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铅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栖息。境内先后发现有曹家墩商、周遗址,马鞍山商代遗址,仙人寨古文化遗址。建县则始于南唐保大间。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析弋阳、上饶置县,隶信州,宋代一度直属京师。元代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州,属浙江。明洪武三年(1370)降州为县,归隶江西。总面积2178平方千米。解放前县治所在永平镇,解放后县政府驻河口镇。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铅山山川秀美,名胜荟萃,在这块21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宋代300年间,铅山永平铜业尤盛,并发展成为全国三大铜场之一[韶州岑水场(广东韶关),潭州永兴场(湖南浏阳)信州铅山场(江西铅山)],最盛时期,常募集10余万人昼夜采掘,年产铜38万斤,其中胆铜15万斤;明代铅山胆铜产量超历史最好水平,日产铜可铸钱万贯;制茶业也较发达,早在宋代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就是贡品。明正德年间,又有小种河红茶问世。河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红茶之一,问世之后,立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铅山造纸业也非常发达,其纸质之优,用途广泛,畅销全国,名扬海外,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有“铅山惟纸利天下”之说。铅山产的连史纸世称“百纸之首”,“千年寿纸”,精美绝伦,弥足珍贵。历为鸿篇巨著、传世典籍首选用纸,明代的《十七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均采用连史纸。2006年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在明朝中叶,铅山已发展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以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河口以纸张、茶叶之大宗集散,带来了百业之繁盛,而成为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各路商贾,远至山陕之晋帮,近至皖南之徽帮,纷纷涌至此间开号设庄,进行商业贸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1553——1620年)前后,晋商把武夷山和上饶及邻近诸省所产之茶,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河口,加工成河红茶装船后外运。一条以河口镇为起点,纵贯我国南北和欧亚大陆的茶叶路逐浙形成。这是一条堪与唐代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路。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铅山境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鹅湖书院位于河口镇东偏南10公里鹅湖山北麓,是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相与讲学之所;道教圣地葛仙山为东汉名道人葛玄道成升天处,山峰奇秀峻峭,林木蓊郁,云雾缭绕,明赵椿《飞升台记》称它,“与九华山、黄山和仙都雁荡、巫峡诸山同为天下所珍重”;县城河口镇内的明清古街沿信江伸延,长达5公里,街道宽6米,至今还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故居--瓢泉及其墓葬,清代著名戏剧家蒋仕铨墓等均是观光、凭吊的好去处。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费宏)

铅山本土人才辈出,素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称誉。其中佼佼者有北宋状元刘辉、南宋名相陈康伯、明代首辅费宏、清代著名文学家蒋仕铨等。现依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明、清考中进士和担任七品以上官职有名可查的铅山藉人士就有377人。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陈桢)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陈仁洪)

民国时有任江西右路巡防军统领兼吉赣卫戍司令,协助李烈钧倒袁的志士余邦宅;被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总务部第三局局长,专为孙中山起草文件,代司个人笔札的革命先贤任寿琪;近代有我国动物遗传学和动物行为学的主要创建人陈桢;早年参加土地革命,担任闽北分区总务科长,建国后任江西省监察厅长、上饶专署副专员的徐罗福;闽北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黄怀仁;中心县委书记、华东野战军军大六总队队长、第三高级步校大队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党委书记的张波;中共闽北地委书记、福建省南平地委书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王文波;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军长、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陈仁洪等功臣名将。

来看看大铅山的光辉历史,这篇写的最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