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暴發,非洲熱帶氣旋“伊代”帶來的第二場災難

當地人對這次印度洋強熱帶風暴的到來並無充足準備。“這和南半球熱帶氣旋素來較少有關,當地的人抗災意識不強。”

聯合國專家則指出,這場災難的嚴重程度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必須在災害規劃、應急準備和氣候適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2019年4月1日,根據聯合國網站消息,多名專家預計,包括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等國家的西南印度洋盆地,經歷了有史以來發生的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一次熱帶氣旋——“伊代”(IDAI)。

這是非洲並不多見的強熱帶氣旋。“伊代”雖被稱作強熱帶氣旋,但本質上與颶風、颱風一樣,均指在熱帶海洋上由強烈低氣壓所形成的風暴。

霍乱暴发,非洲热带气旋“伊代”带来的第二场灾难

莫桑比克Buzi地區,“伊代”熱帶風暴登陸之後,晾曬衣服的當地人。(視覺中國/圖)

2019年3月14日,在暴雨影響持續了超過一個星期後,強熱帶氣旋“伊代”在莫桑比克第二大城市貝拉登陸,後轉向津巴布韋和馬拉維。

根據中國氣象局介紹,這個熱帶氣旋於3月9日在非洲莫桑比克海峽生成,之後迅速加強到超強颱風級,在當地時間3月13日加強為強熱帶氣旋,當地時間14日早8點,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相當於中國的超強颱風級。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於3月26日指出,“伊代”已造成超過700人死亡,約50萬人流離失所,價值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遭到摧毀。“伊代”影響了約300萬人,其中近三分之二在莫桑比克。

不只洪澇,被汙染的飲用水源導致霍亂暴發。4月3日,據中新社報道,莫桑比克暴發了霍亂疫情,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400人,其中大多數人位於受災最嚴重的港口城市貝拉。疫情擴散很快,一天前還只是1052人。該報道稱,當地政府官員已經宣佈第二起因霍亂死亡的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則警告,類似霍亂的水傳疾病如果在災區蔓延,是“第二場災難”。

上述聯合國專家聲明,科學證據表明氣象災害將在未來變得越發頻繁和嚴重,必須在災害規劃、應急準備和氣候適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像高鐵在門口開過

回想起“伊代”的第二次登陸,已經回國的某國企員工戴明(化名)還有些後怕。

直到3月14日登陸的當天早上,他手機才收到群發信息,說晚上臺風會登陸,請待在家裡,不要隨意外出。

這是北方人戴明第一次遇到颱風。他和同事們就住在貝拉臨海的安徽外經酒店。“想過要住遠一點,但已經來不及了。”

他盯著手機裡的時鐘,感受“伊代”一點點靠近。晚上6點鐘,穿堂風已經堵住房門了,戴明意識要趕緊回自己房間。晚上8點半,手機信號全部中斷。晚上10點,“感覺陽臺上有10個人在敲窗戶,門口有10個人在敲門,有點兒像高鐵在你門口開過”。

戴明躲到衛生間,發現水已經從陽臺往房間裡湧了大概30釐米的高度。

由於水和食物並不充足,酒店只供應每日兩餐,每餐一個菜和米飯,柴油發電機每天發電一兩個小時,供充電洗澡。

戴明只好和同事在附近的超市囤了一些飲用水,“超市的方便麵在兩週之前就被賣光了,平時中國人喜歡買方便麵,(當時)一包都沒有”。

酒店距離貝拉機場只有十分鐘車程,戴明每天都會去機場問回國航班,因為機場斷電,機票沒法正常售賣,只能付現金。全價不打折,坐滿就走。

3月24日,戴明終於從票販子口中得知還有餘票,想辦法買到了一張,懸著的心才放下。

不光斷電,通訊也被迫中斷。回國之後,3月26下午,戴明和當地同事聯繫發現,貝拉的通訊才剛剛恢復。

根據風雲三號D星3月6日19點45分的監測顯示,南印度洋颱風“伊代”在正式加強為熱帶暴風之前,其熱帶低壓雲系已經具有清晰的螺旋結構,這些發展旺盛的螺旋狀強對流雲於3月4-6日影響莫桑比克中部和馬拉維南部,給當地帶來了一次大範圍強降雨天氣。

在一張中國氣象局公佈的監測圖中,3月25日與2月24日相比,僅一個月時間,代表水情的白色點圖形就從東部沿的小部分區域發展到全國,增加的代表著災後洪澇。

同樣遭受重創的還有津巴布韋、馬拉維。

在津巴布韋,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和洪水對馬尼卡蘭省的奇馬尼馬尼、魯西圖、奇平吉等地區造成了嚴重危害,一些地區山體滑坡、河水決堤、道路橋樑中斷,引發巨大人員傷亡。

根據央視現場傳回的畫面,在受災嚴重的庫帕村,十幾公里山路要開車3個小時,臨時搭建的土木橋下遍佈岩石和倒塌的樹木,一夜之間77戶人家只剩下2戶,整個村子都不復存在。

洪水後食物和水被汙染,引發霍亂等疾病

公羊隊是浙江省的民間救援隊,在3月22日接到任務後,公羊隊此次派出的醫療隊隊長徐音和同事就判斷災後瘟疫會爆發。“洪水後一般會有食物和水被汙染,從而引發霍亂、痢疾等腸道性疾病,如果得了霍亂,救治不及時可能會在數小時內脫水死亡。”

事後證明,公羊隊的判斷是準確的。

作為公羊國際救援隊派出的援助醫生,徐音和孫海良最關注水的問題。儘管有充足的物資準備和12次出國救援經歷,當公羊隊和其他救援隊其他同事到達莫桑比克貝拉市Lamago村的時候,眼前的景象還是出乎他們的意料。

暴雨過後的村莊,白色牆體上的水位線足有一人高,農戶之間原本的土路如今早已不見痕跡,只剩下漫無邊際的汙水混著綠色漂浮物。在臨時搭建帳篷外排了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霍乱暴发,非洲热带气旋“伊代”带来的第二场灾难

莫桑比克Buzi地區,“伊代”熱帶風暴登陸之後,死去的牛。(視覺中國/圖)

有位老人昏厥休克了,急救時救援隊才知道他已經腹瀉了很多天,脈搏微弱,心跳也慢,“很多病人就是這樣給耽誤了”。2019年3月27日,孫海良向南方週末記者描述現場看到的情景:“救援隊進村時,受災的人們腦袋耷拉著,眼裡也沒神了,發高燒、腹瀉的小孩子躺在地上,也沒有藥。”

孫海良回憶,因為環境和健康意識不強,小孩子會在髒水坑玩水,村民喝的也不是乾淨的水,即便從60-70米深井打的水也被洪水汙染過。

除了常用的西藥、外傷包紮用品,救援隊從國內開了三個藥方,孫海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主要有預防病毒感染、治療腹瀉的內服藥和治療皮膚感染的外用藥。在村落中,水被汙染了,救援隊就把從中國運輸的礦泉水倒入藥壺,同時通過華僑採購不斷補給。

在津巴布韋,華人救援行動開始得更早。中非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趙科介紹,3月18日,華人華僑聯合總會、華商會、中資企業商會、中津野保四個華人組織開始牽頭商討救援事項。一天後,當地華人籌集了共計30萬美金的救援經費及物資。

在民間力量發力的同時,官方救援隊也陸續抵達。據莫桑比克媒體4月2日報道,該國政府官員稱成千上萬劑疫苗已經被運送至災區,試圖控制疫情的迅速蔓延。

據央視報道,設置在貝拉機場的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辦公室緊急情況行動中心,每天來往數千人次,這裡也是防疫消殺的重點場所。孫海良遇到的就有來自中國、英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救援隊。

此外,為遏止霍亂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向莫桑比克災區調運90萬劑霍亂口服疫苗。

另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在“伊代”過境地區,有超過7.5萬名孕婦,由於醫院損毀,災區缺乏醫療物資和醫護人員,這些孕產婦中預計有約7000人面臨著生命危險。

被忽視的極端天氣

在津巴布韋生活了24年的趙科,直到3月18日,“伊代”登陸五天後仍然不敢相信,“津巴布韋氣候宜人,從未有類似的極端天氣出現。”

一位颱風專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相對於亞洲的颱風和美洲的颶風,此前的確少見印度洋一帶的熱帶氣旋。“伊代”發展之迅速,他分析,這與當時的海溫、大氣環流切變等周邊環境都息息相關,尤其是,“周圍環境就像是河流裡的渦旋,河流在湍急的地方跑得快,帶著熱帶風暴也跑得快”。

對於海溫的影響,亦有自媒體“中國氣象愛好者”分析,1月-3月是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活動的頂峰。儘管莫桑比克海峽狹窄水域中形成的熱帶氣旋往往比在更廣闊的西南印度洋上形成的熱帶氣旋要弱,但因為這一地區的暖海水深度足夠,不少熱帶氣旋會在登陸前達到最強狀態,這會導致很大的破壞。

目前,國內鮮有專門研究非洲熱帶氣旋的專家。南方週末記者聯繫了包括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所、南京大學,以及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內外機構和科研院所,並沒有得到對“伊代”的進一步的解答。

但是氣象專家們都不否認,極端氣象的異常與厄爾尼諾大背景分不開。2019年2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氣候預測與適應部門主任Maxx Dilley表示,世界氣象組織最近確認2015-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四年。但即使是微弱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可能使2019年比2018年溫度更高。

和國內對臺風的應急對比,戴明感到,當地人對這次熱帶氣旋的到來也並無充足準備。“這和南半球熱帶氣旋素來較少有關,當地的人抗災意識不強。”

孫海良也觀察到,對當地人來說,溫飽還是首要問題。他回憶起到當地村莊的第一天,”病倒的村民看到我們來了,只是拍拍肚皮(表示餓了),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

風暴降臨時,當地鋪蓋在房頂上的鐵皮瓦被大風撕裂、扭曲甚至掀落於地。眾多鐵皮瓦碎片一霎間漫天飛起。一些躲避不及的市民被鐵皮瓦碎片擊中,甚至造成傷亡。

霍乱暴发,非洲热带气旋“伊代”带来的第二场灾难

2019年4月1日,莫桑比克貝拉地區,破碎和毀壞的建築。(視覺中國/圖)

戴明分析,這和非洲的規定有關,“如果你的頂棚沒有蓋,就相當於房子還沒蓋好,就不收稅,所以當地很多當地人為了不收稅就永遠不給房子蓋頂棚。”聯合國專家則指出,這場災難的嚴重程度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必須在災害規劃、應急準備和氣候適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