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作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李鴻章,也是身後謗譽最多的一個。因為自1870年的天津教案開始,清王朝的外交思想大體上是沿著他的思路去走的,即

“外須和戎,內須變法。”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1876年的《煙臺條約》、1885年的《中法新約》等,這些無不體現了他的“和”字外交方針。

然而,讓他詬病最深的,或者說受到後世拼擊最厲害的,是傳言他在馬關和日方談判期間,面對日方要求割讓臺灣時,對寶島作出的評價。

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並不可惜!”

這句話被廣泛引用,包括論文、政治人物言論、教學教材,以及電影文案等,並引申為這是清廷在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環境下,以放棄臺灣為誘餌,吸引日本全力攻臺,以達到減輕清王朝面臨的軍事壓力。

因為馬關談判期間,日本一開始並沒有停戰,反而在山海關、威海衛兩地陳兵,對清王朝形成雙面夾擊的局勢!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李鴻章

然而這卻是一個謠言,一個天大的歷史冤案。

因為在現有已知的所有文獻中,即清朝官方奏摺檔案、私人文稿信函、中日雙方甲午戰後談判文獻,都沒有發現有任何文字記載了這句所謂的“李鴻章名言”!

相反,在清廷和日方的相關文獻中,無一不透露出李鴻章對臺灣的重視。尤其是在馬關談判期間,李鴻章對日方要求割讓臺灣是據理力爭的,甚至不惜賭氣要求一戰!

“締結媾和條約以使日中兩國臣民消除將來的紛爭,然而此次要求割讓的土地,若真的強行割讓的話,不僅不能消除彼此的紛爭,且今後不然還會不斷產生紛爭,導致兩國人民子子孫孫互相仇視、永無止息。”

整個馬關談判歷時七輪,前三輪雙方都沒有涉及具體的條款,只是針對是否停戰以及停戰期間雙方的約束進行了探討。

第四輪開始,日方才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一條就是割讓臺灣,但李鴻章在此過程中是極力辯解的,並在針對日方條款提出的修正案中,更是直接把割讓臺灣的條款給剔除了出去。

第五輪談判中,面對日方的咄咄逼人和軍事威脅,李鴻章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即“臺灣不應再割地之列”

由此可見,李鴻章對待臺灣的感情是強烈的,主觀上沒有任何一絲用臺灣換取減輕日本對清王朝軍事壓力的想法!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馬關談判現場

事實上,李鴻章對臺灣的重視在1874年的日本侵臺事件中就開始了。

公元1874年4月,剛剛走上明治維新的日本,以琉球國民被臺灣生番殺害為藉口,組成所謂的“臺灣生番探險隊”悍然侵略臺灣,由此造成了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等抗日英雄的戰死,史稱“牡丹社事件”。

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立即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奔赴臺灣部署防務。

鑑於臺灣兵力不足,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當機立斷,調淮軍銘字營唐定奎部6500人入臺協助沈葆楨保衛臺灣,後將此精銳留守臺灣。

如果李鴻章認為臺灣可以輕易捨棄,他又何必調遣自己的親信軍隊佈防臺灣,還不如不佈防或直接就近調遣軍隊了,畢竟淮軍是他賴以生存的政治資本!

而在清政府和日方簽署《北京專條》後,李鴻章對日本開始保持著超強的警惕,同時也對臺灣的戰略地位有了非常清醒的認識!

“該國近年改變舊制,藩民不服,訪聞初頗小鬥,久亦相安。其變衣冠,易正朔,每為識者所譏,然如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煤鐵礦,自鑄洋錢,於國民生計不無利益。並多派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債,與英人暗結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故敢稱雄東土,藐視中國,有窺犯臺灣之舉。”

正因為此次事件,引發了清王朝“塞防”、“海防”之爭,在這場國防辯論中,李鴻章提出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的思想。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明治維新的日本

李鴻章對於臺灣的重視還在於,他支持沈葆楨提出的福建巡撫設在臺灣的思路,或者說支持臺灣建省!

自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從明鄭手中收回臺灣並設府後,臺灣一直處於福建巡撫的管轄之下。

然而這樣的政治架構,實際上是不利於對臺灣管理的,因為福建巡撫在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船隻來回擺渡,兼顧內地、臺灣。

如果遇到季風等原因,福建巡撫往往會滯留臺灣達數月而不能返。所以在實際情況中,巡撫的精力大都還是放在內地,臺灣更多的還是依靠臺灣府知府的管理,這也導致了臺灣在治理方面的問題非常嚴重。

這一切,都讓在同治十三年赴臺灣負責處理日本入侵的沈葆楨大為苦惱。

“瀕海防,內山撫番,籌費之難,人所共見。而吏治、營制、民風積重難返,雖有巨費,目前亦呼應不靈,轉瞬又皆成弊竇。此非文字語言之所能達也……而鎮道兩不相統,下各有所恃,上各有所諉,若照從前積習推行於內山,殊恐利未集而害已隨之。欲興利而杜弊,竊計非閩撫移駐臺灣不可。”

由此可見,“籌費”與“吏治”是臺灣難以治理的關鍵所在,而這恰恰也是沈葆楨在處理臺灣善後事宜時著重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沈葆楨看來,只有解決了這兩個關鍵問題,那麼“開山撫番”也就輕而易舉了,而他提出的辦法就是福建巡撫移駐臺灣。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清代福建地圖(含臺灣)

其實沈葆楨的思路是可行的,因為駐紮福州的封疆大吏還有一個人,那就是閩浙總督,所以巡撫衙門設在臺灣並不影響內地的日常運轉。

他這一想法其實可以看成是臺灣建省的雛形,雖然沈葆楨並沒有提及任何單獨建省的字眼!

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李鴻章的大力支持,為此李鴻章將他的這一設想上奏了總理衙門。

在得到李鴻章的支持後,沈葆楨自己又上了一道《請移駐巡撫折》的奏疏,由此開啟了清王朝長達10年對臺灣是否單獨設省的爭論!

而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病重的左宗棠在生命最後一刻,也提出了從福建析出臺灣單獨建省,從而加強東南海防。

由此可以看出,臺灣單獨建省對清王朝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事實上臺灣單獨建省後,在首任巡撫劉銘傳的管理下,是當時清王朝行省之中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所以在馬關談判中,李鴻章才會反對割讓臺灣,才會說出了“

臺灣土地肥沃、物產饒多,民亦服王化,設官署,置吏員,純然如本土。”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臺灣建省後劉銘傳洋務時期

誠然,即使李鴻章對臺灣再怎麼重視,但《馬關條約》終究還是割去了我國的寶島,以至於造成了太多的歷史遺憾!

李鴻章作為親歷者,在這一紙和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的汙點。

但作為後人的我們,在審視這段屈辱歷史的時候,在謹記民族傷痛的時刻,更應該客觀地去看待當時的事件、人物。

我們不能因為一句“弱國無外交”而對古稀之年的李鴻章不分黑白的胡亂同情,也不能因為對他外交路線的不滿、外交路線的失敗而胡亂往他身上去潑髒水。

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對的。

客觀,即公正,僅此而已!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李文忠公全集》

《日本外交文書》

《蹇蹇錄》

賈小葉:《晚清檯灣建省的臺前與幕後 》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談談李鴻章對臺灣的評價!

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