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2019雄安嘉年华上有道雄安特色“大餐”

观技艺、赏名画!2019雄安新区嘉年华活动上,新区三县艺术家齐聚一堂,带来亲手制作的陶瓷、书画摄影、芦苇画等精美文艺作品,为游客送上一道雄安特色文化“大餐”。

绞胎瓷上“显”白洋淀红色记忆

来自雄县的画家刘新是制作绞胎瓷的一位手艺人,他在本次嘉年华活动中带来了自制的绞胎瓷作品。看到游客对绞胎瓷有些陌生,他在现场向人们耐心地介绍这种瓷器的来历和制作过程。

绞胎瓷发源于北宋年间,又名“搅胎瓷”“透花瓷”,制作时瓷器艺人将不同颜色的泥块绞在一起,通过胎内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因此绞胎瓷也被称为“编织”出来的瓷器。


不一般!2019雄安嘉年华上有道雄安特色“大餐”

雄县画家刘新自制的绞胎瓷作品。中国雄安官网记者朱伟琳摄

拿起一件红白相间的瓷瓶,刘新指着上面的花纹向游客介绍说:“这白色正如白洋淀,红色就像五星红旗在祖国大地飘扬,这些自然形成的花纹,就像是咱们白洋淀烽火岁月的一个缩影。”

刘新说,在烧制过程中,因为不同的泥缩水程度不一,烧完后有多半是开裂的残品,所以做一件绞胎瓷成品比较困难。能在这次嘉年华上代表雄县展示自己的作品,是一件非常自豪与光荣的事情。

书画影像记录雄安

不一般!2019雄安嘉年华上有道雄安特色“大餐”

容城县画家王文明现场创作国画作品。中国雄安官网记者朱伟琳摄

容城县画家王文明今年64岁,是本次嘉年华活动书画摄影展的策展人之一,他的一幅国画“胖虾”图也在陈列的展品之中。提起这幅画的创作想法,他说:“白洋淀是水乡,盛产鱼虾。前些年白洋淀曾经面临干涸威胁,雄安新区设立后这里的水位逐渐恢复。现在白洋淀鱼美、水美、虾美,环境更美,所以我要把虾画得肥一些。”

王文明介绍,本次参展的绘画作品有30余幅,摄影作品有20余幅,题材大多反映“华北明珠”白洋淀的风光,参展艺术家都是土生土长的雄安人。“嘉年华活动给三县书画家、摄影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都挺激动,挺高兴。”


不一般!2019雄安嘉年华上有道雄安特色“大餐”

容城县摄影爱好者牛慧民作品《雄起雄安》。牛慧民供图

容城县摄影爱好者牛慧民也参加了本次嘉年华活动,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竣工前,他为工地拍摄的一张日出照备受游客称赞。牛慧民说,这张照片名为《雄起雄安》,象征着雄安新区越来越辉煌。

此外,牛慧民还带来一组以容城县留通码头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展示了码头一年四季的变化。留通码头位于南拒马河汇入白洋淀的河口附近,是一处常被人忽略的小码头,但在牛慧民的镜头里,这里风景如画。牛慧民说:“把留通码头不同时间的变化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让大家了解更多雄安的美景。”

芦苇画走出雄安

不一般!2019雄安嘉年华上有道雄安特色“大餐”

在活动中展出的芦苇画《民族之魂》复制品,该作品右下方描绘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刘永乐供图

芦苇画是在古老的苇编技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用料环保,取材于白洋淀,制作精美,被称为“绿色艺术品”。芦苇画还曾作为外事活动礼品走出国门,成为推广白洋淀文化的一张名片。


不一般!2019雄安嘉年华上有道雄安特色“大餐”

活动现场,游客在观赏芦苇画展品。中国雄安官网记者朱伟琳摄

安新县的刘永乐是一位芦苇画大师,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广受社会喜爱和市场青睐。嘉年华活动上,刘永乐与他的学生带来不少芦苇画精品作,有反映红色文化的《民族之魂》,有反映雄安新区白洋淀风情的《淀上小憩》,也有反映新时代新面貌的《龙腾盛世》等。

提起芦苇画《民族之魂》创作理念,刘永乐说:“这幅作品主要是为了弘扬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狼牙山为大背景,也展现出祖国风光秀丽、地大物博。”他还说:“作为一名手工艺人,我们会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为新区文化事业发展作贡献。”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从绞胎瓷、书画作品到芦苇画,以雄安特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三县艺术家们用他们各自擅长的方式诠释雄安文化、记录雄安发展,其作品也成为游客了解雄安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