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儿时看电影《林则徐》,喜欢前半段那虎门销烟时的轰轰烈烈,不喜欢看后半段林则徐被贬后的情势急转,尤其是看到关天培横刀自刎那一段,眼泪就控不住了。念书后知道,关天培的殉国,虎门炮台的陷落,竟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端。 去淮安之前不知道关天培是淮安人,只是在韩侯祠出来后搜索百度地图时,发现韩侯祠的南面不远有个关天培祠,只需步行几分钟,我决定去凭吊一下这位民族英雄。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生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战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战死那年是60岁,所以电影上是个满脸白胡子的老将了。关天培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武痒生出身,也就是武秀才,从军后自把总做起,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记、参将、副将、总兵、直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署理江南提督,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迁任广东水师提督。29年时间,从把总升到提督,满清绿营的武馆官职几乎一级不拉,可谓老行伍了。有别于电影《林则徐》中的自杀,真实历史上关天培是被英军的炮击身亡,因护印离开炮台而幸存的家丁在战后找到其遗体时,已被炮火烧焦了一半。电影是做了艺术加工了,估计是认为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关天培的忠烈,现在看来,觉得大可不必,能战死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就是英雄。

关天培守炮台这一仗其实是实力很悬殊的,仅四百余人,几乎全部战死。而当时接替林则徐的琦善非但不发援兵,甚至在战争开始前,解散了大部水师将士,拆除了部分炮台设施,可见长城总是被自毁的。我一直有个假设,假设当时的清政府能够下定决心,全国动员,启用主站官员,调动一切资源抗击英军的话,劳师远征的英军不见得能取得最后的战果,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可惜没有假设,有的只是道光皇帝的摇摆不定,有的只是各级官员的卑躬屈膝,苟且偷安,虽然关天培之后还有定海总兵葛云飞与江南提督陈化成的先后英勇战死,却只是夜空中的几朵绚丽烟花,改变不了中国一步步走向百年黑暗的最终结局。

关天培祠在一条小巷子里,周围都是老民居。跟韩侯祠差不多,关天培祠也只有一进院子,进了大门就能看到院子那头的三间享殿,跟韩侯祠不同的是,享殿两侧还各有两间厢房。享殿内正中玻璃后是关天培的塑像,头戴官帽,身穿朝服,胸挂朝珠,正襟危坐。我查了下,关天培最后的职位是广东水师提督,是从一品武官,胸前补子应是麒麟,不过从我拍的照片中看不大清楚。塑像左右各有一亲随站立,分别执剑捧书。享殿内还有关天培的画像、生平介绍、虎门炮台地图等。

享殿正门上有金字横额“关忠节公祠”,“忠节”是道光皇帝赐的谥号,有别于一般武官二字谥号以“武”字开头,关天培的谥号开头字是文武官员通用的“忠”字,大概是皇帝觉得关天培是文武双全的吧,塑像旁两亲随手中的剑和书也好像在呼应这一点。第二个“节”字,在众多谥号第二字中也是排在前十的。道光皇帝对关天培的身后还是不错的,御制祭文,优恤关天培一子骑都尉,世袭罔替,另一子云都尉,在虎门为关天培建祠并入祀专为为国捐躯将士设立的北京昭忠祠。淮安的这座关天培祠是关天培的儿子在其殉国五年后集资自建的,现在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网上说祠内有道光亲书御碑,不过我没看到,只看到院子里趴着的一个残缺碑座。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淮安关天培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