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錢理群(1939-),祖籍浙江杭州。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因其一直關注中國教育問題,相關撰述頗豐。

何為“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2012年,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裡,錢理群先生在寫給“理想大學”的話中,所提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概念,至今仍被廣泛討論。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雖然“利己主義者”並不是一個特有的概念,以字面意思解釋,就是一切活動和行為都以利己為核心的人。但前面一旦加上“精緻”,就多了一層精心打扮的粉飾之意。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於是乎,一旦把“利己主義者”的前面加之予“精緻”二字,那就好像披著羊皮的狼,混入羊群,讓人防不勝防。

因為比起單純的利己主義者而言,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無疑是高智商的,他們擅長用託辭來包裝自己的自私行為。甚至可能將這套邏輯粉飾為,自私=美德,利己=高尚。

而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錢理群先生還在“精緻的”前面,加上了一個“絕對的”。可見最完整的版本應該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裡面的“絕對”意味著什麼呢?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如果說“個人主義”是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奮鬥,滿足個人的物質精神要求,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那“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就是套路頗深且訓練有素,把個人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可見,可怕的不是“個人主義”,也不是“利己主義”,可怕的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

以上,就是錢老先生對教育的憂慮——忽視人格精神素質的教育,盲目地急功近利,沒有超越自身私利的大關懷,無疑教育裡信仰的淪喪。

追求理想的年紀,怎能被名韁利鎖捆綁?

在錢老先生來看,時代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的創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和人類的承擔。”

而現在的大學教育在錢理群先生眼裡,更像是在培養高智商、世俗、善於表演、懂得配合,驚人地世故、老道、老成,善於利用一切來達到自己目的的人。

這不免令人想起前段時間微博各種層出不窮的學生會仗勢欺人、耍威風事件。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作為傳播分享知識的大學校園,從幾處學生會事件裡,已不難從大學校園的剪影,見所謂“象牙塔”裡的功利化。

以及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助學金風波”也並非個例,不少明明家境更好的學生,大搖大擺地拿著貧困生補助,用著iphone玩著單反,硬生生擠掉這些明明該留給真正貧困學生的名額。

滿足一己私慾為先,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大可放到一邊,已經是一部分當代青年的理念。而這群人,往往還是高等教育的既得利者。而錢理群老先生2012年提出的問題,時隔6年,如今仍然在我們的校園內群像性上演。

這不免讓人想起一本曾經在美國引起廣泛熱議的書,名為《優秀的綿羊》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大概說的是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5年之後,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卻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感覺當前美國的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育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但是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

為此,他發表了一篇《精英教育的劣勢》來探討這些問題,沒想到,這篇文章就跟“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樣,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他把藤校形容為外表有特色,但內裡都是“失了靈魂的地方”,因為藤校的學生大都居住在“精英”的泡泡裡,自我膨脹、自我中心,自以為是。

德雷謝維奇提出“學校默認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物質的成功等同於人品、尊嚴和幸福。”

而我們也在節目的彈幕裡,看到有人觸目驚心地指出:一幫人說因為沒錢,所以顧不上理想。這種嚴重的同質化——自私自利以及“理想”的喪失,似乎是世界性的難題。

或許我們也該問問自己,當真正的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奮進求知被溜鬚拍馬、曲意逢迎、趨炎附勢所替代,那我們所追求的教育,還真的是我們最初想象的那樣嗎?而我們究竟又該為此做些什麼呢?

對此,錢理群先生提出了幾點不能迴避的問題,首先是大學教育應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再來,需要注重學生精神素質的培養。接著,一定需要具備長遠的眼光,不能狹隘地將大學辦成職業培訓班。最後,大家必須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在該追求理想的年紀,卻深陷於名韁利鎖的泥沼,自利為先,信仰靠邊,若變為一種常態,那對社會、對國家的損害,將遠超我們所想。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優秀的綿羊》裡,作者指出“他們的確聰明,有天分,活力四射,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貪婪、冷漠、怯懦,沒有勇氣,沒有遠見——這就是今天的精英階層。”

看來放眼世界範圍內,無論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好,或是“精英”階層也罷,都在面臨著同樣棘手的問題。

蘇格拉底說,教學就是幫助個體重新認識自己的真正追求。

若我們都把大學的目的看作是為了某種利益,而完全踢出掉經歷教育這件事情,那其實就是一種不幸。

在拉丁語裡“教育”的本意是“激發”,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激發並喚醒每個學生潛在的狀態,而不是把他們裝訂在一個不變的定製款盒子裡。

附:信件原文

我們正在培養出一批

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錢理群在“‘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的講話

2012年4月22日

2007年有兩條新聞看得我毛骨悚然。先說第一條。大學新生一報到,有些學校領導就約見學生家長,提出現在開始,就要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做準備,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的訓練和指導。這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我曾經感慨應試教育之外的教育都進不了中學,現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機:與就業無關的教育是不是也進入不了大學教育了呢?

這裡涉及一個嚴重的、不能迴避的問題:首先,我認為大學就業難,確實暴露了大學課程設置陳舊、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問題。這是大學教育必須改革的一項內容。

第二,我們要具體分析一下,大學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原因在哪裡。在我看來,一個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質的問題。很多就業單位,對大學生的素質有許多批評,他們主要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一個是獨立自主能力比較差,一個是缺少團隊精神,不善於和他人合作,還有知識面太狹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不足。許多人可能在中學成了應試機器,到大學又成了就業機器,這樣來度過自己的青春時代,且不說會影響自己一生的長遠發展,單就個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對就業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眼光。現代社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斷會有一些新的專業、新的職業出現。這使得每個人都必須不斷變換自己的職業和社會角色。具體的培訓是可以通過訓練班來解決的,眼光狹窄地把大學辦成一個職業培訓班,那可能再度耽誤大家,而且可能整個地耽誤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條新聞。

第二條新聞也讓我吃了一驚。說新生未入學,家長和學生就忙成一團,通過一切途徑,找各種關係以求打點、照應。還沒上大學就開始打聽,哪個老師給分高?團委和學生會哪一個比較有前途?評獎學金是隻看成績還要在學生會混得很好?據說有一個沒有正式報到的新生,把學校裡主要領導、團委書記、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這真讓我目瞪口呆。我們每個同學要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更加重大,也更加嚴峻。

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的創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和人類的承擔,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們現在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所謂“精緻”是指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樣的學生很能迎合體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這裡。這樣的人,正在被我們培養成接班人。那些笨拙的、只會吹牛拍馬的人其實體制並不需要。這是我最擔心的問題。這樣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問題的要害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沒有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套在名韁利索之中自我的庸俗化。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而我們的大學教育培養出這樣的人,不僅是失職,從根本上說,是在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