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百姓为何纷纷给八国联军搬梯子,还帮助洋人攻城呢?

历史一书生


闭关锁国与愚民教育,本以为可以维护住自己的统治,但清朝的皇帝却忽略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不止有清朝一个国家,在清朝的外部还有着更大的世界,过分的封闭也许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给自己提供保护,但同时却拉大了与外部的距离,当有朝一日一旦发现自己的外部有着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时,也许自己已经无力选择在反击,因为除了上层人员也许还具备着一定的血性之外,中下层的人员早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在民不知有国的思想下,国内外的战争对于他们而言近乎是在看戏,又如何选择反抗?



事实上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长期愚民教育的后果就已经开始出现,对于英国的入侵战场周边的中国民众竟然当成看戏,甚至争着抢着向英国售卖各种战略物资,以至于远程作战的英国军队竟然在长达两年的鸦片战争时间里很少遭遇到后勤补充的威胁,因为在客场他们可以得到足够的补充,在基层百姓的眼中,这已经不是自己国家与外国开战,而是两个陌生人在开战,他们自己只是在看热闹,甚至就连参战的众多基层官兵,也只把当兵当成吃粮拿饷,到了战场就逃命几乎成了特色,清朝的统治者以为愚弄自己的老百姓就可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却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清朝一个国家,当自己的外敌变得强大时,早年的愚民政策已经不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是在给自己的统治挖下了一个深深的大坑。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最后的庚子国变,清朝末年的历次对外战争几乎都以闹剧而告终,对于大众而言,眼前的战争似乎就是一场大戏,自己也不过只是一个看客,为数不多的来自于平民的自发反抗,往往还是侵略者的行为超越了合理界限,侵犯了地方百姓的利益,才造成地方百姓展开了“爱国行动”,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三元里抗英,初期面对英国的入侵当地的百姓只当成是热闹,直到英国军队展开了挖祖坟和侮辱妇女的行为后,才激发的地方百姓的“爱国意识”,但与其说爱国倒不如说是爱自己的家。



而到了最后的庚子国变则更加戏剧化,为了节省战争资源,一些在中国有租界的国家开始组建华勇营,利用由中国人组成的部队来侵略中国,而受到制式和正规化训练的华勇营,竟然打出了比清朝政府军效率还要高的战斗力,可见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只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不愿意开展而已,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在最后埋葬自己。


辽宁资深球迷


首先,八国联军侵华攻打北京,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让清王朝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不断的签署不公平的条约,国库空虚,国土流失,导致国家的安危岌岌可危,后面由清王朝到抗日战争结束的近一百年里一直处于战火之中。

但是当八国联军侵华攻打北京时,老百姓却做出了给八国联军搬梯子,更过分的是,还帮助洋人攻城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当时慈禧太后的以一系列做法分析,因为慈禧太后那时候想要废除光绪皇帝,遭到了很多国外大使馆大使的反对,慈禧太后认为洋人过于干涉她处理内政,威胁到了自己在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一气之下把主张和平的大臣通通杀了,并向世界挑起了战争,随后八国联军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占领了北京。而慈禧太后随之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而逃,最终向洋人认罪,不但签署了不公平的条约,赔款,割让土地。还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如此耻辱的话。

从当时的国民情况来讲,老百姓做出给八国联军搬梯子,还帮助洋人攻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落后,“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老百姓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仇国恨。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分不清谁好谁坏,老百姓在乎的是谁能给他们带来想要的东西才是最主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八国联军侵华没有侵犯他们的利益。有一句中国古话说的一点没错,“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若君不君,则臣不臣”。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攻打北京的时候,不但对侵略者无动于衷,不作出反抗,而且还帮助八国联军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百姓对满清政府没有一点好感,因为满清政府统治者无能,政府腐败,对内压榨百姓严重,对外低眉顺眼。被清政府所压迫的老百姓们,他们更希望能改朝换代,唯恐天下不乱,心里想的反正北京又不是他们的,是皇帝的,清政府的败退,他们还能从中占便宜。

所以,综上所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纷纷给八国联军搬梯子,还帮助洋人攻城的原因所在了。


四十五度军报


“看热闹”、“占便宜”、“麻木”是当时老百姓的最真实的写照。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中国的老百姓不但不团结一致,一致对外,反而帮助起来了洋人,这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八国联军、清政府、老百姓是三个群体

最主要的是在当时,清政府和老百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在清政府眼中,老百姓是愚民,不受教化。在老百姓眼里,清政府是清政府,皇帝是皇帝,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清政府和老百姓完全是两个群体,并不是现在人们眼中的都是中国人。

清政府的愚民政策

清政府由于是外来民族入主中原,清政府的皇族都是满族人,是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所以一是因为其本身就看不起汉族人,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对百姓们实施愚民政策,使百姓们没想法,麻木,没有见识,生活的像行尸走肉一样。所以在有外国人入侵时,心里想的不是外敌入侵,我们应该与其对抗,而是起了看客的心里,第一想法是这个好玩,很热闹,因此对其漠不关心,甚至洋人一给其点好处,反而帮起了忙。



利益驱使

人都是懒惰的,谁愿意去白帮忙啊,所以正是因为洋人给了当地百姓好处了,百姓们这还很热情的为其起了运输队与向导的作用,帮助八国联军运输物资,为其指路。利益驱使,这也显示出了当时清朝末期清政府的腐败以及百姓们的贫穷,人们的迂腐不堪。


清朝末期,人们百姓的麻木,不分敌我,以及看热闹的,一切莫关已,高高挂起的心理实在是让人心酸与愤怒,这也正是封建社会中愚民政策的一个产物,经过数十年的思想,精神革命方才醒悟过来,其代价不可谓不大。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八国联军侵华,从天津进攻北京首都。清政府无力抵抗,慈禧太后带头逃跑。清政府一向实行愚民政策,面对突如其来的洋人,底层老百姓反而觉得奇怪。据说,八国联军进城的时候,老百姓在城外围观,好像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是的。国人为何如此冷漠,其实都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当时的老百姓,毫无国家概念,所以才出现围观,搬梯子的情况。

我从网上也搜集了几张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老照片,照片当中出现了老百姓为八国联军扶梯子,有的人还站在城墙上拉他们上去。看了这种照片,大伙儿有何感想?其实,当时老百姓都是被迫给八国联军搬梯子,非自愿。你想想,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面对于全副武装的八国联军,他们难不成,用肉搏抵抗八国联军。反正我是很同情那些老百姓的,连政府首脑慈禧都逃跑了,把烂摊子甩给穷苦老百姓,合理吗?其实,当时的老百姓都很单纯,绝非主动帮忙,而是被迫才这么做的。

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据说有官员给八国联军送锦旗。一幅锦旗上面写了四个大字“祝效华封”意思是“祝多寿多福多男”。另外一副上面写着“万国咸喜”,意思是“世界共享大和谐”。如果,我没有猜错,在当时很多老百姓巴不得清朝灭亡,就等着有人来解救他们了。

说实在的,发生战争老百姓最遭罪。统治者早早的跑了,留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当帝国主义进城以后,老百姓有两个选择,第一:携带家人逃跑,第二:苟且偷生。在那种信息封闭的社会,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城,跑都来不及。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以后,他们要求城里面的老百姓帮忙搬梯子。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要么抵抗,要么配合。为了活命,老百姓不得不去帮忙搬梯子,甚至被强迫一起攻城,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命。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被迫的,谁愿意那样子呢?老百姓思想都很单纯,他们只想好好生活而已,并非干涉政治。


谋士说


这位叫历史研究所的网友,说的就跟你是亲历者一样,我姥姥家住在北京西效民巷兵部洼胡同,与俄国兵营一墙之隔,距中南海不到一公里,据我姥爷讲,八国联军是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民引路入京,是教民例队欢迎入的北京,他们如果没有汉奸做内应北京也不是这么好攻下来的,据老人们讲,汉奸个顶个的都象历史研究所这么能胡噙,可是,洋鬼子一来第一个跑去认干爹的一准就是他,所以,历史就是历史,你想改变不仅没有意义,也说明你心胸的历史观非常狭隘,吐了一大尿桶口水,仅仅只是让大家知道,当年就差你没当慈禧,否则历史一定会是另一番景像,別急,早晚你能当上太后而重新改写历史的,我们大家试目以待,并祝你早登大宝,


用户7322670833693


多年前我看到这张历史照片,简直不敢相信,但,它确实存在。有图为证。为八国联军搭梯子无疑是扶着强盗进入自家小院,遗憾的是,部分老百姓就是这样做了。

这些帮洋人搭梯子的人,我妄加猜测的话,原因有三。一是洋人花钱雇请,二是被八国联军威逼不得已而为之,三是自愿的;我觉得前两种不太可能,那帮强盗抢钱都来不及,怎会使银子雇佣人呢,最有可能是人们自愿帮洋人的,从照片上看没见士兵持枪威逼,倒像是一群人起哄似地唆使洋人快点去揍清军。

至于这是一群什么人,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确实憎恨满清官府。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1900年,慈禧太后因利用义和团排外引发流血乱局,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最终攻入皇城北京,于是,作为大清实际掌权人的慈禧,面对区区几万外强,居然抛下自己的臣民,扮作村妇仓皇辞庙,带着儿皇帝夺路而逃。使北京城继天津后又惨遭强盗蹂躏。慈禧随后向列强乞和,返回皇城后,为讨好列强慈禧立马黑脸,向主战派和义和团举起了屠刀,“老佛爷”够狠。为了皇权,如此的翻云覆雨。还恬不知耻地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之国欢心。

这就是封建王朝,在统治者眼里,芸芸众生皆草民。对于苦难深重的百姓而言,他们几千年的宿命就是被一伙伙不良强者的强行统治,从皇上到县衙从没有把人当人看。如此,寻常百姓之国家民族概念与焉而生?

清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加剧,繁重的赋役剥削,吏治的腐败,使得民众生活一贫如洗极度困苦。官府与人民从不是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国王与官吏虐待穷人,以闻所未闻的暴政对待他们的人民(西班牙殖民者桑迪语)”。所以,以现今的口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去指责那时的百姓没有觉悟没有国民意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当鸦片战争爆发,满清将领奕经在浙江备战时,给道光皇帝的折子中抱怨到: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分不出良歹来。最可恶的是,每逢打仗之际,百姓男妇,毫无畏惧,从旁指点嘻笑,竟不知是何肺腑?

奕经将军的疑问,他永远不会知道,百姓做看客,正是清王朝家天下残暴统治永远无解的死结, 民不知其国,国亦不护其民。长此以往,只能导致民众普遍的社会心理:冷漠,麻木,无根。

而帮洋人搭梯子的照片,只是一个形象的宣示而已。

2018.12.24






掌上三言两语


其实,不单是八国联军,鸦片战争时期,老百姓就帮洋人打大清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老百姓更是与英法联军一起抢劫圆明园。这就是典型的国与民不同道。



因为,当时的老百姓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国那是皇帝家的,而我自己日子过得这么苦,干点什么事情都要受官员的盘剥。现在有洋人愿意给现钱雇我去赶车,那就比官军不仅不给钱还任意打骂人要好得多了。

于是,有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经验,京郊的老百姓们一看这么多洋大爷愿意出钱雇自己,乐得推着小车,带着干粮就来了。以八国联军的心态是赶紧去,去晚了就没有了。而老百姓的心态也是赶紧去,跟着洋大爷有肉吃。



中国人第一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有同仇敌忾不做亡国奴的决心,其实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接受西方民族国家概念之后,产生了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



然而,这事放到大清,老百姓根本没这个概念。洋人打北京,老百姓唯恐天下不乱,趁机占便宜,反正北京不是我们家的,是皇上他们家的,现在皇上跑了,我们也能跟着分杯羹。所以,他们不仅给八国联军推车,造梯子,还跑到圆明园去大肆打劫。洋人们要圆明园里的石头做什么,都被京郊百姓给抢走了。


傅斯鸿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极大的耻辱。4亿国人被区区的2万外国侵略者所侮辱,满清当权者更是无耻的弃皇城而逃。紧接着皇室贵族、满清大兵、义和团纷纷作鸟兽散,留下了一群目光呆滞穿着长袍的满清百姓。

于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些没有四散的老百姓并没有拼死抵抗,反而是成了八国联军的带路党、运粮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联军烧杀抢掠之后,居然还有清朝官员当面送上锦旗,以示感谢。

好多人疑问接踵而至,为什么呀?他们不爱国吗?是汉奸吗?其实都不是,请往下看。

慈禧的“硬气”,直接造成了八国联军的侵华,当时慈禧想要废掉光绪皇帝,而列国使馆纷纷反对,慈禧觉得洋鬼子太嚣张,敢干涉本太后内政,于是慈禧决定要教训一下洋鬼子,为此还杀了几个主张议和的官员,此时的慈禧确实有“骨气”圣旨中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便气势汹汹的向11国宣战。

结果清军2个月硬是没有攻下一个使馆,最后还被联军达到北京。慈禧“硬气”全无,只好化妆一番带领光绪仓皇出逃。后来惊慌失措的来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瞬间有“硬气”的老佛爷变成了无耻的泼妇,如此的满清当权者,如何让人们为你拼死抵抗。

首先,满清末期最根本的问题是种族矛盾,即中国人与满清鞑虏的种族矛盾,表现在直观上是中国百姓与满清贵族的矛盾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清政府的喊出的话:“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汉人兴,满清亡”等等。

此时的百姓已被征服,满清是以殖民者的心态来统治的,杀到你臣服。孙中山喊出百姓的心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就是当时国人的心愿。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此时的老百姓应是最高兴的,巴不得推翻满清统治。

其次,满清末期,清王朝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这种关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就已充分体现出来了。英法联军与清军大战,围观的数万百姓是处在默然的观战状态。而在清军败退时,百姓甚至还接连发出嘘声。

当时满清政府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天下的老百姓更已是民不聊生了。因此很多百姓对满清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情而言,更多是期待着能改朝换代,为了糊口、好奇或者顺手牵羊等等目的,就有了为八国联军运梯子,送武器的情形。

最后,当时老百姓找不到拼死保卫满清的坚强理由。孙中山先生说“驱逐鞑虏”,满清政府是老百姓要驱逐的对象,满清上至皇室下至旗人,都跑的一个不剩,你要一个汉人在那拼死保卫满清的国家,这显然不现实。你在此时和食不果腹的老百姓谈什么国家观念,什么爱国情怀,明显是在扯淡。

老百姓只知道这是满清的政府、满清的国家,你逃跑的时候也没喊我呀,抵抗的事与我无关。八国联军打的是你满清,你们要我去当炮灰,我不傻。满清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因此,国不知有民,则民不知有国。当年八国联军一路长驱直入,从大沽炮台一路溜达到京城,老百姓袖手旁观或是帮忙。你能说他们是汉奸?没有出卖汉民族。你能说他们卖国?对不起,满清国我不想要。你能说他们麻木?他们确实已被整麻木。请不要用当今的眼光去衡量他们,他们到不了你的高度。

当然,看热闹的不止老百姓,义和团也是吃瓜群众之一。

八国联军在进攻天津时,直隶提督聂士成向义和团求援。而义和团却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与洋人肉搏。在清军败退后,天津义和团第一个先跑。不但如此,义和团还趁火打劫清军,原因是为了报与聂士成的仇。聂士成在听闻全家被义和团抄了时,平静的战至全身破碎而亡。义和团恨不但洋人,更恨满清政府。


野史也是史


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的时候,部分老百姓的确给出了极大的“热情”迎接八国联军。他们不仅帮助八国联军运送东西,还有直接追随联军攻城的。

京城百姓的“热情”,其实由来已久。不仅京城百姓如此,大内的宫人也一样。早在八国联军进京的90多年前,在京城天理教起义中,林清所率的区区200名义士,就曾在太监的引领下攻入皇宫。八国联军的情况,和林清曾经遇到过的情况,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部分百姓对于联军的支持态度,其实主要缘于四个方面。

其一:避免被联军当做义和团处理。由于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惩罚义和团。为了避免被联军误认为是义和团成员,众多百姓无奈之下不得不主动向联军“表忠心”,而这种表达的方式,主要就是主动给八国联军提供一些支持。

其二:百姓痛恨旗人。八国联军进京以后,清室逃遁,平时作威作福的旗人没有了后台保障。而众多百姓少不了被旗人欺压的情况,趁着八国联军进城的机会,刚好可以报曾经的一箭之仇。

其三:有人趁火打劫。由于在八国联军进京以前,皇帝和京城守军就已经悄悄撤离了出去,京城百姓实际上已经处于了被皇帝抛弃的处境。而另一方面,没有朝廷维护的京城,其实已经与一座空城无异。当八国联军进进城的时候,很多人抱着趁火打劫的心态,随联军对京城洗劫一空的并不在少数。

其四,八国联军雇佣了部分百姓。在八国联军攻进京城的途中,以及攻进京城以后,一直有雇佣百姓作为八国联军的向导、苦力的情况。这些人为了酬劳或身家性命,对八国联军的帮助,也在自然之中了。


苏绽


这类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看着都腻歪了,但是,我仍然矢志不渝的想唤醒某些睡不醒的人。同时,也会和别有用心的人硬钢到底。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有些道理自然,清朝如此,今天也一样。

首先,我认为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不是汉奸。普天之下,大多数老百姓,都热爱自己生养的地方,都感恩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感恩自己的父老乡亲,都热爱繁衍生息的土地。而有时候,家庭中难免有些分歧,有的人做的不对或者太过分,大家希望你改变,成长。大家看在都是一家人的面子上,自然说你,也可能恨铁不成钢。但是你要知道,在乎你才会说你,等着大家不说你的时候,那么也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你做的非常完美。第二,你做的事情,大家已经无话可说。

就像是李鸿章,他给慈禧背了一辈子锅,这是大家看在都是一家人,中国人的情分,但不是本分。中国的领土不仅仅是你慈禧的,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所以李鸿章从沙俄,日本手里争夺领土的时候,不忘了敦促几句,更不忘了有时候发发牢骚,什么自己洋务劳苦功高。然而,经历了种种,李鸿章放弃了幻想,甚至俾斯麦问他为啥这么凄凉的时候,他直接说过慈禧烂泥扶不上墙,最后慈禧命令义和团打砸抢烧,宣战的时候,李鸿章已经说“此乱命也,臣不奉诏”。老百姓也开始扶梯子,香港人一听打慈禧,很多人主动加入八国联军。大家这次也不喷大清了,啥都没说,实际行动诠释答案。等着不想说什么,道路以目的时候,已经人心尽失。

我们的国家,那是普天下所有老百姓的财富,不是张三李四的个人财产,大清,大明,大元,谁都代表不了全中国老百姓,那不是你的私人财产。顾炎武说过天下为公就是如此。

我们的国家,老百姓自己繁衍的土地,创造的文化,建造的家园。而你皇帝呢,那是万民供养的,所以你所作所为自然代表万民,你做的事情,大家有权利提建议,你做的不好,大家更有权利批评。马克思也说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西方讲究天赋人权,孟德斯鸠,伏尔泰这套就是这源自于我们诸子百家的思想,人家自己承认的。没错,你皇帝,说白了也是来自于普天之下老百姓之中的一员,只不过出身高贵一些。但是,你的一切的一切,有今天的成果,那都是万民给你创造赋予的,大家的生命不是你给的。所以,所谓的国,是我们的文化,同族,土地,信仰,不是朱,不是爱新觉罗。为什么孔孟讲究仁道,墨家讲究民贵君轻,法家讲究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因为你的一切,都不属于你自己属于所有人!

而你能不能代表所有人,那自然也不是你说了算,全世界都如此,是老百姓心里的一杆秤衡量的。大家认为你做得好,自然你代表了所有人,会尊敬你,但是你做的不好呢?那对不起,我前面说了,大家都爱国,但是爱不爱你这个管家那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偶然看到一个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写了清朝的一件事,清朝办西学以后,教科书说了,爱国等于爱大清,等于爱皇帝。大家感觉这个是不是熟悉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只不过新瓶装旧酒?

但是呢,大清爱老百姓吗?全国上上下下揭不开锅,养着所有八旗子弟。所以,我为啥要爱大清呢?

所以,作为一个90后26岁的青年,我认为如果你比我岁数大还分不清,我希望你不要老糊涂,如果你和我平辈,甚至是00后,我希望你们清醒。虽然咱们中国不全是义和团和包衣,很多清醒和思想活跃的人。但太多太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更不知道如何爱国,盲目的把国和那个什么等同,盲目的把那个什么的排外思想等于爱国。

想想义和团的结果,被卖了数钱,你爱他,他未必做爱你的事情。而且对于“老佛爷”们,我认为,这种愚昧无知的人越多越好,他们需要盲目抵制西方国家的那群人压制有识之士:因为西方国家的思想和“老佛爷”们背道而驰。

对于“老佛爷”们,我不指责你们,吃谁想着谁。但是,我心中有个疑问,你们看到了希望解答一下:你对我狠毒,我为什么对你微笑?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老百姓给八国联军扶梯子,对于他们,一个不侵害自己和自己没关系的外人和一个只会虐待自己人的老板,他们怎么想还用得着说吗?

昔日,龚半伦给英法联军做翻译,火烧圆明园默不作声,老百姓看见清朝皇家园林,解恨的一般,和英法一起参与劫持。

奕䜣痛斥龚半伦是汉奸,龚半伦大怒:我们本身良民,但是贪官污吏弄的我们民不聊生,满汉八旗阻碍我们上进,您说我汉奸,我看您才是国贼吧。奕䜣竟然反驳不了龚半伦。

我打车的时候,碰见过出租车司机,师傅说,要是美国人过来,我不是当汉奸就是置之不理。反正都是一个皇帝,一样缴税。而且我现在儿子上幼儿园,我们房贷压力很大,不敢得病。说到某些人,师傅更是气不打一出来了。混到这个份儿上,还自吹自擂,我想有的人脸皮是挺厚的,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吹自己,人家文治武功好歹有个吹的理由啊。奥巴马人家也对自己很满意,问题是人家医改美国民众也满意啊。谁都热爱虚荣,但是前提想让人家尊敬也要有合适的理由吧?

我可以说,我以前10多岁的时候,比你们爱骂美国,我也喷。现在,我只想说林肯的那句话,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永远欺骗部分人,但是你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在美丽的谎言,仍然是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拆穿。

所以,还是相对那些先生们说,望自重,也希望你们获得尊敬,大家共勉。毕竟咱们都是中国人。等着我们啥都不说的时候,那估计你就要做好觉悟了,到时候大家觉得横竖都是死,那就不好收拾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