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什麼是信託?

信託的職能概括起來就是“受人之託,履人之囑,代人理財”。

信託(Trust)是一種理財方式,是種信用委託。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信託為什麼安全?

1、信託公司是正規金融機構,有法可依。

信託、銀行、保險、證券是國家的四大金融機構。信託公司業務運作有法律依據,受《信託法》約束。

《信託法》第16條規定 ,信託資產具有獨立性,不能抵債、不能被清算,具有債務隔離功能。

2、信託公司有銀監會統一監管

信託公司和銀行都有著共同的監管機構,即受銀監會監管。在中國銀監會的官方網站可以查詢到全國68家信託公司的備案信息。

3、信託設有信託保障金

所謂信託業保障基金,是由信託業市場參與者共同籌集,用於化解和處置信託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互助資金。

信託業保障基金本質,就是發揮行業運行“穩定器”和行業風險“消防局”的作用。

信託保障基金進一步地完善了我國信託制度,也更有效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信託是正規持牌金融機構,其業務運作均有法律依據,受銀保監會監管。


但是普通投資者卻很少購買,這是為什麼?


究其原因,信託產品是不對外公開發行不能公開宣傳的私募產品,最低100萬起投。


所以說,沒有真正瞭解過信託的朋友,大部分有一個共同特徵。


其實,早些時候信託的門檻並不高。2001年信託單筆合同最低只要5萬元,一度和銀行理財的門檻一致。


然而2009年實施新的《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後,門檻就被抬升到了100萬元。一下翻了20倍……


監管這麼做要從信託的“身世”說起:信託的業務模式在很久以前與銀行高度相似,甚至因為信託沒有網點,在客戶來源上都依賴於銀行。


這種同質化競爭肯定會有正面衝突,於是監管層索性一刀劃開:


· 信託公司只做高淨值客戶的業務,充分發揮其財產事務管理職能。


· 銀行就踏踏實實把更多精力放在存貸款上,服務好廣大群眾的基本需求。


信託業現狀


自1979年第一家信託公司成立以來,中國信託業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壯大,已經與銀行、證券、保險並稱為現代金融業四大支柱。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具體來看,截至2018年9月末,信託資產規模達到23.14萬億元,僅次於銀行理財。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銀行理財的優勢在於門檻低,擁有“群眾基礎”,靠走量取勝。


信託公司則一向非常低調,全國只有68家,且監管層明確表態不再新發,可見信託牌照是多麼稀缺。


(早在2015年,浦發銀行為了拿下上海國際信託97.33%股權,砸了163.5億。)


不過,相較於銀行、證券公司有自己的網點,產品營銷能力一直是信託公司的短板。


即便如此信託產品仍能實現如此大的規模,可見“吸金”能力是多麼的強悍。


信託產品競爭力怎樣


信託在“名門正派”發行的預期收益類產品中,競爭力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不妨與銀行理財比較,信託近年來平均年化預期收益在8%-9%左右,而銀行理財則在4%-5%左右,兩者的差距最多時足有一倍。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非常有意思的是,信託也是銀行理財非常重要的配置方向。


直觀一點講,就是投資者拿錢買了銀行理財之後,銀行卻往往為了提升收益,又拿出一部分投了信託。


而且似乎是行業主流做法,哪怕是幾家國有大行也這麼幹,比如說: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等等等等......


信託產品的“粉絲”們


除了銀行理財之外,各大機構是購買信託產品的中堅力量,包括上市公司、國企、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等。


就拿上市公司來說,據不完全數據統計,2018年兩市共有89家上市公司進行了404次信託理財,購買信託產品合計規模超過300億元。


什麼是信託?為什麼說它很安全?


而且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投資信託的熱情絲毫不減,甚至多家上市公司不斷增加額度循環購買。


舉個例子:

【1月4日】上市公司富春環保斥資2億元自有閒置資金購買XX信託兩款產品。

【1月7日】富春環保又新增5000萬購買XX信託產品。

同日,富春環保子公司浙江清園生態熱電有限公司以4000萬自有資金認購了XX信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期限為2個月。

【1月16日】富春環保再次認購1億元XX信託產品,期限為6個月。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貨幣政策寬鬆和減稅降費的背景下,市場的融資環境趨於平穩,未來一段時間信託產品收益率指不定就降下來了,低風險偏好投資者可以及時鎖定這類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