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丞相只见于明朝初期,因为在朱元璋之后,丞相的职位被废除了,归根到底朱元璋废除丞相还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后来明朝的皇帝们又整出来一个内阁,这个内阁比丞相还要厉害,当内阁成员联合起来的时候,就连皇帝都没有丝毫的办法。

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其实也不怪朱元璋,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就是相互平衡的存在,只不过朱元璋本来能力太强了。其实朱元璋对于丞相也不是非得废除,当初他还专门选人来当丞相一职。

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关于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挑选丞相的对话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有过描述,这里就不在啰嗦,也并不妨碍本文的内容。朱元璋挑选了三个自认为很满意的人,让他们来当大明王朝的丞相。第一个就是杨宪,第二个就是汪广洋,第三个就是胡惟庸。

我们一个一个说他们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可以从这三个人的身上发现当初刘伯温为什么不同意。而事实也再次证明朱元璋错了。

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杨宪。他最要好的朋友是刘伯温,按道理说刘伯温不会不同意杨宪当丞相,但刘伯温当初对朱元璋说杨宪气量小。杨宪是在朱元璋攻克建康后才来投奔的,当时在朱元璋的幕府里面掌管文书的工作,后来因为表现突出,还非常的有才能,被朱元璋委任为使臣出使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

在杨宪每次的出使中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朱元璋的任务,所以逐渐的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在朱元璋开创了明朝之后,杨宪担任中书参知政事一职,在任上表现突出,第二年提拔为了左丞相。

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杨宪在当左丞相的这段时间,嚣张跋扈,专权独断,对于和他有矛盾的人都收拾了一遍,这也体现了杨宪没有度量,当时还有汪广洋担任右丞,但是汪广洋没有明确的表示和杨宪为伍,杨宪就弹劾汪广洋,使汪广洋被罢官。

后来的杨宪更加的肆无忌惮,先是杀了御史刘炳,接着把很多重要的岗位换成了自己的人,李善长对于此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弹劾杨宪,朱元璋知道了杨宪的所作所为之后就把杨宪杀了。

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汪广洋。汪广洋被刘伯温评价不如杨宪。汪广洋在杨宪被杀之后,朱元璋又把他给调了回来担任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汪广洋为左丞。汪广洋在当左丞的这段时间里面,没有丝毫的作为,甚至于连一个意见都提不出,所以汪广洋又被朱元璋被贬到广东当参政去了。

不过后来的朱元璋可能念及旧情,又可能想到了刘伯温曾将对他说的话,说汪广洋还不如杨宪。朱元璋也想向刘伯温证明一下他用人是没错的。就把从广东当参政的汪广洋又给召了回来,当右丞。汪广洋的人生经历有点曲折,先是右丞,接着左丞,然后又是右丞。

汪广洋也仅此而已了,因为他在当右丞的这段时间里面只知道饮酒度日,对于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后来和胡惟庸牵涉在了一起,被朱元璋生气的处死了。

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胡惟庸。胡惟庸是一个很有名的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最后一任丞相,我们可以称他为中国丞相制度的终结者。胡惟庸当丞相的这段时间里面,听人家说自己老家的祖坟上夜晚冒光,于是胡惟庸就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慢慢的就觉得他应该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

有了这种想法的胡惟庸就开始积极谋划,胡惟庸有造反的心思,没有造反的能力,最终造反弄得人尽皆知。于是有人就把胡惟庸给告发了,这位朱元璋看重的丞相最终也被朱元璋给处死了,最后还因为胡惟庸的案件把李善长也给牵扯了进来。

朱元璋挑了三个人当丞相,刘伯温不同意,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

刘伯温曾经跟朱元璋说的非常清楚明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都不适合当丞相,但是朱元璋不听他的,后来这三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了。胡惟庸还因为当初刘伯温说他不适合当丞相而暗算他。

打仗的时候很厉害的朱元璋,在看人的方面显然较刘伯温差远了,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防备刘伯温的原因,事实证明了一件事情,朱元璋在丞相用人上面错了,而刘伯温比朱元璋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