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中國數據產生量將超越美國,時間為2025年

來自國際數據公司和數據存儲公司希捷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到2025年,隨著中國推進所謂的物聯網等新技術,其產生的數據將超過美國。希捷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創造和複製的數據將以每年3%的速度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該報告稱,2018年,中國共產生7.6千兆字節(zettabyte)數據,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增長到486千兆字節。1 zettabyte大約是1萬億gigabyte,這是當今常用的測量方法。

與此同時,美國去年的數據約為6.9ZB。到2025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30.6ZB。因為信息越來越被視為全球經濟依賴的貨幣,所以說擁有海量數據就顯得很重要。IDC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數據是數字世界的核心,我們正日益成為一個信息經濟。”


希捷:中國數據產生量將超越美國,時間為2025年


中國的金融科技

報告稱,企業正在利用數據開拓新市場,改善客戶服務,在某些情況下,通過銷售這些信息創造新的收入流。“數據可能不在資產負債表上,但數據是公司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可以在數字化轉型中創造競爭優勢。”

分析師們以騰訊和阿里巴巴為例,說明它們是如何通過推出廣泛使用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服務,與中國傳統銀行展開較量。IDC分析師說,利用這些公司多年來收集的大量用戶數據,它們可以根據客戶的具體行為和偏好,創建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報告稱,到2025年,預計新增數據總量將從2018年的33ZB增加到175ZB。主要的增長動力將來自娛樂平臺、視頻監控錄像、聯網設備、生產力工具和元數據,這些數據對於信息的分析和上下文化至關重要。

數據成為商業化“武器”

雖然企業可以為客戶獲得更多數據感到高興,但也有人對這些信息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擔憂。從社交媒體和其他免費服務中收集的數據經常被廣告商用來針對特定人群。

Mozilla基金會的技術政策研究員Ayden Ferdeline對CNBC表示:“我們的個人信息正成為針對我們的武器。”

他說,如果廣告客戶能識別出養貓的人,那麼向這些用戶推送貓糧廣告受到排斥的可能性就很小。但是,當一個廣告商把目標對準那些對自己的外表沒有足夠自信的人,向他們展示未經醫學委員會批准的整容手術或減肥藥的廣告時,這就變得很冒犯可以說是有點危險了。

Ferdeline說:“有了微目標,現在有個人信息被用來狹隘地針對我們投放廣告。消費者維權人士如果不能親眼看到,就無法對欺騙性的營銷活動或不公平的市場濫用行為做出積極回應。”

希捷:中國數據產生量將超越美國,時間為2025年

其影響不僅僅是銷售個人產品的廣告。去年,倫敦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Analytica)被曝不當收集了多達8700萬份Facebook個人資料作為數據,Facebook因此受到廣泛批評。

更令人擔憂的是,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收集數據,這些數據被用來建立用戶模型,預測他們將如何表現或回應某些廣告和其他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