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村有三样老物件是不能丢弃的,哪三样?

乡村波比


有人说农村有三样老物件是不能丢弃的?哪三样?农村有句俗语“铁锅、棉被煎药罐,神仙用金都不换。”这句老俗话,至今为止是非常实用的,在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人都少不了,永远都是实用的。

一,铁锅。在农村,过去人们一直都是使用铁锅炒菜做饭。现在随着新的炊具的出现和使用,如电饭煲、铝锅等,实践证明,都没有铁锅好,都没有铁锅健康。因为,人身体是需要铁元素的,使用铁锅炊菜做饭,能为人们长期不断地补充铁元素,保证人体对铁元素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不同缺铁的症状,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棉被。棉被就是被絮。在冬季,每个人在睡觉时间是少不了防寒保暖的床上用品,是农村普通使用的既经济实惠,又普遍实用的生活用品。当然,现在有丝绸被、羽绒被等等,价格昂贵,在农村目前经济状况下,一般普通农民不可能使用,现在和将来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将仍然要使用棉被冬季睡觉防寒保暖,是农村人丢不掉的老物件。

三,煎药灌。现在,人们都知道,生病吃药,中药比西药要好,能尽量使用中药治病的,就不会去使用西药。因为中药是绿色植物,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西药。不管哪个人一生不生病的是非常少见的,人一生病,就会吃药。一吃药就会想到中药,除了中成药外,纯中药就要使用煎药罐熬煎而成。所以,煎熬药罐成了农民生活必须品,是缺少不了的老物件。


总之,在农村,铁锅、棉被煎药灌,三件老物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不能分割的一部分,是农民丢舍不了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

旭日东升付先


在农村家家户户留下来的老物件其实是非常丰富,也非常多的,而且以前各家不了解这些老物件的价值,往往并不珍惜,记得我小时候就拿着我爸收藏的袁大头银元玩,后来玩丢了十多枚,还有一次玩丢了两件非常小巧,镶着银丝的小瓷瓶,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玩丢也就玩丢了,并没有太在意。现在想想,追悔莫及。

而农村的老物件本来就丰富,可不止三件,很多老物件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它的价值。今天我就在这里列举三个农村家庭常用也常见的老物件,以后可能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其价值也会越来越提升。

第一件要说的就是小时候我们村非常常见的老的手动纺织机,那时候缺衣少粮的,小时候就经常见到奶奶和街坊邻居在家用这台老式纺织机织布,家中有闺女出嫁的,还会用自己家的棉花染色织出漂亮的花棉布,做成被子、床单等陪嫁。

现在社会发展快,人们早就告别了自己动手做布匹做衣服的时代,基本上不再需要这种老纺织机,以前见到过一些家里将这种小型的手动纺织机拿到灶台烧掉做饭的,现在想想有点惋惜。这种东西现在有些人,也有些博物馆,专门上农村家里收,出价不菲,而且未来的升值空间还很大。

第二件老物件就是这种家用小石磨,在我们北方早在很多年前,都已经没人用了,很多家里都把这种小石磨当碍事的玩意,随意丢弃在猪圈,垃圾堆旁边。我对象是南方人,在她家里现在甚至他们村里,现在人们还有使用石磨磨豆浆,做豆腐的习惯,基本上还比较常见,但随着机械化的进一步普及,她们那里也有很多家庭不再使用石磨。

但是石磨对于丰富人们饮食,做出可口的美食做出来无可替代的贡献,现在虽然很多家庭不再使用,一些收藏老物件的人却视为珍宝,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宝贝,出价不菲,未来石磨的价值将远远超出他的实用性。

第三个老物件就是老式缝纫机,很荣幸我家还有一台,那是30多年前爸妈结婚的“三大件”之一,小时候妈妈经常打开它给我和哥哥做衣服,缝补等工作,为我们家庭的穿衣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家这台老式缝纫机也已经很多年没有打开过了,年前我带我对象回家,对象衣服破了,我才又一次见到妈妈打开这台一直放在那里吃灰的缝纫机。

不过这个东西虽然被市场淘汰了,却是很多人的情怀,一些收藏者以及专门从事老物件生意的人,还死盯着老式缝纫机不放。在北京一个老物件售卖店见到过一次,当时一台老式缝纫机的标价竟然超过了4000元,我也是感到惊讶。

在农村有很多老物件,其实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这些老物件也记录着过去人们的生活印记,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老物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早就超过了物件本身。


李阿冰


我在农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九十年代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农民那年代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主要是种植水稻,我觉得那时候农民从事农活最离不开的农具是锄头、扁担和镰刀,不论什么农活都得用上它。现在农村种田的人少了,而且很多农活都有机械代替,省时省力。犁耙是主要的农工具,但使用的时间主要是春秋两季,现在几乎被机械代替了。

离开农村有十几年,现在每年暑假春节回去还是多多少少用上,屋前屋后空地里除除草种种菜,都离不开那几件农具。我认为作为农村,锄头、扁担和镰刀还是经常会用上的。


小桥人家2\n


说起农村的老物件儿,其实有很多。其中不能丢掉的老物件儿,应该是四件,而不是三件。

破棉袄,大铁锅,烂铺盖(被子)和穿得不能再穿的草鞋。

这四件东西,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就是搁到现在,也同样适用。

先说破棉袄。以前,物资紧缺,生活困难。穷人家里要是有一件棉袄,一般都是大人穿了小孩穿,大的穿了小的穿,缝缝补补继续穿。棉袄虽破,穿在身上同样可以驱寒保暖。哪怕棉袄上面各种颜色的补丁,一层盖一层,都舍不得丢掉。到了冬天,一样穿到身上。

再说大铁锅。在农村,现在都还有很多人使用大铁锅。因为铁锅大,人多可以煮,人少也可以煮。不像电饭煲,虽然方便,可人多了,经常都不够饭吃。大铁锅可以蒸饭,也可以焖饭,可以煮稀饭,也可以煮汤。

说到焖饭,就会想起锅粑。会煮饭的农村人,焖出的锅粑都是金黄色的,即不粘锅,又不糊臭。咬到嘴里,咯嘣咯嘣脆响。香味是纯正的米香和脆香,相信很多人都吃过锅粑。

小时候,家里穷,一般煮干饭吃都是焖饭。因为焖饭可以在锅底放其它东西。记得吃过的就有红苕,豌豆,南瓜,红萝卜,白萝卜干饭。米饭很少,刚好盖住下面的其它东西。即使是这样的干饭,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次。最难忘记的就是红苕干饭,红苕干饭同样有锅粑吃。红苕锅粑不但脆,香,还甜。和米饭锅粑一样,都是难得的美食,也是穷人的美食。

对于穷人的冬天来说。床可以没有,烂铺盖不能没有。两根板凳,几块木板,铺一点谷草,或者什么都不要,就在地上铺一堆谷草,就可以做床。铺盖就不行,哪怕在烂,盖在身上都比不盖要好。

记得我家有一床铺盖,盖了十几年还在盖,而且越盖越薄。小时候睡觉,总喜欢蹬铺盖。一个冬天下来,铺盖总是蹬得一坨一坨的。每隔两年,父亲就会找人重新弹一次,弹一次就薄一点。每到冬天,母亲就把铺盖套进用几块烂布缝起的被单里。因为穷,没有替换的被单。所以,家里的被单都是到第二年夏天,不盖被子后才会拆下来洗。开始的时候,被单还有香味,到后面就只有酸味了。脸贴到被单上,都是冰凉冰凉的,很久才能暖和。

至于草鞋嘛,对于农村人来说。方便,实用,不管晴天雨天都可以穿。而且不打滑,最主要的还是便宜。人说:‘最好的鞋子,是身上的肉皮鞋’。可肉皮鞋毕竟顶不住小石子,玻璃渣的攻击。有了草鞋就不会伤及脚板了。

个人见解,欢迎指教,谢谢。


刘明权567


广袤无垠的农村地区生长着各种各样我们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植物树种,其实除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植物之外,还有很多潜藏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都是农民生活中最常见的,不过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它们都渐渐被市场所淘汰了,就被农民当做垃圾扔在一旁。但实际上它们如今已经开始升值,都具有很大的潜藏价值。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3样老物件都是农民家中常见的,最贵的能卖几百万。农民觉着没有价值,但是在收藏家的眼中却是至高无上的好宝贝。

第一样:匾额

见这种匾额还是在电视上见过的,以前的一些大宅院,门口基本上都会挂着匾额,然后写上一些字,挂在大门口或者房子内部都是比较有特色的。不过现在基本上很难见到匾额了,基本上没有人愿意挂这种东西。但是收藏价值可是不容小觑的,好一点的匾额做工都是非常精细的,若你家有,一定要收藏好,都是升值的好宝贝。

第二样:牛腿

牛腿可不是我们生活中见的牛的肢体,而是建筑物上的一个叫做梁托的东西,主要用来将梁支座的分散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相信做建筑的人应该都很熟悉。在古建筑中,它也被叫做撑栱,相信学建筑行业的人都是比较熟悉的。不过在一些不懂的人眼中,看着就是个木头架子也没有多大的用处,所以就被当做杂物扔掉了,但其实做工精美,好的牛腿都是用上好的木头制成的,随着价值不断上涨,在市场上的价格也能卖得很高。

第三样:古钱币

我国钱币的发展历史还是比较长远的,从古代的元宝,铜板到现在的纸币,如今连纸币也基本用不上了,移动支付成为了大众的主要支付方式。不过以前的钱币虽然没有了流通价值,它的收藏价值可是不容小觑的。一些具有很大纪念意义的货物在古玩市场上能够卖出很高的价钱,特别是光绪元宝可以卖到上百万的价格。农民家中要是有这种钱币的话,一定要保存好,千万不要弄丢了。


Jomf


抱歉!真不知道呢!


生态瞭望者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农村三样老物件,也是众说纷纭!

本人小的时候虽然在农村长大,也太了解那几样属于老的物件!我个人感觉是以下几种:

1.
这个以前母亲都会常用的物件,每次纷纷补补都离不开它!

2.
这个估计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了,在灶台边上扇火!

3.这个估计也很少见了!


微客网络许老师


莫过于——

瘦田,丑妻,破棉袄!

这三样,它们——

给你温饱!

给你温情!

给你温暖!


皇埔山人老社子


农村三宝,丑妻 近地,破棉袄。


猎手621


锄头,所谓锄禾日当午

扁担,有一篇文章 题目是 朱德的扁担

针线,缝缝补补又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