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文化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文化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课堂实录】

我们讲到传统文化,就会说到主体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是主体性,历史上治国的理念以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制度都是在儒家指导下制定的,在传统社会里,基本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受儒家最深的。但中国的文化不是单纯的,只有一种,而是很丰富。友一句话叫“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丰富多彩,思想家大量的涌现,产生各家的学说,被称为诸子百家的时代。到了汉代,总结先秦的文化学术状态,归纳为十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归结为有六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经过了汉代的整合,留下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其他的就被这两家吸收了。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文化

两汉之际,佛家从印度传到中国,经过东汉、三国、西晋的传播,东晋之后也开始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艺术。到唐代,中国文化就形成了一个儒道佛三家鼎立的文化格局。这三者对中国文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后就有这样的说法,“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实际上这三家功能的分割并非这么明晰,而是互相渗透,各有侧重,都是具有综合性。有些人就讲,道家才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内在的作用比儒家还有大。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文化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一批学者深感中国文化的衰落,所以提倡儒家的回归,被称为“新儒家”,后来也有大陆学者响应。80年代以来出现一批学者,提倡建立新道家学说。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过,比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就讲到过“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中国的道家和道教有很深的关系。鲁迅这样讲是批评道教,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神,比如阿Q精神,就认为是从道家来的,庄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精神胜利法的痕迹,还比如“各人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等。鲁迅认为这是国民性的劣根。80年代这批学者主要是从肯定的态度,认为道家里有很多积极的东西影响中国,对现代的意义特别重大。这两种说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现在从总的来讲,对道家思想的了解都是很少的,相对于儒佛,大众对道家的了解也是最少的。道教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微弱的。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了解因此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今天就来介绍道家。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文化

过去我们有一些对道家流传的说法,大多数很消极,我要反过来介绍道家积极的一些思想。首先要讲道家的创始者老子,把这个学派称之道家,是到汉代才定下来的名称。道家内部也有很多派别,就拿老庄来讲,他们的思想也是很不相同的。到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是在分化和整合中,比如韩非,他是法家的代表人,他分析先秦思想的派系讲到,儒家分为八派,墨家分为三派,《庄子》有一篇《天下篇》,提到道家也有三大派,一派是老子和关尹,第二是田骈和慎到,第三是庄子。在分化中又错综复杂的交流和吸收。到了汉初,道家又有发展,把黄帝扯过来,成为“黄老之学”,以政治理论为主的学派,在汉初政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武帝之后虽然推崇儒术,但“汉家自有制度,王霸道杂之”,到了宣帝也还是很看重道教。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文化

道家的著作最有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在先秦时成为《道德二篇》,现在分为81章,上篇主要谈道,下篇主要谈德。《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除了这两部,还有一部《冲虚真经》,也就是《列子》,还有一部《通玄真经》,也就是《文子》这部书。这四部书是最重要的。汉代还有《淮南子》,大量的都是道家的思想。有这些书,但是不是这些人作的呢?众说纷纭,说不清楚。司马迁时的人就已经不知道老子是谁了,司马迁讲有三个人可能都是老子,但他倾向于李耳,孔子问过礼的那个礼官,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是李家王朝,道家地位高于佛教,就是因为李唐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李耳。但现代已经很难考察。《道德经》这部书也不一定是一个时期一个人写出来的,可能经过长时间才写成。对于庄子,大家对这个人没有过多分歧,蒙国的庄周,但《庄子》这部书也是很混杂的,不是一个人的作品。真正庄周的作品可能只有《内篇》七篇,也有人认为《外、杂篇》才是庄子所做,当然现代已经很难考证清楚。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部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论文集。

待续。。。道家主要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