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勁旅

明治維新後,日本啟動海軍改革。日本海軍曾將中國海軍作為樣本,以提升艦隊航速與火炮的戰鬥力。主持海軍改革的日本第一位海軍元帥西鄉從道,人稱“原來如此大臣”。西鄉半路出家,視察艦艇時總是說:“原來如此”。諸多下屬非常擔憂,西鄉對他們說:“有你們懂就行了,我只管要錢、要權。”下屬這才放心:“原來如此”。到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實力已在北洋艦隊之上。

晚清軍事變革,要建立一支像模像樣的海軍,誰來向朝廷要錢要權呢?這個人便是李鴻章。李鴻章作為第一個系統提出從海防角度防範日本及其他西方列強的晚清重臣,又從何入手建立中國第一支海軍呢?面對越來越吃緊的海防困局,李鴻章第一個遞上奏摺,全面地提出了積極主動的海防戰略。他另闢蹊徑地提出“以路防海”——“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千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而反對派的理由則非常荒唐:“開鐵路,山川之靈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

從近代列強的炮艦政策中,李鴻章深切感受到擁有一支近代化海軍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李鴻章一生孜孜以求並持之以恆的操勞。李鴻章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提出海防比陸防重要的人,他還不停地向清廷呼籲,趕快籌措經費,建立海軍,以加強海防。

北洋水師——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勁旅

李鴻章在海軍建設上則顯得相當激進,他說“海上如有水軍一支,勝於陸勇萬人”。李鴻章看上了鐵甲艦和新式快船。建議淘汰舊式笨船,速購鐵甲船。中國購買先進軍艦不差錢,讓西方國家笑眯了眼。“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曾令德國伏爾鏗造船廠,一定要“卓越而準時地完成同中國的購艦貿易”。

1880 年初,英國有意轉讓土耳其建造的兩艘鐵甲艦,李鴻章如獲至寶。為了讓朝廷立馬掏銀子,他急切地說:“機會一失,中國永無購鐵甲之日,即永無自強之日”。李鴻章一手打造的北洋水師,作為一支新生的海防力量嶄露頭角。1881 年 10 月,中國向英國訂購的輕型巡洋艦“超勇”、“揚威”抵北洋後,李鴻章便開始在東北亞實施海上威懾。他還專門派人常駐國外繼續尋購更大級別鐵甲艦。

1882 年 7 月朝鮮發生“壬午之變”,李鴻章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編隊與廣東水師戰船運兵赴朝,與日本兵船形成對峙,平息了事變。1884 年朝鮮發生“甲申政變”,北洋艦隊快速反應開赴朝鮮,再次平息政變,一舉粉碎了日本顛覆朝鮮的圖謀。

在中國近代上,李鴻章之前的有識之士提出的海防思想,重點在改善水師與岸炮的質量上。從李鴻章起,海防思想的重點是將海防提升到戰略位置,並且提升到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上。這樣的目標能實現嗎?1885 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艦隊在福建海面的馬江與海軍世界排名第二的法國海軍短兵相接,不到一個小時,就被擊沉數艘艦船。消息傳來,朝野震驚。這年9 月 23 日慈禧太后發佈懿旨,要求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及醇親王等,主持各省督撫和諸大臣商討建立海軍一事。與十年前“海防大討論”不同的是,

北洋水師——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勁旅

北洋水師——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勁旅

《籌海初集》插圖。關天培著,清道光間刻本。本書內容為晚清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關天培辦理廣東海防的奏稿、書稿、告示、制度、圖式等,當時是為了讓官兵學習,我們遴選幾幅,以便與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水師做個對照。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大力發展海防,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於 1875 年,創設北洋水師,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四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1880年,經過反覆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1881 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5 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1888 年 12 月 17 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但是,後來艦隊經費大幅減少,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在黃海之戰中,北洋艦隊的統帥為丁汝昌,共有軍艦十艘,附屬艦八艘。戰鬥一開始,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燒傷,但其仍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但是由於信旗被毀,整個艦隊無法統一指揮。很快,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超勇”沉沒。北洋艦隊的“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太郎陣亡。北洋“致遠”艦起火,管帶鄧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失敗,全艦官兵陣亡。北洋“經遠”艦繼續迎戰“吉野”,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艦沉。“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方伯謙等是否臨陣脫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搶修後,此兩艦又投入戰鬥,日本撤軍。此役北洋水師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從而使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廷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光宗進行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這次討論主要集中於為建立帝國海軍出主意想辦法上,全國上下對“建海軍”這個“第一要務”的贊同表現出驚人的一致。主持這項工作的就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在短短的 3 年內,李鴻章就把海軍建立起來了,使當時的中國步入了世界海軍強國之列。他力主成立海軍核心領導機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海軍領導機構——海軍衙門應運而生。

1888 年頒佈的《北洋海軍章程》是中國第一個海軍條令,有些規定到今天也沒有過時。如海軍艦艇官兵不得到岸上住宿,只能在艦艇上居住,又如規定無論指揮官和技術官,都必須從正規的軍校畢業並經過專業學習與訓練才能擔任,不經軍事院校培訓,就不能任軍官。這在中國軍事史上史無前例。

原來李鴻章擔心海軍出海比陸軍要辛苦,可能會有人怕吃苦不願當海軍。但誰也沒有想到,北洋海軍成立不久,許多綠營兵,甚至八旗子弟,紛紛“走後門”, 要求到北洋當兵。這其中有怎樣的玄機呢?北洋海軍不同於綠營,門檻要高許多。要求士兵不僅要有文化底子,有良好的水性,而且還需懂得艦艇知識。艦艇上專業技術兵多達幾十種,諸如旗兵、油兵、魚雷兵、鍋爐兵、油漆兵等。為了吸引各種人才到北洋海軍中當兵,李鴻章決定實行“高薪制”。

北洋海軍的薪水制度將軍官的年俸分為兩塊,一塊是“年俸”,即基本工資;一塊是“船俸”,即崗位津貼。尾大頭小,津貼高於基本工資。海軍管帶、提督、總兵等中高級軍官的薪酬平均是綠營同級軍官的三倍。而且,用於艦艇維護的各種費用繁多,海軍軍官支配空間很有大,有油水可撈。所以,時人頭削尖了要到北洋艦隊當兵。

1888 年 10 月 7 日,北洋海軍正式建立。北洋海軍成軍後,每年夏秋之間,則駐防操演,巡弋遼東、高麗一帶,或率兩三艦,往日本口岸,冬春則巡南洋群島。在北至朝鮮、日本東海岸及海參崴海域,南至香港、新加坡、越南及菲律賓等周邊海域進行遠洋訓練、艦隊出訪等活動,大大拓展了海上戰略觸角。

李鴻章掌管海軍大權,考慮到不能讓人看出來獨攬大權、有功高蓋主之嫌,便三番五次打報告,請光緒他爹——醇親王來當海軍的頭。結果,關係理順了,李鴻章就放心大膽地把海軍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有人評論說,李鴻章還是實際上的海軍司令,醇親王只不過夥著慈禧太后常來刷一下海軍的信用卡而已。

甲午戰敗絕非偶然,僅從軍費的捉襟見肘上就可見端倪。本可以讓北洋水師成為當時亞洲海軍第一勁旅的軍費去哪兒了呢?清政府每年海軍經費預算 400 萬兩白銀,卻從未全部兌現過。每年海軍實際得到經費不足100 萬兩,且逐年減少。在同一時期,光緒帝大婚花費白銀 550 萬兩,足以購買三艘定遠級鐵甲艦。雖然慈禧沒有直接挪用海軍軍費,但國難當頭慈禧的“萬壽慶典”竟花了 500萬兩。此外,各地督撫認捐頤和園籌款踴躍,而北洋水師每次打報告要錢得到的答覆都是“財政困難”。

更為令人不解的是,1891 年,時任戶部尚書、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看到海軍花錢如流水著實心疼,上書奏請“暫停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機器兩年”,竟很快得到批准,這橫插的一槓子直接就給中國第一代海軍斷了炊。甲午戰敗後,此事一直折磨著翁同龢。他曾為此深感愧疚,在日記中寫下了“覆水難收,聚鐵鑄錯,窮天地不塞此恨也”的悔恨之言。翁同龢臨終前留下遺詩一首:“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不知這位曾擔任兩代帝師的晚清重臣,最終選擇罷官隱居老家,除了對帝國前途的徹底絕望外,臨終的怨恨是否也包括他自己曾阻撓發展海軍的痛心疾首?

組建一支近代化的海軍是李鴻章的“大手筆”。北洋海軍共有軍艦 25 艘。其中有“定遠”、“鎮遠”2 艘鐵甲艦,“致遠”、“來遠”、“濟遠”等 7 艘巡洋艦,以及其他輔助艦艇。艦隊總排水量為 4 萬噸。北洋海軍還建設了旅順、威海兩個近代化海軍基地,而且這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海軍一誕生,就是亞洲海軍第一、世界海軍第七。但是,至 1894 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設備年久失修,更換新式火炮也成泡影。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看來,日本海軍元帥西鄉所說的“要錢要權”比精通專業更為重要,確有道理。有人說,大把花錢不一定能買來海軍的戰鬥力,但沒錢可花的北洋海軍肯定不會有乘風破浪的戰鬥力。當然,戰敗的原因不止於缺錢,前車之鑑至今仍需反思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