为临时救场风员 杨仪显然更为合适。

杨仪、魏延品行有亏,但是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又岂会简单的把人,分作好人坏人?

法正睚眦必报、孟达叛降敌国、李严鳞甲难近,诸葛亮都能容忍、合作和安抚,而且诸葛亮甚至,还为了魏延,责备处罚,官在其上的元从派刘琰,可见一斑。

要只因为平行有亏,诸葛亮不用魏延、杨仪?那就太小觑了诸葛亮的胸襟之阁和城府之深。

杨仪和魏延两个人,其实都是功高难制的人。也只有诸葛亮在世,才能压制住他们。在诸葛亮心里,他们已经都被判了死刑。选择杨仪也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要清理功高难制的杨、魏二人,正史所描绘的正是最优路径:先团结所有人干掉魏延,至于杨仪,脱离军权回到成都就没有了威胁。而蒋琬远在成都,军权只得归了杨仪。

蒋、费可以智取杨仪,而难以力敌魏延。

罢!罢!罢!只能是杨仪了。

从结果来看,蜀国虽有动荡,还是承受的起的:蒋琬顺利接班,汉中诸将都保留下来;魏延招致成都朝廷和汉中诸将的围剿,杨仪脱离军权后被冷置。

军方、幕府的两位首席在诸葛亮之死后,迅速失意离世,蜀国的进取能力大减,这也部分促成蜀国转变战略,由进攻改为防守。

蒋琬,费祎接班,更是明确表态咱们都不如诸葛丞相,保境安民就好,而他屡屡实行“破坏制度”实行大赦,也从侧面反映蜀国国力己经到了极致,不得不矫枉过正。



总结来说,诸葛亮将退军重任交给杨仪,是深

谋远虑的安排,而最终蒋琬能够顺利接班,也

并非无心插柳的结果。

诸葛亮对于身后事的布置,对于人心的掌控, 当得起“多智近乎妖”的评价。


君毒舌


先说题目中的小瑕疵,诸葛亮临终前是把军权交给了蒋琬,并没有交给杨仪。三国志蒋琬传记载,诸葛亮秘密上书给后主,我如果去世,以后的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在诸葛亮死后,后主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又加封都护将军,授予作为行使职权的附节,兼任益州刺史,又升任大将军,总领尚书事。而相反,杨仪却没有掌握什么具体事务,优游闲处罢了。

真的培养姜维做接班人了吗?

先说姜维的来历,姜维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收服的魏国降将,时间是建兴六年(228年,就是马谡失街亭那次)。诸葛亮很看重姜维,给蒋琬的信中写道,姜维工作忠诚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我考察他的才德,名士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这个人是凉州最难得的人才。还提到应较他先教练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他长于军事,忠于汉室,才识胜过别人,后期可以朝见主上(后主刘禅)。

通过诸葛亮的描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看重此人,的确也加以了栽培。但这仅仅只是说明了诸葛亮对人才的渴望,并不能说要让姜维做接班人。(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了想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姜维,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这里以正史为主,暂不讨论小说)。

在三国志姜维传中,从诸葛亮收服姜维,到诸葛亮去世(建兴十二年,234)这六年时间里,关于诸葛亮与姜维交集的事迹找不到,只能从别人的传中找到一些小细节。

诸葛亮十分看好姜维,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兵权是交给蒋琬而不是姜维呢?

1.先看资历和工作经验,蒋琬在刘备入蜀时担任县长,后来被罢免。在刘备做汉中王时(219),蒋琬再次入朝做官。以后步步高升。到诸葛亮去世时(234),一共工作了15年。而姜维则是6年(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应该说资历和工作经验蒋琬都多于姜维。

2.出身。蒋琬首次是以州书佐的身份追随刘备,蒋琬自始自终属于蜀汉政权的一员,属于蜀汉嫡系一员。而姜维是以降将身份从魏到蜀,仅仅六年时间。所以姜维暂时不可能担任大的职位,来接替诸葛亮。

3.功绩。在蒋琬传中记载,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留下来主持相府的事物,建兴八年,接替张裔任长史,又被加封抚军将军 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总是准备充足的粮食和武器供应前方。应该说,有了蒋琬,诸葛亮可以安心进军,有了较为稳定的大后方。加之,蒋琬在后方处理各类事物,应该与后主刘禅也时常接触,蒋琬深的后主和诸葛亮的信任及赞扬。

而反观姜维入蜀的六年,应该是一直跟随在前方作战学习,关于这六年姜维的表现所记载的并不多,应该说功劳较少。

所以军权并没有交给姜维。

姜维真正掌握军权,是在费祎去世之后,费祎在世时,不提倡北伐。在费祎去世后,姜维开始大力北伐,并在去世的三年后,升任了大将军。

以上为本人的分析和见解。欢迎点赞+关注。


遨游文史世界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下面我深度剖析一下。

杨仪,诸葛亮军中长史。为人轻狂自傲,自以为颇具才干,可堪大任。但无统军履历,因此在军中没有根基。且资历较浅,多有树敌,不能一呼百应,即使诸葛亮死后也不可能把持川蜀政局,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魏延蜀汉名将,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曾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魏延既有从政经验,又驭兵多年,资历深厚,野心勃勃,自谓除诸葛亮无人可与之相比。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被诸葛亮拒绝,心生埋怨。诸葛亮此时为求川蜀日后政局平稳过渡,便定下驱虎逐狼之计,决心除掉魏延。

诸葛亮死后,让杨仪帅三军之职,魏延自然不服。一场权力斗争自此开始,二人分别向朝廷报对方谋反。诸葛亮亲信费炜深知诸葛亮深意,与杨仪合力诛杀了魏延,为蜀国日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政治斗争就如同漩涡,永远没有赢家。除掉魏延之后,杨仪自以为建立了不世功业,结果朝廷却并未对他封侯赐爵。杨仪口出怨言,被后主直接赐死。

反观姜维对诸葛亮及蜀国忠心耿耿,深得诸葛亮衣钵传授,极具军事才干,有较高的政治预判,因此是蜀国日后北伐统军的不二人选。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诸葛亮是不可能让他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他必须保护好这个接班人!

杨仪死了,魏延死了,这场权力斗争结束了,蜀国的政治局势也平稳过渡,接班人在没有任何伤害的情况下上位了。你说诸葛亮神不神?!

历史也多有案例可寻。康熙临死之前也曾贬斥多位名臣,时人不明康熙深意,以为他糊涂妄为。其实康熙是在保护他们,让他们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一旦卷进去必然不保。权力斗争的结束,却又是他们为国效力的时刻!


随字了得


诸葛亮为什么在明明知道益州疲敝的情况下,且明明知道自己时命不久,却要六出祁山,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国家实力差距太大

从国家实力来说,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魏国的实力是他的数倍。而以弱蜀去挑战强魏,可以说确实是凭借着诸葛亮的一己之力。也说明诸葛亮的功劳是不容抹黑的,几乎是凭着个人智慧去实现对魏国的碾压。

但是即使是这样,蜀国也是“益州疲敝”,魏国的钱币从曹操时期到曹丕,铜钱都是一般大小,而蜀国政权,钱币一直在偷偷的越铸越小,到蜀国亡国时,钱币只有当初的五分之一。这其实是变相地盘剥百姓,诸葛亮虽然一身廉政,两袖清风,但是连年的战争,蜀国百姓苦不堪言,人口一直是净流出。

堪比管仲、乐毅的仅诸葛亮一人而已

诸葛亮在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治国之良丞,将齐国治理得天下最富,百姓安居乐业;乐毅是燕将,以一己之力,带领弱燕几乎吞并强齐,立万世难以企及之军功。这两位都是不世出的人才,诸葛亮认为自己堪比这二人。

可以说诸葛亮死后,蜀国暂时失去了三国争锋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姜维是奇才但绝非司马懿对手

诸葛亮知道姜维是奇才,让他教练军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并在给蒋琬的信中大力推荐,说他“长于军事,忠于汉室,才识胜过别人,后期可以朝见主上(刘禅)。”

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推荐蒋琬、费祎,而不是姜维。原因有三:一、姜维绝非司马懿对手,但是姜维比司马懿年轻,假以时间历练,在熬死司马懿后,应该也是首屈一指的军事人才;二、蜀国疲敝,需要的是守成的将领,蒋琬老成,一直负责粮草和武器供应,不是进攻型人才,费祎反对北伐,用这两个人可以让蜀国休养生息;三、姜维是进攻型人才,但是国家和他个人的火候都不够,等到国家慢慢恢复了,司马懿也被熬死了,姜维也历练得差不多了,这时正好堪大用。

诸葛亮可以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我是“天下会会天下”,喜欢聊三国的关注一下我。


天下会会天下


提这问题的人,你是把谁葛亮当作什么人了?象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吗?假若诸葛亮就是象曹操那样的一代奸雄,那么他想把军权交给谁都可以,这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惜他不是。

终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蜀汉王朝的一位丞相,是为蜀汉王事躹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大忠臣。这样的人怎么会干出公权私授的事?

姜维是诸葛亮看好的人这没错。诸葛亮也确实把姜维视为弟子,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提升姜维在蜀军中的实力和地位。

比如姜维刚归降不久,诸葛亮就将帐下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五千重甲步兵虎步军交由姜维统率。而所有这些扶持,应该说都是在诸葛亮职权所辖范围内的。

至于蜀军最高统领权,那是国主刘禅所有的,是由刘禅授予诸葛亮代为行使的,根本就由不得诸葛亮想给谁就给谁,除非诸葛亮变成一个和曹操一样的人。

我们现代国家对最高权力在特殊时刻的交接,通常都是有一套固定章程。比如说美国,总统一旦出现意外就由副总统顶上,这是在他们的宪法中明文规定了的。

而在这一点上,其实古今的做法相似。一把手不行了由二把手接上,整个过程都是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的。也只有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规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权力转移过程产生的动荡和冲击,这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



张旁子


真实军权是交给蒋琬,而不是杨仪,诸葛亮死前,把军队交由杨仪、费祎、姜维带领回成都,而不是把兵权交给杨仪,诸葛亮死后,大军撤回成都,杨仪为撤兵总指,姜维为断后,而魏延呢!诸葛亮留下命令,他要打曹魏,就让他领一支军队去打,但大军必须要回城都。

后勤是杨仪搞的,如果让魏延统兵,管后勤的杨仪会帮魏延吗?魏延有次还拿刀去杀杨仪,被费祎劝阻,诸葛亮也并没怪魏延,而杨仪即哭泣魏延欺他。 诸葛亮留下军令,是对的,杨仪、魏延有仇,如果让魏延管兵,杨仪管后勤,蜀国的军队不就是会给他们俩个搞没吗?现在诸葛亮下令,魏延不撤,让他自己令一军伐魏,杨仪与大军回成都,不是解决了吗?可是这两人,还有费祎的逃跑举动、阿斗相信杨仪不相信魏延,才导致魏延被杀。

罗贯中写诸葛亮说魏延头后有反骨,命马岱留意,不听话就斩吧,历史上魏廷之死是杨仪干的,杨仪与魏廷不和,其实真实诸葛亮魏延关系还不错。_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 魏延传》,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魏延与杨仪更是势同水火。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诸葛亮死后,杨仪逼反魏延,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三国志 杨仪传》记载:“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但杨仪筹度粮谷,后勤能力很好,很有才干

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兵权,主导撤兵,姜维负责断后,魏延想去打曹魏就让他去打,这就是诸葛亮的遗命。我们来看看蒋琬,诸葛亮说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可知评价之高,对他器重。杨仪虽然能力也比较突出,但是他不适合当家做主,只能做做具体的工作。 诸葛亮有一次给密表予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粤神通


因为姜维确实很有才,诸葛亮只想用他的军事才能,而不想把蜀国的命运压在他手上,让他们互相牵制对蜀国比较有利。


黄赐安77


这是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当时在军事上是姜维确实是有实力和战争经验,而掌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还是离不开政治。诸葛亮还是聪明的,但历史的变化也不是某个人能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