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乡的变化记住乡

从家乡的变化记住乡

从家乡的变化记住乡(散文)

“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

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

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

活蹦乱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欢;

记住乡愁 只要一轮明月

你就记住了梦的来源

记住乡愁 只要一声轻唤

你就拨动了思念的心弦……”

听着徐千雅演唱的歌曲《记住乡愁》,让我不时想起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永远热恋的故乡沃土美溪——凤冈县面积第一大镇土溪镇。

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家乡随着时间的一刻刻、一天天地走过,如今却在国家那富民政策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就像一幅幅展开的美丽画卷,让人激动,心旷神怡。家乡的一切,更是让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从我小时候记忆时起,家乡的夜里就只有点起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想照得近一些就端到眼前,想照的面积宽就挂得高一些,出门喂猪就提着煤油灯。那时也没有电话,只有街上邮政所一部古老的手摇话机,乡亲们与外界沟通全靠信件往来;那时候到镇上就是一条小路,慢慢的变成可以过车泥路、框边沙石路到现在的硬化水泥路,当时自行车也不多,一般人家还买不起,出行全靠两条腿。

记得1996年我考进贵州省凤冈师范学校时,班上凤冈县其他乡镇的同学要不是有我这个土溪人,竟然还不知道凤冈北面的土溪镇。当然,他们不知道的原因也许是他们对凤冈乡镇了解得太少了,或许就是当时土溪镇贫穷、边远,离县城85里。其实他们又哪里知道,就在那时候,土溪镇乃是凤冈县面积第一大镇,人口第二大镇,如今的土溪镇更是让世人刮目相看,在全县14个乡镇中已经是响当当的大有名气了!

就是1996年我到凤冈读书,每天就只有一班客车上午从土溪开往县城,下午从县城开回土溪,路途中需要3个多小时。而如今,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从县城直通土溪镇,客车来来往往从两地往返的已经是很多辆了,车速快的就只需要40多分钟,一般就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现在,人们已经是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土地不交公粮还有直补让人们乐在心里,笑在眉头。再看看家乡的房屋,建筑材料与城市没两样,同样是水泥、钢筋的瓷砖房,从木屋变成了现代化的黔北民居。

如今再次回看家乡,家家电灯、电话、手机、家用日常生活电器是样样齐全,屋里屋外大门口和厕所都安上了电灯。每到夜晚,人们再也不用为照明而忧愁了;老中青手机的普及,更是现代人们与外界沟通不能离开的必需的现代化工具;电视机小屏变大屏,黑白变彩色;从以往的挑水变成了喝上自来水,人们外出或是赶集大多数都由走路变坐车,交通工具已由骑自行车到摩托车,乘坐中巴车,许多人还开起了自用轿车……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求强图变”的修路精神,就发生在家乡206平方公里的沃土美溪里。粮油、烤烟、畜禽、茶叶、辣椒、核桃、有机皮蛋、娄山春茶叶、野鹿盖茶叶等等产业正在这沃土美溪边蓬勃发展……

从家乡的变化记住乡

土溪镇的有机皮蛋不仅闻名于当地,还于2012年走进了央视七频道《致富经》栏目;土溪镇的教育以“沃土美溪育新人”为座右铭、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己任而培养一方学子,《大山深处的80后》三位女教师坚守大山的事迹走进了央视10频道……

家乡变了,土溪镇的一切都变了,2009年11月土溪镇还荣获“中国国际健康养生原生态首选十佳居住地”。而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家乡的乡音无改和那条清澈的土溪河水,每每我们说出话来人家就知道你是土溪人;还有那条长流不断的土溪河仍然从家乡门前缓缓流过,使家乡永远都是一幅山清水秀、水天一色的绝美画面。每到春秋季节,油菜花和谷粒一片金黄,那一道道看不尽的金色给人一份惬意、一份遐想……

家乡有山、有水、有情、有宝,质朴勤劳的土溪镇儿女正朝着“重基础、抓产业、强服务、凝人心”的工作思路,依靠这块全县面积最大的肥沃土地和青山绿水,与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和全县人民建设“醉美凤冈”一道,破茧成蝶,逐步迈向同步小康之路的“美丽土溪梦”!

我爱我故乡的山山水水,更爱故乡的人们。每一次回家我都会望得见故乡的山、看得见故乡的水,每一次离开家乡到县城上班我更会记得住乡愁!

稿件管理:紫烟幽梦

稿件审阅:木子

审阅:文章以“乡愁” 为题,通过描写了家乡多年了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

从家乡的变化记住乡

作者简介:冉昱晟,男,1980年10月出生,贵州省凤冈县人,小学教师任教10年,2010年改行当记者,现任职于贵州省凤冈县对外宣传中心记者部主任,县作家协会会员、县摄影协会会员。从小爱好写作、摄影,摄影作品获市县奖,诗歌、散文多篇在《遵义日报》发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