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标被张居正打断一条腿为什么还要终其一生为张居正喊冤平反?

别酒怯流年


答案就在邹元标的谥号:忠介

忠介,忠诚又耿直的意思,古人的智慧用两个字就囊括了邹元标的一生,这个性格特点也贯穿了邹元标的一生,包括邹元标的政治理念,以及和张居正的恩怨情长。邹元标和张居正的第一次邂逅是在科举考试,张居正是主考官,邹元标是考生,他们的师生关系就被确定,也符合当时明朝的官员体制。这次邹元标被张居正点名的重要原因是:

◆此子性刚直,可堪大用也!

谁也不知道邹元标在是试卷中描写什么,引起张首辅的共鸣,给了这么高的评价。按道理邹元标水到渠成的搭上张居正这条大船,不愁飞黄腾达,仕途光明。

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张居正父亲去世,对于普通老百姓生死轮回正常不过,对于张居正就是考验政治生命的劫数。

按照明朝祖制:官员的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二十四个月,被称为丁忧!如果官员存在特殊任务,不能离任,可以夺情,不必回家守孝!


张居正好不容熬死徐阶、高拱当上首辅,正是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怎么能去守孝?张居正内心和行动一致,想方设法夺情!

邹元标和张居正再一次照面,作为学生的邹元标突然发难阻止张居正夺情,结果被万历皇帝打断一条腿。但是要明白,年轻的万历远远没有张居正的话语权,这笔账也能算在张居正头上!

邹元标和张居正的结下的梁子没有这么简单,在邹元标发声前,还有四个人反对张居正夺情,分别是:吴中行、赵用贤、沈思孝、艾穆。这几个人和张居正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公开和张居正作的对。


都是反对张居正,但是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邹元标最后为啥给张居正平反的原因。

邹元标的反对,应了张居正对他的那句评语:

◆此子性刚直!

说白了就是傻愣傻愣的愤青,这个愤青很有才干,并不代表有见识!尤其政治眼光!

—————邹元标反对夺情完全是出于个性!

他个人觉得张居正大权独揽,和阉党又不明不白,在改革中又伤害了很多文人利益,作为士大夫的邹元标有理由不顾师情分,反对夺情。出于士大夫的荣誉,出于士大夫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邹元标自信的站出来!

邹元标的价值观中对错就这么明朗,这种判断一直影响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包括顶撞皇帝。邹元标曾劝明神宗节制欲望,自我反省,别一天到晚沉迷酒色,这种类似的事经常发生。


于是邹元标不是在当官的路上,就是在罢免的车里。

等到张居正倒台后,邹元标才发现自己的眼光狭隘,张居正的救国策略,政治格局真的是用心良苦。作为东林党首领的邹元标又果断站出来为张居正平反!

我想说这种做法很邹元标!敢于承担,敢于认错。这里面提及东林党,是因为邹元标给张居正平反的原因,不涉及东林党和张居正的矛盾,完全出于他自己心中为国为民的一口正气。不过这也怪张居正特殊时期采取的办法过于激进,本性喜好享受,自己的屁股没擦干净,就要求别人怎么怎么地!


最后再解释清楚除邹元标以外的同仁为啥夺情

因为张居正的改革伤害了上位者的利益,这里包括皇亲国戚、士大夫、有钱人、甚至皇帝。于是夺情成了最好的把柄,可以把张居正拉下马的缰绳。况且至商鞅起,喜欢玩革命的雄才都没有一个好结果,巴不得撇请关系。

各位看官也该明白了吧?邹元标的断腿和张居正的平反,在邹元标眼里完全就事论事。当然我要是邹元标也恨张居正,毕竟大好青年、才华横溢,让张居正搞了个残疾怎么谈对象?但是我更佩服邹元标的德行,一种坚持己见,坚持真理的内心纯粹!

邹元标谥号:忠介——忠己为国,刚正不阿!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中国有句成语,叫“以德报怨”,这句话用在邹元标身上是非常恰当的。

(邹元标)
邹元标是“东林党三君子“之一,另外两个是赵南星和顾宪成。他们虽然虽然没有多大的政绩,但从个人道德角度来看,都能当得起“君子”这个称谓。

邹元标在刑部做事时,大明由张居正辅政,张可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政治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大胆变法,把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当时万历皇帝还小,万历他妈就把所有的事务交给张处理,把他当做大明的长城,一刻也离不开张首辅。

万历五年的时候,张首辅的老爸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去世了,做儿子的要回家守孝三年,以示悲痛。如果儿子是做官的,那你就要辞职,这个制度叫“丁忧”制度。可是朝廷离不开首辅大人啊,好多事没有他都不行,而张本人也不太想离开。这也很正常,您想,你离开三年再回来,谁知道到时会有什么变化,首辅的位置还会是你的吗?

(张居正与邹元标)
中国人向来聪明,既然张首辅不愿意回家,那就可以由皇帝出面发一道诏书,内容就是不允许你回家守孝,让你带孝上班,这个情况叫“夺情”,所以万历(很可能是张首辅自己下的)下了一道诏书,不允许首辅大人辞职。

这个消息在大臣们中间炸开了锅。以当时读书人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大家都认为“丁忧”制度是表达儿子孝道的一个标准操作,再说这制度执行这么多年了,你想搞特殊化怎么行?说白了不就是舍不得手上的权力嘛?所以很多大臣都上疏反对。刚开始张首辅还有耐心和大家解释:不是我不走,是皇上不让啊!后来提意见的人多了,张大人也没词反驳了,恼羞成怒之下,就动用武力了。只要是上疏反对的人,都会挨廷杖,多则一百,少则几十。

邹元标就是一个坚决反对的官员。他写好奏折准备交上去的时候,正好看到翰林编修吴中行在那挨板子。要是一般人,就不要去捋虎老须了吧,邹元标偏不。他就站在边上看吴中行挨打,由于打得够狠,差点没把吴中行打死。等打完了,邹元标从身上摸出个折子,交给内阁值班的。值班的可能良心挺好,就说,你要是上折说夺情的事,还是算了吧,没用的,反而会挨板子。邹元标就骗他说,不是,我这是自己请假的折子,您帮我递上去就行了。

(廷杖)
看到邹元标的折子,张居正火冒三丈:我这边打,你那边还敢上折子,于是邹元标也挨了八十棍子,由于是特别关照过,所以打的人没留情,把邹的腿打断了一条。打完后将他流放到贵州都匀卫,当时的都匀卫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边上都是少数民族,语言又不同,条件很艰苦。可邹元标蛮不在乎,在贵州做了几年学问,进步蛮大。

(发配贵州)
后来张居正死了,邹元标在申时行的帮助下回到京城。过了半年万历对张居正搞清算,很多原来张首辅提拨过的老爷们都变了脸,纷纷上折说张居正的坏话。这本来是邹元标报仇的好机会,可是正义感爆棚的邹老夫子反而站出来为张居正辩护,他历数张的改革给国家带来了多少好处,还提醒万历,张居正可是帝师,这么多年辅佐你,功劳苦劳都很大,你可不能这样。万历都懵逼了,心想张居正不是打断过你的腿吗?你和他有仇啊,怎么你吃错药了还帮他讲话?干脆,把邹元标贬到南京去,眼不见心不烦。

(万历皇帝)

邹元标一生恪守读书人的节操,为官清正,专注治学,于崇祯初年去世,谥为“忠介”, 《明史》评价他说:“持名检,励风节,严气正性,侃侃立朝,天下望之如泰山乔岳”。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宰少


明朝之所以灭亡和东林党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的眼中,所谓东林党,就是一群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家伙,他们坚持自己所学的东西,并将其奉为真理,完全不顾实际情况的影响,一味地施加教条式的思想与他人,就像是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看他不顺眼,却又拿他没办法。

邹元标就是这样的一个东林党人,他算得上是张居正的门生,但他与张居正之间却发生了不愉快。张居正的父亲死了,按照明朝的规定,父亲死了,儿子就必须要回家去守孝三年,这被称之为丁忧,但对于张居正来说,父亲的死讯实在来得不是时候。嘉靖年间,内阁之间的争斗实在是太过精彩,徐阶斗垮了严嵩,高拱又把徐阶搞下了台,高拱没来得及得意,就又被张居正踢下了台。这个时候,嘉靖皇帝已经去世了,内阁中有点分量的大臣要么死了,要么回家种田去了,张居正再无对手,说是一手遮天也不为过。

张居正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不同,他是一个即为自己搞好福利,又为国家办事的人,这一点,和唐朝的一位名相姚崇非常的相似,他们在大的方向上很坚定,但在小问题上不拘泥于方式方法,不被教条主义所束缚,这样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人。

万历还是一个小屁孩儿,名义上是个皇帝,但张先生一个瞪眼就能让他心惊胆战,在这些年里,大明帝国真正当家做主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张居正张老先生!在张先生的辛苦工作下,被嘉靖搞得乌烟瘴气的大明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万历中兴就是张老先生的功劳,可是丁忧却让张居正很苦恼!三年守孝的时间太久了,张居正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既喜欢权力,喜欢享受好个人生活,又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名留青史。现在,大明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蒸蒸日上,自己也成为了说一不二的内阁首辅,回家守孝三年,那不是意味着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这种事情,张居正当然不会让他发生了!

万历皇帝的诏书下来了,不允许张居正回家守孝,国家缺了谁都行,但决不能缺了张居正老先生,老先生是国家的顶梁柱,万万不能离开朝廷啊,所以万历皇帝狠心夺情,不批准张居正的丁忧了。明朝的官员可不是傻子,谁在当权,他们是心知肚明,这诏书要真是万历那小屁孩鼓捣出来的玩意儿,才见了鬼了!

明朝的大臣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一个个嘴巴就和机枪一样,说得张居正无地自容,没办法的张居正干脆就以皇帝的名义打这些大臣,凡是提到张居正丁忧事件的,统统挨板子。邹元标就是其中一个,张居正正在气头上,就看见了自己门生的奏折,这可把张居正气惨了,吩咐手底下的人使劲打邹元标,这一打就把邹元标的腿给打断了一条。前面说过了,东林党是一群认死理,不知变通的家伙,邹元标身为东林党的核心成员之一,更是把这种精神给贯彻到底了,被张居正一顿痛打之后贬官了。没有等得太久,心力交瘁的张居正就累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万历皇帝终于可以把握住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了,一场对张居正的大批判拉开了帷幕!

那些对张居正噤若寒蝉的人现在都急急忙忙的跳了出来,万历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了,谁要是批判张居正,谁就可以得到我的赏识,更是有不少官员因为对张居正吐脏水而升了官。对于邹元标来说,这似乎是为自己那条废腿吐一口恶气的大好时机,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客观的来讲,虽然张居正在位时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谋了不少福利,但在国家大事上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让已经腐朽的大明又重新闪现出了生机与活力,这份功劳确实称得上一代名相的称号了。邹元标认可张居正的功劳,他也知道张居正的家人骄横跋扈,鱼肉百姓,他希望客观的批判张居正,但,这可能吗?万历小时候有多畏惧张居正,长大后就有多痛恨张居正,他恨不得把张居正的尸体翻出来再碎尸万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跟风黑张居正就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不少官员借此上位,而坚持自己信念的邹元标则一直想要客观批判张居正,不是为张居正平反,而是想要客观一些。但对于万历来说,邹元标这样立场不坚定的人是和张居正一样可恨的,所以邹元标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让众人客观的评判张居正!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的话,大家就顺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我呗!


w芒果布丁w


从所呈现的历史资料看,邹元标是认可张居正施政改革的,他之所以认为张居正父亲去世,万历应让张居正回家守孝丁忧,不应夺情,是认为老师空出位子后,我可顶替老师继续改革的意思吧!

之后终其一生为张居正减冤,不仅是对自已当年的过激言行感到愧悔,对张居正去世后受到不公正的处置鸣不平,也是对明朝辅臣制这种实际令辅臣处于无权负责,无所适从;负责任做好任何实事,行使的任何权力似乎都是僭用了皇权,可被皇帝入罪的不合理设置的批评。

当年在反张居正问题上被万历皇帝打断了一条腿的邹元标,似乎却取得了在张居正去世后请求为张居正喊冤平反的政治资本,历史多么微妙!


历史的微妙启示


邹元标,字尔瞻,东林党领袖之一,是万历五年的进士,典型的清流官员。这类官员的优点是知识渊博,人格高尚,在“克己”这点上做的非常好;缺点是对别人的要求同样也很高,看事情只注重一点,经常忽略其他的相互关联环节。在他们眼里到处是问题和缺点,他们能轻松的指出种种矛盾,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困难,清流会选择硬刚到底,大不了一死。但说实话,问题一点没解决,原来什么样,他死后还是什么样。这种官员一般名声大多不错,但于国于民,却意义不大。有的时候,甚至会危害国家。比如明末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以及后面东林党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这些清流中,要么是装的,最后为了活命向侵略者摇尾乞怜,比如钱谦益;要么就是类似于邹元标这样的,对时局毫无办法,最终硬刚到死,比如黄道周。明末打嘴炮的大师太多了,却没有如阳明先生一般的伟大人物,所以明朝灭亡的既匪夷所思,又理所当然。

话说邹元标和张居正之间本来没有矛盾,而且张相还能算上邹元标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派系的才对嘛。但明朝官员一直都是非常有个性、有气节的。尤其是邹元标这样的清流,在他看来,没有关系远近、职位高低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他就认理儿!皇帝都敢随便怼,更别提我们的张首辅了。

两人的矛盾点就在张居正“夺情”这件事情上。按照规定,父母死了,在朝为官的儿子需要卸任,回家丁忧三年。我们的首辅大人此时已经权倾天下了,除了每天认真处理朝政之外,业余时间打打小皇帝的手板,和张小太后调调情,日子过得很舒心。突然父亲过世了,这让张居正非常难办。自己要放弃现在的权势吗?自己的改革大业还没完成呢!况且皇帝还小,太后又事事倚重张相。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张居正都不能辞官。所以张居正决定“夺情”了。

在张居正夺情这件事上,反对的人很多。有些人是属于政敌,想把张居正搞下去。但我们可以肯定,邹元标不是这样的人。他反对张居正夺情,一方面是早就对张居正独揽大权,为所欲为的嚣张样很不满了;另外一方面,邹元标是真觉得张居正夺情没道理。“你老爹死了,你不回家去哭,居然还赖在朝廷作威作福!每日花天酒地,大搞排场,没见一丝亲人故去的悲伤之情,简直不配当人啊!更不配当首辅,连禽兽都不如!”这基本就是邹夫子全部的意思了,挺直白,够简单。

张首辅是大才,能把大明治理的兵强马壮,国库充盈。这绝对是萧何、诸葛亮一般的人物。但不世出的才华,不代表高尚的人品。论人品,叔大兄拍马也不及尔瞻贤弟呀。对待政敌,张太岳一向是往死里整。邹元标和首辅比,那就是个小苍蝇,首辅大人都懒得理他。也省得再开辩论赛了,直接就赏了80大板子,打得邹夫子屁股开了花。估计张首辅一定是恨透了邹元标,连他一条腿都被打断了。后面应该还想杀他,但被他稀里糊涂躲过去了。

再后来,无敌的张首辅最终还是败给了时间。大明近三百来首屈一指的宰辅去世了,他曾为这个国家呕心沥血,同时也功绩斐然。但他死后被自己的学生清算了,之前的那些改革也都被废除了。万历皇帝开始还惦记着自己来治理国家,后来发现太困难了,加上无休止的和群臣斗智斗勇,彻底消磨了他的意志。明朝越来越缺乏一个具备强力手腕的人来治理。整个国家言论确实是完全自由了,但也走向了崩溃。商人们不交税,官员们整天忙着斗争,皇帝躲在后宫过家家,民间各种学说蓬勃发展,人们思想空前的解放。

如果大明朝能就这么走下去倒也不错,早晚会破茧而出,迎来真正的资本主义革命。但很可惜,上天没有眷顾这个优秀的民族,优秀的国家。兴起于辽东的女真部落越来越强大,并最终给大明朝带来严重的危机。此刻的邹元标才发觉万历前十年是多么的幸福,那时候有张首辅统筹全局。虽然首辅大人很霸道,也十分的刚愎自用,但他确实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那时候将星云集,哪会怕什么外敌?那时候经济繁荣,哪会没钱赈济灾民呢?此刻邹元标才发现,是自己的格局太小了。失去张相,才发现只有张相能救大明。

于是在明末那种绝望的情绪下,邹元标作为清流,没有能力改变国家命运。他很着急,同时也彻底认识到张居正才是正确的。作为历史上以刚直留名的人物,此刻担负起为张居正鸣冤平反的重任,并不稀奇。“损失一条腿算不得什么,我与张相没有私人矛盾,当初是我错了,我应该认错!”这是作为文人的一种气节,也许我们现代人不能完全理解,那也不用奇怪,因为我们的个人思想境界没这么高。


途牛山小旋风


邹元标是张居正的学生、门生,是靠张居正的提携而做官,可以说张是邹的恩师。

张居正母亲去世,中国以孝为先,以孝治国,按规定张居正应该辞去首辅,回家守孝丁忧三年。但当时万历年幼,又正处在万历新政的关键时候,朝庭是绝对离不开张居正的,这样朝庭大臣要求万历“夺情"挽留张居正,李太后也出面挽留张太师,张居正便顺水推舟留了下来。

邹元标很正直,觉得张居正做错了,便上书弹劾老师不忠不孝,留恋权力,以彰显公正。邹元标便被打屁股,结果打得重了些,一条腿断了,留下残疾。后来万历清算张居正,张居正被剥夺了一切政治荣誉。但邹元标在政治上与张居正是同路人,不计前嫌,为张居正平反奔走呼号,那是政治。

当然也不排除邹元标为了政治而沽名钓誉,在一开始就与张居正演双簧,互相利用,腿打断了可坐轿,可人抬,不耽误当官。这是政治,不是常人能理解的。


书华36


纵观邹元标的一生的为官经历,他这个人的性格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直,以致于他就算面对权贵也是敢于直言,他不仅骂过张居正,甚至连万历皇帝也骂过,所以被贬至南京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熹宗即位,才以70岁高龄回朝出任吏部左侍郎。但其时邹元标却发现朝廷里党派纷争不断,大臣勾心斗角,不由怀念万历新政时期朝廷里的勃勃生机,感到张居正的确是难得的中兴名臣,为此邹元标上疏为张居正平反,其中一句这样写道:“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所以又被人称为“张江陵”。在邹元标看来,张居正是有功于社禝的,国家搞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推翻了,应该为张居正平反,为有志报国者树立楷模。在邹元标的倡议下,熹宗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开启了平反之门。


用户历史


张居正跟邹元标都是王学之门,都是心学门派的。


不一样的历史趣事


刚直不阿,敢于说真话。


ay117435926


一码归一码!只能说这哥们拎得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