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

宗教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和發展的普遍規律。中國化是我國宗教的優良傳統,我國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從外部傳入,經歷了長期的、主動的本土化,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逐步相適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宗教走出了符合國情特點的中國化道路,成為中國人自己的宗教。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國內社會轉型思想多元化背景下,有的宗教出現了一些與中國化方向相背離的傾向和苗頭,表明我國宗教在中國化的道路上必須久久為功,持之以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要求宗教界在政治上自覺認同。要引導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導宗教界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服從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要通過推進宗教中國化,有效防範“去中國化”逆流,有效抵禦境外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要求宗教界在文化上自覺融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要支持各宗教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要求宗教界在社會上自覺適應。要教育宗教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依法管理,在法律法規範圍內開展活動;支持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鼓勵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眾彼此尊重、和睦相處,共同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信教群眾愛崗敬業、誠實勞動,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既要積極,也要穩妥,因地因時因教制宜,注重實效,行穩致遠。特別要注意調動宗教界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推進宗教中國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