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行业举措

1. 2019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陶剑虹教授、刘明江教授带领的起搏团队,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指导下,

成功为一位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患者植入医院首例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它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腔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对于年轻患者,活动限制少,能够适应更加活跃的生活方式。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2.2019年4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国际合作中心在西安正式成立。该中心由西京医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合作成立,将致力于推动以Liwen术式为重点的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西京医院院长李晓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主任Martin.B.Leon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Liwen术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是指将射频针经皮经肋间经心外膜进入心尖心肌内室间隔进行消融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国际合作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水平,使更加安全、有效的肥厚性心肌病微创治疗法得到推广。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会议动态

1.3月29日至30日,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举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医院、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承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医院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心血管外科并发症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会议邀清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目前血管外科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做专题演讲,结合大星并发症病例的研讨,力求将更多有关并发症处理的前沿知识展现在广大血管外科医师面前,使大家对血管外科并发症的认识得到进—步提高,借以推动中国血管外科疾病诊疗的进—步规范化,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科研

《柳叶刀》:超五十万国人研究表明适度饮酒不存在保护作用

4月4日,《柳叶刀》刊登了一项来自中英学者的共同研究,研究者针对50万中国人饮酒量和血管疾病病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项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适度饮酒对卒中不存在明显保护作用,酒精摄入均匀增加了收缩压和卒中风险,与心脏病风险呈微弱正相关。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JACC:基于标准化团队的护理能显著提高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存率

近日,来自美国的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通过多学科标准化团队为基础的休克团队护理,强调及时诊断、结构性方案、血流动力学指导和循证风险分层和集中护理,可以显著提高CS患者30天生存率。文中还指出:开始早期机械循环支持(MCS)每60分钟的延迟与9.9%的死亡率相关。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NEJM:TAVR中心年手术量越大,患者30天死亡率越低

4月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纳入了2015年至2017年在美国555家医院内由2960名术者实施的113,662例TAVR手术,其中84.7%为经股动脉入路。结果显示调整后,年手术量较低的医院(27例)仍比年手术量较高的医院(143例)30天死亡率高(优势比,1.22;95%CI,1.04-1.43)。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Clin Res Cardiol:中国房颤注册研究显示房颤患者BMI与全因死亡率负相关

共有10,942名房颤患者被前瞻性地纳入并分为四组:体重过轻(体重指数18.5 kg/m2)、正常体重(体重指数18.5–24 kg/m2)、超重(体重指数24–28 kg/m2)和肥胖(体重指数≥28 kg/m2)。结果显示,与BMI正常的房颤患者相比,较高的体重指数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超重:HR 0.70;95%CI 0.61–0.81,P<0.0001和肥胖:HR 0.54;95%CI 0.44–0.67,P<0.0001),较低的体重指数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HR 2.23,95%CI 1.67–2.97,P<0.0001)。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企业动态

1. 2019年4月2日,德诺医疗旗下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诺茂”)自主研发的“SeaLA®左心耳封堵器”CFDA注册临床中国首三例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运用,这标志着该产品CFDA注册临床试验正式开始。据悉,由杭州诺茂自主研制SeaLA®左心耳封堵器相较于其他已上市产品,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可完全回收及重复释放;

2.多重封堵,残余分流发生率低;

3.保证有效锚定,倒刺较小,心包积液风险低;

4.较小的输送鞘管输送,创伤小。

每周要闻 | 一周心血管资讯全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